之前讀書會考要考佛學
仲記得丙部係考經典 我一部都無睇過
不過黎緊打算睇金剛經 希望有啟發
你睇經都要有持戒佈施打底,唔係啟發極都有限
當然因為我係小乘,所以冇好注重咁睇金剛經
我覺得小乘只係一個階段
要先自覺 先可以覺他
好多人直接跳去大乘
但其實自己都未解脫
係,其實覺他邊有咁易
菩薩自己都尚未真正覺悟,何況去覺悟他人?
當然種善根呢啲係ok既
《金剛經》云: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咁菩薩同佛既分別喺邊?
又同阿羅漢既分別喺邊?
我覺得菩薩己證得空,或者同空無差別
而佛就連空都空
解脫是空?咁空都空係咩境界?
Sor,真係唔明
師兄,你對原始佛教認識較深,可以理解何以對空性未有深入探索。佛教發展至龍樹菩薩始有詳細分析所謂「空亦復空」之般若理論,而後經對阿賴耶識之探索,通達真空妙有的如來藏學思想。
關於真空妙有,師兄或可參考《解深密經》中,佛祖對虛空藏菩薩的開示。
之前讀書會考要考佛學
仲記得丙部係考經典 我一部都無睇過
不過黎緊打算睇金剛經 希望有啟發
你睇經都要有持戒佈施打底,唔係啟發極都有限
當然因為我係小乘,所以冇好注重咁睇金剛經
我覺得小乘只係一個階段
要先自覺 先可以覺他
好多人直接跳去大乘
但其實自己都未解脫
係,其實覺他邊有咁易
菩薩自己都尚未真正覺悟,何況去覺悟他人?
當然種善根呢啲係ok既
《金剛經》云: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咁菩薩同佛既分別喺邊?
又同阿羅漢既分別喺邊?
我覺得菩薩己證得空,或者同空無差別
而佛就連空都空
解脫是空?咁空都空係咩境界?
Sor,真係唔明
師兄,你對原始佛教認識較深,可以理解何以對空性未有深入探索。佛教發展至龍樹菩薩始有詳細分析所謂「空亦復空」之般若理論,而後經對阿賴耶識之探索,通達真空妙有的如來藏學思想。
關於真空妙有,師兄或可參考《解深密經》中,佛祖對虛空藏菩薩的開示。
可唔可以教點唸地藏經,係街拎到一本,但本野好似無迴向文
首先考慮客觀事實,如來十號大家都識:「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所謂「應供」,梵文“अर्हत् ”,音譯即「阿羅漢」。故實際上,阿羅漢確實是佛其中一個(或許是次要)成就。
至於菩薩與阿羅漢之分別,隨大乘佛教發展,不同時期不同派系各有各自表述。不過,或者較少爭拗的核心分別,就是菩薩有起度他的菩提心,而阿羅漢則只須要度己的出離心。兩者不過係解脫程度不同,有如大學畢業跟 PhD 之別。
依菩薩道修行,達到與佛之覺悟同等者,謂之等覺菩薩,其上更有妙覺菩薩。有大菩薩本已足夠資糧成佛,但為了救度衆生,寧願選擇不成佛。經典例子如地藏王菩薩,發宏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對菩薩我既認識唔深, 但紅字部分同我既認知有矛盾
達到與佛之覺悟, 理應已可成說解脫, 沒有來生,
但已我所知菩薩重係六道輪迴之中, 仍受輪迴之苦
而解脫已經係世界最高成就, 又為何會有<更有妙覺菩薩>呢?
我聽慧光尊者講過, 渡既意思係由生死既一岸渡去離生死既一岸
菩薩本身既未脫離生死, 又如何救<渡>眾生?
又如<大菩薩本已足夠資糧成佛>中既<資糧>是代表什麼?
當成佛既業力成熟時, 基本上就要成佛, 因果業力係佛都不能控制
好似佛陀釋迦牟尼,
由出身於釋迦族, 離宮體驗生死, 六年苦行, 覺悟成佛, 受頭痛背痛之苦
每一件事都有其所緣既業力, 佛陀並沒有選擇, 一切都係業力成熟既果
之前讀書會考要考佛學
仲記得丙部係考經典 我一部都無睇過
不過黎緊打算睇金剛經 希望有啟發
你睇經都要有持戒佈施打底,唔係啟發極都有限
當然因為我係小乘,所以冇好注重咁睇金剛經
我覺得小乘只係一個階段
要先自覺 先可以覺他
好多人直接跳去大乘
但其實自己都未解脫
係,其實覺他邊有咁易
菩薩自己都尚未真正覺悟,何況去覺悟他人?
當然種善根呢啲係ok既
《金剛經》云: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咁菩薩同佛既分別喺邊?
又同阿羅漢既分別喺邊?
我覺得菩薩己證得空,或者同空無差別
而佛就連空都空
解脫是空?咁空都空係咩境界?
Sor,真係唔明
師兄,你對原始佛教認識較深,可以理解何以對空性未有深入探索。佛教發展至龍樹菩薩始有詳細分析所謂「空亦復空」之般若理論,而後經對阿賴耶識之探索,通達真空妙有的如來藏學思想。
關於真空妙有,師兄或可參考《解深密經》中,佛祖對虛空藏菩薩的開示。
睇來師兄對空性都有研究
我用一個好入門既例子解釋下空
for example , 1 呢個數 佢 base on 一個位置度,個位置就係空性
咁0呢個數佢一樣都 base on 空性
可唔可以教點唸地藏經,係街拎到一本,但本野好似無迴向文
除咗守五戒之外,重有一樣好重要的就係佈施
佈施對象可以係任何人,給予物資或非物資上既幫助都可以係佈施
在泰國供僧係非常普遍,在家信眾都樂於供養僧人,以食物供僧
點解佈施咁重要呢?
因為佈施可獲令施者獲得:
1)來世既福報,如生活富足,不愁衣食,甚至可成為升天既因緣
2)可藉佈施修行,訓練捨離既心,遠離貪慾,成就解脫既因緣
佈施時要留意心態,要以歡喜、清淨的信心,先可以獲得最大既功德
本經文是佛陀教導我們常喜布施之人,必有五大功德如影隨身。
選譯自北傳《增壹阿含經》(一○)
優婆塞喬正一譯於西元2010(佛曆2554年)/10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與他的五百位大比丘弟子一起住在古印度的毘舍離獼猴林中。
當時,獅子大將軍便來到世尊面前,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世尊的禮足,然後起身坐在一旁。
佛陀問獅子將軍:「如何?獅子!你平時還有保持布施嗎?」
獅子回覆佛陀:「有的,我仍常於四城門外及都市,隨時布施,不令眾生有缺,需要食者就給飲食,凡衣裳、香花、車馬、坐具,隨對方所需,皆令給與。」
佛陀當面稱讚獅子將軍:「善哉!善哉!你能如此勤於惠施,不懷慳吝之想。實在難能可貴。」
「如果一位施主能保持隨時惠施的善行,便有五大功德隨身。是哪五大功德呢?第一、這位施主必將名聞四遠,眾人會如此歎譽:『某甲村落有一位施主,常喜接納沙門、婆羅門,隨其所需給與,不令有乏。』獅子!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一種布施之功德。」
「其次,獅子!施主若至沙門、剎利、婆羅門、長者眾中,他不會感到害羞、害怕,猶如萬獸之王的獅子一般,在群鹿中亦無所畏難。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二種布施之功德。」
「再者,獅子!施主會因布施而受眾人敬仰,見者歡悅,如子見父,瞻視無厭。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三種布施之功德。」
「還有,獅子!施主死亡之後,會轉生在二種世界,他可能會投生到天上,也可能投生到人間;如果是在天上,就會為諸天神所敬重;若出生在人間,則為人尊貴。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四種布施之功德。」
「最後,獅子!這位施主的智慧必將遠出於眾人之上,如果他選擇出家修行,他就會現身斷盡一切煩惱,不再有來生。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五種布施之功德。」
「只要喜歡布施,並常常布施的人,此人就具有以上五種布施之功德。」
接著,世尊便說出以下的偈語:
「心常喜惠施, 功德具足成,
在眾無疑難, 亦復無所畏。
智者當惠施, 初無變悔心,
在三十三天, 玉女而圍遶。」
佛陀說:「就是這樣,獅子,你應當明白,施主若未解脫,就會轉生到人間或天上,若他努力修行,便會現身盡漏,至無為處。」
這時,世尊便說出以下的偈語:
「施為後世糧, 要至究竟處,
善神常將護, 亦復致歡喜。」
上開偈語的大意是說:「布施」是我們來生的資糧,也是到達解脫涅磐的必要條件,樂善好施的人平時必有善神守護相隨,布施行善能令此人歡悅喜樂。
「何以如此呢?獅子,你應當知道,布施之時,若能常懷歡悅,意志堅定,那麼所有美好的功德皆悉具足,且能因此得三昧意,亦不錯亂,如實而知之。」
「什麼是如實而知?就是:苦集、苦盡、苦出要而如實知之。所以,獅子!應當努力,隨時惠施,若欲得聲聞道、辟支佛道,皆悉如意。就是這樣,獅子!當作如是學習。」
獅子將軍聽聞佛陀所說的布施功德,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我成日覺得
"上開偈語的大意是說:「布施」是我們來生的資糧,也是到達解脫涅磐的必要條件,樂善好施的人平時必有善神守護相隨,布施行善能令此人歡悅喜樂。"
哩d都係我執 執著的一種,巴打有咩睇法?
第一個故事戇鳩到好似聖經故事咁嘅
之前讀書會考要考佛學
仲記得丙部係考經典 我一部都無睇過
不過黎緊打算睇金剛經 希望有啟發
你睇經都要有持戒佈施打底,唔係啟發極都有限
當然因為我係小乘,所以冇好注重咁睇金剛經
我覺得小乘只係一個階段
要先自覺 先可以覺他
好多人直接跳去大乘
但其實自己都未解脫
係,其實覺他邊有咁易
菩薩自己都尚未真正覺悟,何況去覺悟他人?
當然種善根呢啲係ok既
《金剛經》云: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咁菩薩同佛既分別喺邊?
又同阿羅漢既分別喺邊?
我覺得菩薩己證得空,或者同空無差別
而佛就連空都空
解脫是空?咁空都空係咩境界?
Sor,真係唔明
師兄,你對原始佛教認識較深,可以理解何以對空性未有深入探索。佛教發展至龍樹菩薩始有詳細分析所謂「空亦復空」之般若理論,而後經對阿賴耶識之探索,通達真空妙有的如來藏學思想。
關於真空妙有,師兄或可參考《解深密經》中,佛祖對虛空藏菩薩的開示。
睇來師兄對空性都有研究
我用一個好入門既例子解釋下空
for example , 1 呢個數 佢 base on 一個位置度,個位置就係空性
咁0呢個數佢一樣都 base on 空性
空即無自性,即必須依賴其他條件方能存在之事物。
那我說「杯子乃為因緣和合而成,終必因緣滅而沒,故其性空」,此理論本身何嘗不是基於某些原理比如「無常 vs. 有常」而成立?
各位大乘師兄,小弟喺到其實主要想介紹基本背景同修行方法,直接跳去講解脫係太快,所以希望唔好討論啲咁深層次既題目住
各位大乘師兄,小弟喺到其實主要想介紹基本背景同修行方法,直接跳去講解脫係太快,所以希望唔好討論啲咁深層次既題目住
我覺得最重要講埋修行嘅目標同原因
因為件事都幾唯心
第一個故事戇鳩到好似聖經故事咁嘅
其實佛教都有好多天馬行空既野
例如六道輪迴,信唔信主要取決你既信心夠唔夠
各位大乘師兄,小弟喺到其實主要想介紹基本背景同修行方法,直接跳去講解脫係太快,所以希望唔好討論啲咁深層次既題目住
我覺得最重要講埋修行嘅目標同原因
因為件事都幾唯心
修行嘅原因係因為想離苦, 對俗世產生出離心, 未有出離心既係因為仍然以苦為樂, 在苦中仍不知苦
修行嘅目標當然係解脫, 但做到解脫要有步驟, 就係戒->定->慧, 冇前兩者既根基, 係絕對唔會直達智慧, 所以我覺得討論咩係解脫, 對修行係冇幫助, 解脫係要一層一層咁去除自己既貪愛而得黎, 而唔係用思想邏輯去理解返黎, 咁係唔會做到心解脫
各位大乘師兄,小弟喺到其實主要想介紹基本背景同修行方法,直接跳去講解脫係太快,所以希望唔好討論啲咁深層次既題目住
我覺得最重要講埋修行嘅目標同原因
因為件事都幾唯心
修行嘅原因係因為想離苦, 對俗世產生出離心, 未有出離心既係因為仍然以苦為樂, 在苦中仍不知苦
修行嘅目標當然係解脫, 但做到解脫要有步驟, 就係戒->定->慧, 冇前兩者既根基, 係絕對唔會直達智慧, 所以我覺得討論咩係解脫, 對修行係冇幫助, 解脫係要一層一層咁去除自己既貪愛而得黎, 而唔係用思想邏輯去理解返黎, 咁係唔會做到心解脫
咁咩叫定求教
睇咸片算唔算邪淫呢?
第一個故事戇鳩到好似聖經故事咁嘅
其實佛教都有好多天馬行空既野
例如六道輪迴,信唔信主要取決你既信心夠唔夠
佛教好勁
每傳入一度地方就打敗當地D神一
有時仲吸收左佢地
傳入印度就秒個D xx 天 令佢地做護法
蓮花生大士傳入藏地就結合苯教
入中原就三教分立,仲整本西遊記
連關帝都信埋
睇咸片算唔算邪淫呢?
如同上開道理,『我既不喜歡別人勾引、騷擾、侵犯、強暴我的妻女(或丈夫),別人一定也不喜歡受到如此對待,我今又豈可去勾引、騷擾、侵犯、強暴別人的妻女(丈夫)?所以我願受持不邪婬戒。』
http://www.charity.idv.tw/j/j.htm
字面上係冇犯, 但睇AV係思想上<勾引、騷擾、侵犯、強暴>他人既<妻女>
所以為求達至清淨戒行, 我會當犯咗戒
睇咸片算唔算邪淫呢?
如同上開道理,『我既不喜歡別人勾引、騷擾、侵犯、強暴我的妻女(或丈夫),別人一定也不喜歡受到如此對待,我今又豈可去勾引、騷擾、侵犯、強暴別人的妻女(丈夫)?所以我願受持不邪婬戒。』
http://www.charity.idv.tw/j/j.htm
字面上係冇犯, 但睇AV係思想上<勾引、騷擾、侵犯、強暴>他人既<妻女>
所以為求達至清淨戒行, 我會當犯咗戒
如果戒到唔睇AV,自然打小左丁,對身體都好既
咁淨係同老婆啪啪啪係咪唔算犯戒?
仲有,出街食飯好難唔食肉,係咪唔係食生劏個啲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