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分享

1001 回覆
101 Like 12 Dislike
2017-04-01 15:42:14
即係我地布施左比人既野就唔好心掛掛
以為自己係基金委員會管理人員

唔使理佢有冇用到,點用
總之佈施時要有清淨,平等既心

另外佈施僧人既時候都唔使理佢有冇果位
要一視同仁,個個都當係阿羅漢咁供養
呃人和尚都唔怕,因為佢哋唔會收錢以外既佈施

隨喜功德
2017-04-01 19:24:58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第(二五五)篇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年十月九日星期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在古印度的阿磐提國中,有一處名為濕摩陀江,摩訶迦旃延尊者就住在這條江的旁邊。

江邊有一個名為獼猴室的森林石窟,裡頭住著一位名為魯醯遮的婆羅門。這個婆羅門深知摩訶迦旃延尊者是一位已解脫的阿羅漢,所以平時對他非常的尊敬。

有一天,摩訶迦旃延一大早穿著袈裟,戴著缽,走入人群裡托缽化緣。尊者得到了食物,便回到江邊的石窟禪房,洗乾淨腳,入室內用餐,接著禪修。

魯醯遮婆羅門有許多年輕的學生,這些年輕的婆羅門在外遊行採集木材,經過摩訶迦旃延的石窟旁時,譏笑道:「這石窟裡住著一個剃了髮的沙門,他是一個邪惡的人,根本就不是聖人,真不知我們的老師魯醯遮婆羅門為什麼會對他如此的尊重?」

摩訶迦旃延在石窟裡聽到這些年少輕狂的婆羅門如此口無遮攔,便出聲勸道:「年輕人,你們不可如此無禮,不要再口出惡言了!」

但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婆羅門,不知自己已犯下了誹謗聖賢的重惡業,依然我行我素的放肆。摩訶迦旃延尊者為了不使他們的罪孽加深,只好走出戶外,出面勸阻這些年輕人:「年輕人!你們不要再如此放肆,我現在就為你們說法,希望你們仔細的聽好。」

這些年輕的婆羅門根本就看不起摩訶迦旃延,所以不相信他能說出什麼高深的大道理,便挑釁的回道:「好哇!你說說看,我們姑且聽一聽。」

摩訶迦旃延便說出以下的偈言:

「古昔婆羅門,  修習勝妙戒,
得生宿命智,  娛樂真諦禪,
常住於慈悲,  關閉諸根門,
調伏於口過,  古昔行如是。
捨本真實行,  而存虛偽事,
守族姓放逸,  從諸根六境,
自餓居塚間,  三浴誦三典,
不守護根門,  猶如夢得寶。
編髮衣皮褐,  戒盜灰坌身,
麤衣以蔽形,  執杖持水瓶,
假形婆羅門,  以求於利養,
善攝護其身,  澄淨離塵垢,
不惱於眾生,  是道婆羅門。」

上開偈語的大意是說:古代的婆羅門,都是品德超俗的修行人,他們認真修行,所以都擁有諸如宿命通等神通。他們平時努力禪修,並以禪悅自娛,心常安住於慈悲,關閉諸根門,懂得謹言慎行,不任意造口業。不像現今的修行人,大多不認真修行,徒具表面功夫,暗地裡放逸身心,放任感官去追逐外境的聲色六塵。雖然他們也會斷食,住在墳墓旁,早中晚三時在恆河中沐浴,並誦唸三種婆羅門典籍,但他們沒有守護根門,都只是白費功夫而已,猶如夢中得寶,虛幻一場。雖然這種人頭編髮髻,身穿褐色的皮衣,持守沒有意義的禁戒,以炭灰塗身,手執木杖及水瓶,把自己的外表搞得衣衫襤褸。但這些內心充滿著慾望垢染,渴求名利的人,都是虛偽的婆羅門。唯有善能控制自己的身心,聖潔清淨,遠離塵垢,不惱於眾生,才是名符其實的真婆羅門。
2017-04-01 19:25:09
這些年輕的婆羅門聽完以後,都非常的生氣,他們認為摩訶迦旃延是在諷刺挖苦他們,便對摩訶迦旃延罵道:「你好大的膽子,竟敢誹謗我們的經典,還辱罵婆羅門。」說罷便拿起一整束的木材,回去找他們的老師。

他們向魯醯遮婆羅門告狀:「老師,您知道嗎?那個摩訶迦旃延好大的膽子,竟誹謗婆羅門的經典,辱罵婆羅門。」

魯醯遮婆羅門說道:「年輕人!你們千萬不可對聖者無禮。因為摩訶迦旃延是一位戒德清淨的聖者,絕不可能這麼做。」

年輕的婆羅門非常的不服氣,說道:「老師如果不信,可以跟我們一起去找摩訶迦旃延問個清楚。」

魯醯遮婆羅門當然不信這些年輕人的話,便跟隨他們一起去找摩訶迦旃延。

婆羅門與摩訶迦旃延便此互相問候過,便各自坐下。

婆羅門問摩訶迦旃延:「請問我的學生是否來過這裡?」

「是的。」

「您和他們說過話嗎?」

「我是和他們說過話。」

魯醯遮婆羅門說:「您可否把跟他們說過的話再跟我說一遍?」

於是摩訶迦旃延尊者又重複了一遍他說過的話。

魯醯遮婆羅門一聽,也生氣了,心中暗自責怪道:「我先前還不相信這些年輕人的話,沒想到他們說的都是真的。」

就這樣,大家都不說話,現場的氣氛有些尷尬,過了一會兒,婆羅門才開口問摩訶迦旃延:「仁者所謂的『門』,請問是什麼意思?」

摩訶迦旃延讚嘆道:「善哉!善哉!婆羅門!您問的真好,我現在就為您解釋『門』的意思。婆羅門!眼根是門,因為它是一個出口,是看見外界的管道;至於其他如:耳、鼻、舌、身、意,也都是門,都是同樣的道理。」

婆羅門說:「喔!真是奇哉啊!摩訶迦旃延!我問『門』的意思,您立即就能解其義,那麼你所謂的『不守護門』,又是什麼意思?」

摩訶迦旃延又稱讚道:「善哉!善哉!婆羅門!這個問題真好,我現在就為您解釋什麼是『不守護根門』。」

「婆羅門!這世上一般愚癡、沒有智慧的凡夫,眼睛看見外在的人事物後,對於可愛、美麗的美色,便會心生貪愛、染著;對不喜歡的便會心生厭惡。因為凡夫不能保持身念處,故於心解脫、慧解脫無法如實體悟,所以對於這些外在的現象,便會生起種種惡、不善法,不能得到無餘滅盡,故於心解脫、慧解脫便有所妨礙,不能得到滿足;又因為心解脫、慧解脫不滿故,便會做出各種惡行,煩惱就不得休息,心也就不能平靜;因為不能平靜,所以其根門無法調伏、不能守護、不善修習。其他如: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也都是同樣的道理。」

魯醯遮婆羅門聽後讚嘆道:「啊,真是奇哉!奇哉!摩訶迦旃延,您的解釋真是精闢。摩訶迦旃延!請問什麼又是『善守護根門』?」

「善哉!善哉!問得真好。聽好了!好好的思維!我現在就為你解說守護根門的意義。」

「對一名有智慧的聖弟子而言,眼睛看見外在的人事物後,對於可愛、美麗的美色,不會心生貪愛、染著;對不喜歡的也不會心生厭惡。因為他能保持身念處,故於心解脫、慧解脫能如實體悟,所以對於這些外在的現象,不會生起種種惡、不善法,能得到無餘滅盡,故於心解脫、慧解脫也不會有所妨礙,能得滿足;又因為心解脫、慧解脫能滿故,所以不會做出各種惡行,一切的惡行與煩惱皆因此得止息,心也就能平靜,因為平靜,心便具足正念,這就是一開始善能調伏、守護、修習根門的意思。其他如: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也是同樣的道理。」

魯醯遮婆羅門聽後大為感動,說道:「奇哉!摩訶迦旃延!您的解釋真得是太精妙了。就譬如有人尋找有毒的藥草,卻反得甘露。今天我也是這樣,本來是找您興師問罪的,卻沒想到您以大法雨,洗滌我身,如降注甘露一般。不好意思,摩訶迦旃延!我家中還有很多雜事,不打擾了,就此告辭。」

摩訶迦旃延說:「婆羅門!您請慢走。」

魯醯遮婆羅門聽聞摩訶迦旃延所說的妙法,心中歡喜隨喜,便起身離去。

http://www.charity.idv.tw/1/a60.htm
2017-04-01 19:30:51
所以出街唔好追住女仔黎望, 要好好守護根門
2017-04-01 20:01:47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五七一篇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三月四日星期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與眾多的上座長老們一起住在古印度的菴羅聚落菴羅園林中。當時,被佛譽為在家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質多羅長者來到了上座長老們的面前,他跪在地上,額頭觸地,稽首頂禮諸位上座長老們,然後起身恭敬地退坐在一面。

質多羅對諸位上座比丘提出供養的邀請:「唯願諸位尊者們於明日午前接受我供養的邀請。」

諸位上座長老默然表示接受。

質多羅長者知道諸位上座已接受邀請後,立即返家,徹夜準備各種美食,第二天一早備妥坐墊,派遣僕人前去邀請諸位上座。

諸位上座長老穿好袈裟,各自帶著自己的缽,於午前時分來到了質多羅長者的家中,各自就其座位而坐。

這時,質多羅長者親手端出各種美食供養眾僧。

諸位上座比丘吃完以後,各自清洗自己的缽,並漱口,然後質多羅長者放置一張小坐墊,坐在上座比丘們的面前恭敬地聽法。

諸位上座長老為長者解說各種精闢的佛法,並依照「示」、「教」、「利」、「喜」的次序說法。當比丘們說完法以後,便從座位起身欲離去,質多羅長者亦一路跟隨在後送行。

諸位上座因為剛吃過各種酥酪蜜,覺得很飽,恰逢當時正值春後初夏的季節,天氣非常的悶熱,所以一路上酷暑難耐。

這時,有一位名叫摩訶迦的下座比丘,對諸位上座長老們建議:「今日的天氣實在太熱,不如這樣,我以神通招來雲雨微風,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諸位上座回答:「好哇!這真是好主意!如果你真能辦得到,就麻煩你了。」

摩訶迦尊者立即收攝心念,保持正念專注,進入三昧禪定,如其正受。沒多久,天空果真應時風起雲湧,飄來陣陣清涼的微微細雨,一路上涼風徐徐從四方吹來,就這樣他們一行人很輕鬆地回到了精舍的門前。

摩訶迦尊者問諸位上座:「可以停止了嗎?」

「可以停止了。」

摩訶迦立即停止了神通,回到了自己的禪房。

這罕見神奇的一幕盡收在質多羅長者的眼底,他心想:「唉呀!真是了不起!實在太不可思議了。連僧團中戒臘初淺的最下座比丘都尚且能有此超自然的大神通自在力,那麼更不用說是其他中座、及最資深的上座比丘們!」

於是,他立即向諸位上座比丘們頂禮,跟隨著摩訶迦比丘來到他所住的禪房。

他先向摩訶迦頂禮,然後恭敬地退坐在一旁。

他說道:「尊者!我很想再親眼見識一下尊者過人的超自然神通自在力。」

摩訶迦尊者婉拒道:「我看還是不要吧!長者!我怕你會無法接受這種不可思議的超自然現象而心生恐懼。」

但質多羅對僧伽有信心,他表示不害怕,仍執意請求要見識尊者的神通變化。

摩訶迦尊者因感到盛情難卻,只好答應。他對長者說:「你先替我拿一些乾草及木材堆放在戶外,然後再取一張毛毯覆蓋在上面。」

質多羅長者立即依言行事。

這時,摩訶迦尊者端坐在禪房內,收攝心念,保持正念專注,立即進入火光三昧禪定中,從禪房門戶的鉤孔中放射出一道像3D雷射的火焰光,把堆方在門外地上的稻草及木材全都給燒光,但只留下白毛毯完好如初,沒有絲毫燃燒過的痕跡。

「現在你都看到囉?」

「是的,我都看見了,尊者!實在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議了!」

摩訶迦對長者解釋:「這種神奇的超自然自在力量都是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集【註:因】、不放逸而生、不放逸而轉【註:運用發揮】,因不放逸的緣故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註:解脫】。所以,長者!不要說是神通了,所有的善法及解脫功德,一切都是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集、不放逸而生、不放逸而轉,因不放逸之故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及其餘的道品法。」

質多羅長者大受感動,佩服得五體投地,立即對摩訶迦尊者表示:「懇請尊者從此常住在此林中,我定當盡我一生的壽命提供您衣服、被褥、飲食、以及各種醫藥。」

但摩訶迦尊者表示他另有因緣要前往他方,所以不接受長者的請求。

質多羅長者聽聞摩訶迦尊者說法以後,心生歡喜隨喜,便從座位起身,向摩訶迦尊者頂禮後便離去。

因為這一次於在家人面前施展神通,摩訶迦尊者深知會因此招來世俗名利供養的誘惑及後患,他不想徒增罪障,當日便收拾行囊,離開精舍前往他方,從此一去不復返。


http://www.charity.idv.tw/1/a64.htm
2017-04-01 20:08:45
所有的善法及解脫功德,一切都是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集、不放逸而生、不放逸而轉,因不放逸之故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及其餘的道品法

所以真係要時時刻刻都要念念分明,不放逸,精進修行
2017-04-01 20:15:35

佛陀的預言―阿育王傳



阿育王,梵語:Ash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生卒起迄約西元前304年-西元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頻頭娑羅王之子。他同時是一位虔誠的在家佛教徒,後世稱為佛教在人間的大護法。

西元前273年,頻頭娑羅逝世,阿育王為了與其兄修師摩奪嫡,在大臣成護的協助之下終於勝出。古今中外的政治鬥爭都免不了腥風血雨,他登基後為了剷除異己,遂將王族的政敵全都殺光,故而在他統治的初期被評價為一個暴君。在約西元前261年,他征服了羯陵伽國,當時約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總計約數十萬。至此,他統一了全印度,成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

後來,阿育王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大量屠殺的場面,這一幕開始觸動了他內心善良悲憫的光明面。阿育王深具宿世善根,且與佛法有極深的因緣,當阿育王的宿世善業成熟時,他皈依了佛教,有說他是受異母胞弟的影響,也有說是受沙門的感招。但當時的阿育王仍是一名世俗的皇帝,接觸佛法的時日不長,加上宿世的無明煩惱習氣,所以他並沒有完全捨棄暴力,他曾實施過白色恐怖,屠殺了數以萬計的分那婆陀那國的外道教徒,也因此事件連累了阿育王的老師被當做是外道而慘遭殺害了,至此阿育王才真的翻然悔悟,成為一名心胸寬大的明君。他不再將自己的信仰強加諸在他人身上,所以他並沒有將佛教定為國教,也不再繼續迫害其它教派,甚至還一視同仁地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慷慨地捐助。

阿育王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以後,極力推廣佛教,為了要求人們遵守理法,故而在國內建立了許多石柱,並在石柱上刻了許多敕令和教諭,稱之為「法敕」,內容多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為人誠實等。而他自己也身體力行,所以在敕令中他自稱為「天親仁顏大王」。

阿育王徹底地奉行世尊的教誨,一生中都大力宣揚佛法,他禁止殺生,為平民建立醫院,為旅客建立休息的場所,對貧民施捨,並且親自朝拜佛陀的聖跡,建立了許多佛塔,在位期間他一共建造了八萬四千座佛塔。

在他即位後的第17年,由華氏城的帝須長老舉行了佛教歷史上第三次驚動人天的結集,因為佛法的殊勝及阿育王的德政,遂使佛教成為了印度當時全國性的宗教。他努力向周邊的國家派出了許多傳教團,欲使佛教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由於佛法傳到了錫蘭,遂使斯里蘭卡至今都仍是南傳佛教的重心。依據語言學家季羨林的考據,阿育王對外所傳播的佛教,只限於上座部派別。而據北傳佛教的記載,阿育王後期似有轉而信奉大眾部的跡象。但不管怎樣,阿育王的後期治國方針都是基於佛教的精神,透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徹底地實踐了佛教的轉輪聖王的理想。雖然他對於羯陵伽國的征戰所產生的慘狀深有感觸,但是仍將其土地編入了帝國的版圖。雖然他禁止殺生祭祀,但並沒有廢除死刑和酷刑。雖然他是上座部的佛教徒,但他保障了人民的信仰自由,因此婆羅門教、耆那教等外道都得以和平共存,而這也成為了日後印度君主的傳統。歷史上對阿育王的評價極高,認為他並不是那種逃避現實又不僧不俗的佛教徒,而是一位集寬容、和平、果斷、睿智等兼容並蓄的成功君王,他在民眾的歡呼聲及擁戴中統治了長達41年的時間,史稱為「孔雀王朝」。

本經是敘述佛陀在世時曾預言在佛入滅後的百年,印度會出現一位名叫阿育王的聖君。這篇珍貴的經文被收錄在北傳的《雜阿含經》中,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乘坐經文的時光機,回到過去的古印度佛陀時代,親自聽聞佛陀在當時預言阿育王的經過。

http://www.charity.idv.tw/1/a68.htm


阿育王傳,太長,有興趣可以入LINK睇
2017-04-01 20:18:52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六○四篇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喬正一譯於西元2013/3/24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這是發生在佛陀住在古印度的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林時候的事。

某日清晨,世尊著衣持缽,帶領諸比丘僧一起走入城內乞食化緣。佛陀的膚色如白金一般亮麗耀眼;容貌俊美無籌,猶如滿月一般的皎潔;舉止穩重,行步如鵝王一般威儀具足。就像是以下的偈語所形容的:「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行步如鵝王,面如淨滿月,世尊與眾俱。」

當世尊以腳踏進城門的地時,發生了六種地震,如以的偈語所說:

「大海及大地,  城郭并諸山,
牟尼足所踐,  動搖如浪舟。」

佛陀展現了如是的神蹟後,所有的人民都高聲齊唱:「太神奇了!佛世尊一入城便出現了這般奇蹟。」

佛陀的慈心與威德,使得高低不平的崎嶇道路都成了平坦好走的大道,使各種荊棘諸與瓦礫等障礙都消失不見,聾者復聰,盲者復明,瘖啞者能開口說話,城內的各種樂器,在無人彈奏的情況下會自動發出美妙的音樂。」

每一次,世尊走入城內時,都會以慈心普照一切的眾生,慈心的光亮猶如千日之焰一般,使一切的人民都沐浴在光照之中。

當時,世尊順著街道而行,巧遇兩個小孩在旁邊玩耍,其中一個出生高貴種姓的婆羅門,另一個是剎帝利,他們一起在沙堆中嬉戲。

那個出生自婆羅門家庭的小孩名叫闍耶,另一個名叫毘闍耶。他們看見世尊走過來,又見世尊身具三十二種大人相,於是心生恭敬與歡喜。

他們想供養世尊,於是手捧著麥麩與細沙,分別放入世尊的缽中。

隨後,毘闍耶合掌隨喜,發願說道:「真是善哉!善哉!今日我看見大悲世尊通身散發著一尋的光圈,又目睹世尊完美的容顏,著實令我心生大敬信,所以我捧沙立即奉施給世尊,願以此功德令我得離生老死際【譯按:解脫】。」

而闍耶則天真地發願道:「那麼我願以此惠施善根之功德,令我得以統一天下,成為一個深受人民敬愛的大國王。」

世尊接受了這兩個小孩的供養,便微微一笑。

阿難尊者站在世尊的身旁,他看見世尊微笑,便合掌問佛:「世尊!過諸佛世尊絕非無因緣而微笑,不知今日佛世尊是以何因緣而微笑呢?」

世尊對阿難說:「沒錯,沒錯,就像你說的。過去諸佛沒有因緣是不會笑的,我今天會笑,的確是有因緣。阿難,在我滅度百年之後,這個叫做闍耶的小孩來生將統治巴連弗邑這個地方,當大國王,他的姓氏是孔雀,名字叫阿育。他會以正法治理天下,又廣為收集我的舍利,建造八萬四千座法王之塔,安樂無量的眾生。」

「阿難!你回去後把我缽中的沙放到如來平時經行的地方,以後我經行時都會踏過上面。」

「是,世尊。」。

接著,佛陀開始了以下的預言。
2017-04-01 20:19:28
出咗頭果段先, 有興趣可以入LINK睇
2017-04-01 21:06:01
所以出街唔好追住女仔黎望, 要好好守護根門

望一眼靚女不心生貪愛
望一眼肥婆不心生厭惡
2017-04-01 21:09:04
所以出街唔好追住女仔黎望, 要好好守護根門

望一眼靚女不心生貪愛
望一眼肥婆不心生厭惡

有念而不生貪愛 定
2017-04-01 21:12:36
所以出街唔好追住女仔黎望, 要好好守護根門

望一眼靚女不心生貪愛
望一眼肥婆不心生厭惡

咁你點睇你上司
2017-04-01 21:13:30
所以出街唔好追住女仔黎望, 要好好守護根門

望一眼靚女不心生貪愛
望一眼肥婆不心生厭惡

咁你點睇你上司

應該買左幾打美極
2017-04-01 21:27:44
心生厭惡
2017-04-01 21:40:41
心生厭惡

要修行 今日開始用女上司黎打丁
2017-04-01 21:42:17
七覺支

1念覺支(念念分明)
2擇法覺支(區辨正法)
3精進覺支(勤奮學習)
4喜覺支(心生喜悅)
5輕安覺支(喜悅令心輕安)
6定覺支(喜悅+輕安->禪定)
7捨覺支(禪定+觀智->煩惱滅)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3/6/16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這是發生在佛陀住在古印度的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的事。當時有一位名叫無畏的王子,天天徒步,跟隨在佛僧的身後一起遊行。

有一天,無畏王子來到佛陀的面前,與世尊彼此相互問候過,然後退坐在一旁。

無畏王子問佛:「世尊!有一些沙門、婆羅門主張:『眾生會有煩惱,都是無因、無緣所致;而眾生得以清淨,也都是無因、無緣所致。』請問世尊的看法如何?」

佛陀告訴無畏:「這些沙門、婆羅門的理論,都是沒經過大腦而說出的歪理邪說,這種看法是愚癡、不辨、不善,未經深思熟慮。事實上,眾生會有煩惱都是有因、有緣所致,而眾生能夠得以清淨也都是有因、有緣所致。究竟是何因、何緣而令眾生煩惱?簡單地說,就是眾生的貪欲不斷地增長,對於他人的財物、他人的各種高級用具而生起貪念,心裡老想著那些高級的物品若是屬於我的不知該有多好,心裡不離貪愛【貪欲蓋】;或對於他人生起憎恨心、凶殘心、謀害之心,老想著要毆打、綑綁、制伏他人,或者加諸各種非人道的虐待在他人的身上,令他人痛苦不堪,不捨瞋恚【瞋恚蓋】;又或者身體疲憊,想睡眠,心懈怠、無精打采、胡思亂想、昏沈、發呆、作白日夢【昏沈蓋】;又或者心中的情緒躁動、亢奮、沮喪、消沈憂鬱、焦慮、煩躁不安,無法平靜【掉舉蓋】;又或者心常疑惑,懷疑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等三世的存在,猜忌、疑神疑鬼【疑蓋】。無畏!就是以上五蓋的因、五蓋的緣,才會導致眾生有無盡的煩惱。」

無畏聽後深有感觸,便說道:「的確!五蓋中只要有其中的一蓋,就足以讓一般人煩惱不已,更何況是五蓋同時具足呢?」

無畏又接著問佛:「世尊!那請問又是何因、何緣而令眾生清淨?得以消除煩惱?」

佛陀說:「若沙門、婆羅門能具有正念,決定成就,常保念念分明,能隨時憶念,這就是修習念覺支;當修習念覺以後,念覺(支)便滿足。念覺(支)滿足以後,則應進一步選擇、分別、思惟,這就是修習擇法覺支;修持了擇法覺支以後,擇法覺支便滿足,便應當繼續精進努力,這就是修習精進覺支;修精進覺支以後,精進覺支便滿足,於是歡喜生,因而遠離各種食想【譯註:食,是一種欲貪所造成的侵蝕,可以解成欲、惡、不善法。因離欲而生喜,故名為離生喜樂。】,這就是修持喜覺支;修持喜覺支以後,喜覺支便得以滿足,於是身心便得猗息【譯註:猗息即止、輕安。】,這就是修持猗覺支;修持猗覺支以後,猗覺(支)便得滿足。當身體輕安、平靜、愉悅、柔軟以後,心便能充滿慈愛之樂,有了慈愛之樂以後,心便能入定,這就是修定覺支;修持定覺支以後,定覺(支)便得滿足。有了定覺(支),則貪憂等煩惱便消滅,於是捨心生,這就是修持捨覺支;修持捨覺支已,捨覺支便得滿足。就是這樣,無畏!就是以上七覺支的因、七覺支的緣,能令眾生清淨,消除煩惱。」

無畏讚嘆道:「世尊!真是善哉啊!若能具備七覺支中的任何一支,便足以令眾生清淨,消除煩惱,更何況七覺支同時具足呢?」

無畏問佛:「世尊!您今天所開示的法應當怎麼命名呢?又該如何奉持?」

佛陀說道:「王子殿下!你就稱它為《覺支經》吧!」

無畏白佛:「世尊!這真的是最佳的七覺分!世尊!我是王子,雖然身處榮華富貴,衣食無慮,但內心裡還是渴求能獲得真正的平安與喜樂。今日上山前來禮拜 佛陀,雖然身體非常的疲累,但得聞世尊為我解說的《覺支經》以後,所有的疲勞都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了。」

佛陀說完此經以後,無畏王子心中非常的歡喜隨喜,便從座位起身,恭敬地向世尊稽首頂禮佛足以後,逕自離去。

http://www.charity.idv.tw/1/a72.htm
2017-04-01 21:45:59
念念分明
2017-04-01 21:53:22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一○四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二○○五年六月十九日

重新修訂於西元2015/6/23農曆五月初八之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當時有一比丘名叫焰摩迦,生起惡邪見,宣稱:「以我對佛法的了解,所謂阿羅漢死後便一無所有,如同人間蒸發。」

當時,有許多比丘聽到他這麼說,都來問他:「你真的說過『以我對佛法的了解,所謂阿羅漢死後一無所有,如同人間蒸發』這樣的話?」

焰摩迦答說:「是的,諸位尊者。」

比丘們勸焰摩迦:「唉呀!!你可千萬不要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根本從未這麼說過,你應當捨棄這種惡邪見。」

比丘們雖如此苦口婆心地勸說,焰摩迦比丘仍堅持己見。

比丘們發現無法動搖焰摩迦比丘的邪見,只好離去,前往尊者舍利弗的住處,將上情告知舍利弗尊者,並說:「希望尊者慈悲,令焰摩迦比丘止息這種惡邪見。」

舍利弗接受比丘們的勸請:「好!我會去令他止息惡邪見。」

比丘們聽到舍利弗的話,都感到安心及歡喜,各自回到自己的住處。

第二天清晨,尊者舍利弗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用過餐後便離開舍衛城,回到精舍置妥衣缽,前往焰摩迦比丘的住處。

焰摩迦比丘遙見尊者舍利弗前來,立即為他敷座洗足,安放停腳机迎接他,並為他置妥衣缽,請舍利弗就座。

舍利弗尊者就座並洗腳後,問焰摩迦比丘:「你真的說過『以我對佛法的了解,阿羅漢死後一無所有,如同人間蒸發』這樣的話?」

焰摩迦比丘對舍利弗說:「沒錯,尊者。」

舍利弗問:「我現在問你,你就依你的見解回答我。焰摩迦,色是常?還是無常?」

「尊者,是無常。」

「既然是無常,那是不是苦?」

「是苦。」

「既然是無常、是苦、是變易(遷流不定)的現象,那麼多聞聖弟子還會認為色就是【我】?或於色蘊之外可以另發現或找到【我】這個東西?又或者【我】這個東西存在於色蘊之中?」

「都不能,尊者,受、想、行、識也都不能。」

「那麼,焰摩迦,色是如來【如來,指聖者,或指一般世俗認為的生死流轉的生命主體】嗎?」

「不是,尊者。」

「受、想、行、識是如來【聖者】嗎?」

「都不是,尊者。」

「那麼焰摩迦,在色蘊之外能發現或找到有一個叫如來的東西嗎?又或者於受、想、行、識之外能發現或找到另有一個叫如來的東西存在?」

「不能,尊者。」

「那是不是在色蘊之中另有一個叫如來的東西呢?又或者在受、想、行、識之中另有一個叫如來的東西存在嗎?」

「都不是,尊者。」

「如來是一個具有色、受、想、行、識的組合體嗎?」

「不是,尊者。」

「那麼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就是如來囉?」

「也不是,尊者。」

「就是這樣囉!焰摩迦,如來【聖者】是如實洞察、見法真實及親證法義,不論對五蘊身心或身心以外的世界都不渴愛、不抓取、不追求,不以【常】或【斷】的假設前提去思惟法義。所以你怎能說出『以我對佛法的了解,所謂漏盡阿羅漢死後一無所有』這樣的話?」

「我的確是不應該這樣說,尊者。」

「焰摩迦,那麼你現在的見解是如何?」

「尊者,我先前是因為無知的緣故而不解法義,所以才會有如是惡邪見的說法。現在聽聞尊者的解說後,原先的誤解及無明都已斷除。」

「焰摩迦,如果今後還有人以同樣的問題這麼問你,你會怎麼回答?」

「尊者舍利弗,如果有人以同樣的問題來問我,我會這麼回答:『阿羅漢因確實證悟色是無常(遷流不定),而無常就是苦,對於苦的現象不再渴愛、追求、抓取【註:苦集(貪、瞋、痴)已徹底斷除、止息】,因而寂靜、清涼、永盡無餘【註:苦滅=寂滅涅槃】。凡受、想、行、識也都是如此。今後只要有人以這問題來問我,我就會這麼回答。」

「說得好!說得好!焰摩迦,你確實應該這麼回答。為什麼呢?因為阿羅漢確實覺悟色是無常,而無常就是苦,凡無常、苦都是因緣聚合、離散及生滅的現象。其它受、想、行、識也都是如此。」

舍利弗解說到這裡,焰摩迦比丘當下遠塵離垢,獲得法眼淨【註:初果】。
2017-04-01 21:53:33
舍利弗尊者繼續對焰摩迦比丘說:「我再為你舉個例子說明。假設有位長者因享有巨額財富,於是四處徵求僕人幫忙守護財物。這時有個壞人,不懷好意,假裝前來應徵僕人,等待機會謀財害命。這個壞人晚睡早起,侍奉左右,謹慎認真,口才又好,深得主人信寵,將他視作自己的親友、兒子般,對他深信不疑,不加防護。最後壞人找到機會手執利刃,斷送長者的性命。

焰摩迦,你認為這個壞人當他如親友般地為長者服務之時,豈不是在一開始就已計畫,存心不良等待謀害的機會,甚至到最後這位長者被謀害時都還蒙在鼓裡,不能察覺其陰謀?」

「確實如此,尊者。」

舍利弗又對焰摩迦比丘說:「如果這位長者一開始就知悉此人欲謀財害命的陰謀,而善加防護,不就可以避免不幸的發生了?」

「的確如此,尊者。」

「同樣的道理,焰摩迦。愚癡無聞的凡夫在面對五受陰時會將之視作永恆不變,視作安隱、不會生病,視作是【我】或【我所有】。對五受陰保護愛惜,但最後反被五受陰所害,就如同那位長者被偽裝成親友的壞人所謀害而仍不覺知。

焰摩迦,多聞聖弟子在面對五受陰時,會正觀並認清五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人者、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對此五受陰不抓取、執著,不貪(渴)愛追求,因不貪(渴)愛追求所以不執著抓取,因不執著抓取便能自覺涅槃,為自己作證:『此生已是歷劫生死的最後一站,我已完成圓滿的梵行,我該修行的功課都已完成,我不會再有下一生了,我已很清楚知道自己解脫了。』」

舍利弗尊者解說完後,焰摩迦比丘當下不起諸漏【煩惱、心結】,心得解脫【註:阿羅漢】。

舍利弗尊者為焰摩迦比丘說完法後,便從座位起身離去。

http://www.charity.idv.tw/1/a76.htm
2017-04-01 22:33:18
六道巴知唔知邊度有得買阿含經
2017-04-01 22:34:32
信佛 細個亦都皈依左
但對香港佛教協會冇乜好感 好多時比人當政治工具做宣傳都唔知
加上有d僧人自己未能以身作則就去教人(我以前小學個師父就係)
呢d唔講太多 廢事多口業

所以依家有時間就睇下佛教post 同上網睇下經就算
亦都多謝樓主呢個post 有好多得著
2017-04-01 22:38:02
信佛 細個亦都皈依左
但對香港佛教協會冇乜好感 好多時比人當政治工具做宣傳都唔知
加上有d僧人自己未能以身作則就去教人(我以前小學個師父就係)
呢d唔講太多 廢事多口業

所以依家有時間就睇下佛教post 同上網睇下經就算
亦都多謝樓主呢個post 有好多得著

自修有時唔會太差 跟錯師反而有影響
2017-04-01 22:38:51
六道巴知唔知邊度有得買阿含經


希慎誠品有本好讀雜阿含經, 你可以睇吓重有冇
2017-04-01 22:41:33
信佛 細個亦都皈依左
但對香港佛教協會冇乜好感 好多時比人當政治工具做宣傳都唔知
加上有d僧人自己未能以身作則就去教人(我以前小學個師父就係)
呢d唔講太多 廢事多口業

所以依家有時間就睇下佛教post 同上網睇下經就算
亦都多謝樓主呢個post 有好多得著

自修有時唔會太差 跟錯師反而有影響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八百三十七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二○○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當時世尊告誡比丘們:「如果皈信某個人或某個大師,就會產生五種過患。是哪五種過患呢?

一、當此人犯戒違律或言行不檢時,會遭受眾人唾棄。而平時護持、恭敬這位出家人的人,不論是出家或在家眾,便可能會心想:『此人是我的導師,是我所敬重的對象。但今日卻遭受眾僧棄薄,我又何必再進入這間塔寺?』於是以後果真不再進入塔寺,也不再恭敬僧眾。因不再敬僧,也就不再聽聞正法。又因不聞法,於是便退失善法,無法長久安住於正法之中。這就是只信敬皈依某個大師所產生的第一種過患;

二、其次,若敬信個人,一旦其所敬之人犯戒違律或言行不檢,倘若僧眾視而不見,不為舉發。而敬信彼人者便可能心想:『此人雖是我導師,為我所敬重。但今眾僧對其過失竟視而不見,不為舉發,那我又何必再進入這間塔寺?』於是以後果真不再進入塔寺,也不再恭敬僧眾。因不再敬僧,也就不再聽聞正法。又因不聞法,於是便退失善法,無法長久安住於正法之中。這就是信敬皈依某個大師所產生的第二種過患;

三、再者,若此僧人持衣缽,到各處遊行。敬信此僧之人,便可能心想:『我所敬奉的僧人已著衣持缽,到他方去遊行。既然他已不在,我又何必再進入這間塔寺?』於是以後果真不再進入塔寺,也不再恭敬僧眾。因不再敬僧,也就不再聽聞正法。又因不聞法,於是便退失善法,無法長久安住於正法之中。這就是信敬某個大師所產生的第三種過患;

四、又倘所敬信之僧人捨戒還俗,敬信此僧之人,便可能心想:『他是我的導師,為我所敬重。但今卻捨戒還俗,我以後不應再進入這間塔寺。』於是以後果真不再進入塔寺,也不再恭敬僧眾。因不再敬僧,也就不再聽聞正法。又因不聞法,於是便退失善法,無法長久安住於正法之中。這就是信敬各別的個人所產生的第四種過患;

五、最後,如果所信敬之僧人一旦死亡,敬信此僧之人便可能心想:『他是我的導師,為我所敬重。今他已命終,我已失去進入這間塔寺的意義。』於是以後果真不再進入塔寺,也不再恭敬僧眾。因不再敬僧,也就不再聽聞正法。又因不聞法,於是便退失善法,無法長久安住於正法之中。這就是信敬某個大師所產生的第五種過患;

所以,比丘們,你們應當這樣學習:『我應當努力成就於佛不壞淨信、於法、僧不壞淨信,聖戒成就。』」

佛說完此經後,比丘們聽聞佛陀的說法,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http://www.charity.idv.tw/1/a34.htm
2017-04-01 22:41:38
六道巴知唔知邊度有得買阿含經


希慎誠品有本好讀雜阿含經, 你可以睇吓重有冇

出過其他書局都有雜阿含 但好似有四本?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