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分享

1001 回覆
101 Like 12 Dislike
2017-02-28 19:25:47
呢排呢到多咗對佛教既討論,永離六道將會不定期在此分享一啲佛陀講過既野, 故事等等

第一篇就係之前見到有巴打修佛修錯路,想搵一套理論去整合自己所學但不得其門!其實原始佛教中,你既智慧係要隨修行所增長,而唔係單單靠邏輯思考,修行就係戒->定->慧

我所COPY既經文都係內自一個網站既居士,希望佢可以早得解脫!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雜因誦第三品之四》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二○○四年一月四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當時佛陀駐錫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園林內。當時,有許多比丘聚集在食堂內,以世間的邏輯、知識、知見來思惟法義。

世尊以他心通知道比丘們在想什麼,便來到食堂,敷妥座墊,坐下來對比丘們說法。佛陀說:「

比丘們,你們千萬不要以世間的邏輯、知識、知見來思惟法義,因為世間的邏輯、知識、知見對於領悟法義沒有助益,對於梵行也沒有助益,對於智慧成就以及解脫煩惱都沒有助益,也無法幫助你們隨順八正道,趨向涅盤。

你們應當內正思惟:這是苦聖諦、這是苦集聖諦、這是苦滅聖諦、這是苦滅道跡聖諦。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只有這樣的思惟才能有助於領悟法義,有助於梵行,有助於智慧成就、解脫煩惱,才能正向解脫、趨向涅盤。

在過去世時,有一個人走出王舍城外,來到拘絺羅池畔坐下休息,當時他的內心正是以世間的邏輯、知識、知見在思惟世俗的事,當他正在思惟的時候,卻突然看到象軍、馬軍、車軍、步軍等四種神奇的龐大軍隊,數目多到無法算計,竟然都在空中縮小後鑽進池中的一個蓮藕孔隙中。

他見到這幅奇異的景象後,無法接受事實,心想:『我一定心神喪失、精神耗弱了,我一定是瘋了,這世間根本不可能存在或發生的事情,竟然被我給遇上了。』

此時,距離拘絺羅池不遠的地方有許多人聚集在那裡,他便跑到眾人面前,將剛才遇到的事情告訴大家,並說:『各位,我一定心神喪失、精神耗弱了,我一定是瘋了,這世間根本不可能存在或發生的事情,竟然被我給遇上了。』

大家看到這個人瘋瘋癲癲的樣子,也都認為這個人是瘋了。」

佛陀接著說:「但是,這個人實際上並沒有瘋,他看到的一切都是真的,因為當時正好是諸天與阿修羅兩軍在空中交戰,他們各有象軍、馬軍、車軍、步軍等四種神奇的龐大軍隊,後來是諸天獲勝,阿修羅大敗,阿修羅為了躲避諸天的追緝,不得已只好帶領象軍、馬軍、車軍、步軍等四種龐大的軍隊躲進拘絺羅池中的一個蓮藕孔隙中。

所以,比丘們,千萬不要以世間的邏輯、知識、知見來思惟法義,因為世間的邏輯、知識、知見對於領悟法義沒有助益,對於梵行也沒有助益,對於智慧成就以及解脫煩惱都沒有助益,也無法幫助你們隨順八正道,趨向涅盤。

你們應當內正思惟:這是苦聖諦、這是苦集聖諦、這是苦滅聖諦、這是苦滅道跡聖諦。


  比丘們聽完佛陀的說法後,都心生法喜,決定依法奉行。

http://www.charity.idv.tw/1/a15.html
2017-02-28 20:21:39
PISH
2017-03-01 01:30:57
支持永離六道巴打
2017-03-01 02:25:47
巴打有冇研究開維摩經?
2017-03-01 07:15:21
巴打有冇研究開維摩經?

係唔係大乘經典?

暫時只修上座部佛法
2017-03-01 07:15:32
支持永離六道巴打

謝謝
2017-03-01 10:31:20
強帖留名
2017-03-01 10:34:21
強帖留名


因之前個巴打有感而發
2017-03-01 10:39:54
強帖留名


因之前個巴打有感而發

睇得出

我都有嘗試去睇下呢d佛陀故,
應該悟性未夠班,好難悟出大道理

不過間中睇下,個人幾靜
尤其日本果d
2017-03-01 10:40:33
個人認為佛教亦有需要用邏輯既時候

如守戒時,以前既比丘(即係佛陀門下修行者)有唔明既時候可以請教佛陀係咪破戒,佛陀會畀到一個正確既答案你,但而家就唔得,例如手淫是否邪淫?是否酒肉穿腸過?誤殺是否殺生?等問題
2017-03-01 10:41:38
強帖留名


因之前個巴打有感而發

睇得出

我都有嘗試去睇下呢d佛陀故,
應該悟性未夠班,好難悟出大道理

不過間中睇下,個人幾靜
尤其日本果d

我貼新既你咪睇吓,可能睇睇吓就啟發咗你既宿世因緣
2017-03-01 13:12:05
留名
2017-03-01 20:15:48
有好多人對佛教有興趣,但因為看似內容太複雜以及一啲儀式而令佢地止步

當然佛法一啲深入啲既理念一時未必會理解到,但放心,因為佛陀已經指咗條明路出黎,只要循序漸進(法次法向),必然可以在正法中有所收獲

第一步就係守5戒,守5戒除咗係作為修行之外,重可以獲得來生既利益(如不殺生可得長壽健康),同埋守5戒係來生得到人身既基本條件

1)不殺生
2)不盜取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2017-03-01 20:16:20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一○四四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5/11/20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來到古印度拘薩羅城,並遊行至鞞紐多羅聚落北身恕林中駐錫。

當時鞞紐多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聽說世尊住在聚落北身恕林中,便呼朋引伴,一起動身前往身恕林拜訪世尊。

他們見著世尊,恭敬向世尊頂禮問候過,便退坐在一旁。這時,世尊告訴婆羅門長者:

「我要為你們解說自通之法,請你們注意的聽,並好好思惟其中義理。

什麼是自通之法?就是聖弟子以這樣方式學習:

『我清楚知道,如果有人想要殺害我,我一定不快樂,我會心生恐懼,我如果不喜歡如此,別人一定也是這樣,所以我怎可以去殺害別人的生命?』

當他如此正確思惟後,便會至誠受持不殺生戒,心中也不樂於殺生。

同上開情形,『我若不喜別人偷盜我的財物,別人一定也不喜歡如此,我又 豈可去偷盜他人財物?所以我願持不盜戒,不樂於偷盜。』

如同上開道理,『我既不喜歡別人勾引、騷擾、侵犯、強暴我的妻女(或丈夫),別人一定也不喜歡受到如此對待,我今又豈可去勾引、騷擾、侵犯、強暴別人的妻女(丈夫)?所以我願受持不邪婬戒。』

如上所述,『我不喜歡被別人所欺騙,別人一定也是如此。我又怎可欺騙他人?所以我願受持不妄語戒。』

如上所說,『我不喜別他人挑播離間我與親人及朋友的感情,別人一定也是跟我一樣的想法。我今又豈可去挑撥離間離別人與其親友的感情?所以我不能去做挑撥離間的事。』

如上所述,『我不喜歡別人對我粗言辱罵,別人一定也是這樣。我 又怎可去辱罵別人?所以我不應對別人惡言相向。』

如上所述,『我不喜歡別人對我虛情假意或說些毫無意義的雜穢語,別人一定也是這樣。我又怎 能對別人說綺語?所以我不該對別人說那些虛情假意的甜言蜜語或無益的雜穢語。』

以上就是七種自通之法,稱之為聖戒。又如果能對於佛陀、佛法、僧伽產生清淨及不動搖的信仰,這 位聖弟子便已成就四不壞淨,自己當下現前觀察,可對自己的未來授記說:『今後的輪迴我已不會再墮入地獄、畜生、餓鬼道中,一切的惡趣都已滅盡,我已得須陀洹果(初果),不墮惡趣法,必定正向解脫,今後的輪迴次數只剩七次天上或人間的生死,必可抵達究竟涅盤的目的。』」

鞞紐聚落婆羅門長者聽聞佛所說的自通之法,心生歡喜隨喜,結束後便從座位起身離去。

http://www.charity.idv.tw/j/j.htm
2017-03-01 20:32:08
留名
2017-03-01 20:35:23
以上就是七種自通之法,稱之為聖戒。又如果能對於佛陀、佛法、僧伽產生清淨及不動搖的信仰,這 位聖弟子便已成就四不壞淨,自己當下現前觀察,可對自己的未來授記說:『今後的輪迴我已不會再墮入地獄、畜生、餓鬼道中,一切的惡趣都已滅盡,我已得須陀洹果(初果),不墮惡趣法,必定正向解脫,今後的輪迴次數只剩七次天上或人間的生死,必可抵達究竟涅盤的目的。』

其實呢一PART都幾重要,以上內容佛陀係叫人應守5戒,而如果可以完滿守戒,再以此基礎修行,甚至可得證初果,7次生死可得解脫!
2017-03-01 21:07:48
留名

Btw上面自通之道嗰篇,我想問下以此類推,點解唔係所有自己唔鐘意既野都唔施加於他人,而係僅僅限於哩幾條戒?
2017-03-01 21:21:05
留名

Btw上面自通之道嗰篇,我想問下以此類推,點解唔係所有自己唔鐘意既野都唔施加於他人,而係僅僅限於哩幾條戒?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可以施於他人既惡業大概有啲咩呢?
1)身體上既傷害(不殺生亦包括不蓄意傷害生命)
2)心理上既傷害
2a)多數係以語言犯之(不妄語)
2b)綠帽(不邪淫)
2c)財物上既損失(不盜取)

基本上5戒可以預防到大部分不善業

再者,人人所欲都唔同,我所欲可能係你不所欲
呢個概念其實唔穩陣
2017-03-01 21:22:49
明明都係宗教
佛教真係順眼過耶教好多
2017-03-01 21:23:21
LM
2017-03-01 21:24:52
有問題隨便發問,大家一齊研究吓
2017-03-03 22:28:02
除咗守五戒之外,重有一樣好重要的就係佈施

佈施對象可以係任何人,給予物資或非物資上既幫助都可以係佈施

在泰國供僧係非常普遍,在家信眾都樂於供養僧人,以食物供僧

點解佈施咁重要呢?

因為佈施可獲令施者獲得:

1)來世既福報,如生活富足,不愁衣食,甚至可成為升天既因緣

2)可藉佈施修行,訓練捨離既心,遠離貪慾,成就解脫既因緣

佈施時要留意心態,要以歡喜、清淨的信心,先可以獲得最大既功德




本經文是佛陀教導我們常喜布施之人,必有五大功德如影隨身。

選譯自北傳《增壹阿含經》(一○)

優婆塞喬正一譯於西元2010(佛曆2554年)/10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與他的五百位大比丘弟子一起住在古印度的毘舍離獼猴林中。

當時,獅子大將軍便來到世尊面前,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世尊的禮足,然後起身坐在一旁。

佛陀問獅子將軍:「如何?獅子!你平時還有保持布施嗎?」

獅子回覆佛陀:「有的,我仍常於四城門外及都市,隨時布施,不令眾生有缺,需要食者就給飲食,凡衣裳、香花、車馬、坐具,隨對方所需,皆令給與。」

佛陀當面稱讚獅子將軍:「善哉!善哉!你能如此勤於惠施,不懷慳吝之想。實在難能可貴。」

「如果一位施主能保持隨時惠施的善行,便有五大功德隨身。是哪五大功德呢?第一、這位施主必將名聞四遠,眾人會如此歎譽:『某甲村落有一位施主,常喜接納沙門、婆羅門,隨其所需給與,不令有乏。』獅子!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一種布施之功德。」

「其次,獅子!施主若至沙門、剎利、婆羅門、長者眾中,他不會感到害羞、害怕,猶如萬獸之王的獅子一般,在群鹿中亦無所畏難。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二種布施之功德。」

「再者,獅子!施主會因布施而受眾人敬仰,見者歡悅,如子見父,瞻視無厭。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三種布施之功德。」

「還有,獅子!施主死亡之後,會轉生在二種世界,他可能會投生到天上,也可能投生到人間;如果是在天上,就會為諸天神所敬重;若出生在人間,則為人尊貴。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四種布施之功德。」

「最後,獅子!這位施主的智慧必將遠出於眾人之上,如果他選擇出家修行,他就會現身斷盡一切煩惱,不再有來生。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五種布施之功德。」

「只要喜歡布施,並常常布施的人,此人就具有以上五種布施之功德。」

接著,世尊便說出以下的偈語:

「心常喜惠施,  功德具足成,
在眾無疑難,  亦復無所畏。
智者當惠施,  初無變悔心,
在三十三天,  玉女而圍遶。」

佛陀說:「就是這樣,獅子,你應當明白,施主若未解脫,就會轉生到人間或天上,若他努力修行,便會現身盡漏,至無為處。」
這時,世尊便說出以下的偈語:

「施為後世糧,  要至究竟處,
善神常將護,  亦復致歡喜。」

上開偈語的大意是說:「布施」是我們來生的資糧,也是到達解脫涅磐的必要條件,樂善好施的人平時必有善神守護相隨,布施行善能令此人歡悅喜樂。

「何以如此呢?獅子,你應當知道,布施之時,若能常懷歡悅,意志堅定,那麼所有美好的功德皆悉具足,且能因此得三昧意,亦不錯亂,如實而知之。」

「什麼是如實而知?就是:苦集、苦盡、苦出要而如實知之。所以,獅子!應當努力,隨時惠施,若欲得聲聞道、辟支佛道,皆悉如意。就是這樣,獅子!當作如是學習。」

獅子將軍聽聞佛陀所說的布施功德,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2017-03-03 22:28:46
2017-03-04 21:45:09
pish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