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分享

1001 回覆
101 Like 12 Dislike
2017-03-07 22:37:10
對於宇宙既形成, 佛陀既形容唔係太多

以下一篇係佛陀以苦集滅道既角度去分析

由此亦可見佛教既實際, 比起探索物理宇宙, 心解脫先係最重要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二十九卷-赤馬天子經》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五月五日星期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在古印度的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並住在該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林內。

某日黎明拂曉時,出現了一名來自天界的訪客,這位天神的名字叫「赤馬」。

赤馬天神的容顏絕色俊美,身上還不時散發祥和的光華,遍照整座給孤獨園林,彷彿白天一般。

天神降到地面,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然後起身站在一旁。

赤馬天神問佛陀:「世尊!請問我們究竟能不能從這個世界的盡頭跨越到另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極樂世界?」

「不能。」佛陀明確地回答。

赤馬天神聽到佛陀這樣的回答,讚說:「善哉!善哉!太神奇了,世尊!我回想起我的過去前生是一個叫赤馬的五通仙人。當時我擁有不可思議的神足通,能快速地騰空飛行,就像一名熟練的弓箭手所射出的箭,能倏忽穿透樹影一般寬的距離,在那麼極短暫的時間中,我可以從東海橫跨到西海。」

「我當時心想以我這樣不可思議的大自在神通,應當可以飛抵世界的盡頭。於是我決定付諸行動,除了飲食、極少的睡眠時間、以及大小便之外,每天不停地忙著飛行,極速地在這個世界週而復始地飛來飛去。就這樣不停地瞎忙,飛了一百餘年,到頭來還是到不了世界的盡頭,終於壯志未酬身先死,就這樣死在半路上了。」

佛陀告訴赤馬天子說:「赤馬,我就姑且以我們的身心來為你解釋什麼是世界,世界又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息滅,以及息滅的方法。」

「赤馬!我們先對世界下一個定義,什麼是世界呢?所謂世界就是五蘊。分別是:身體四大、情感(情緒、感受)、思考(觀念、信仰、思想、想像)、身口意等行為,以及知覺辨識等功能。」

「什麼是世界形成的因緣?就是貪欲、染著、喜愛。包括對於現在與未來的各種貪愛與執取。」

「什麼是世界的息滅?就是對各種貪欲、喜愛、染著的斷除、捨離、滅盡、無欲、止息。」

「什麼是息滅的方法呢?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赤馬!你應當明白世界的真相,斷除世界所有的憂苦,應當明白形成世界的真正原因,並以正確的方法積極斷除它,並體證它,修學它。赤馬!如果能夠這樣做,才是真正的跨越了世界,橫渡了世界的愛染之河。」

這時,世尊又重新說了以下的偈言:

「未曾遠遊行,  而得世界邊,
無得世界邊,  終不盡苦邊。
以是故牟尼,  能知世界邊,
善解世界邊,  諸梵行已立。
於彼世界邊,  平等覺知者,
是名賢聖行,  度世間彼岸。」



上揭偈語的大意是說:世界無邊無盡,不可思議,若妄圖探索世界有多大,是毫無意義的事。唯有如來、等正覺,能知並善解世界的真正意義,並從其中脫苦而獲解脫,橫渡世界的盡頭而抵達解脫彼岸。

赤馬天神聽聞佛陀所說的法,心生歡喜並隨喜,他再次頂禮稽首佛足,便消失不見。

http://www.charity.idv.tw/1/a65.htm
2017-03-08 02:16:19
Sadhu Sadhu Sadhu
2017-03-08 21:42:35
無常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概念,佛陀就是可以從萬物中都可以觀察到無常

既然是無常,咁我地所珍愛既事物都係容易變易,壞滅

當我地所珍愛既事物都係壞滅壞滅既時候,就只有苦!

所以無常是苦,而佛陀針對苦俾咗個方法我地,就係苦集滅道

當我地每遇到任何一樣事物,我地都要如實了知佢既苦集滅道,

咁先可以真正去除貪愛,去除苦

以下經文重記載咗佛陀前生因修慈心觀而投生為大梵天王

我自己認為其實同耶教升天有異曲同工之妙,

耶教如果實行既話都係一種慈心修行,當修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成為梵天天神,即係天堂既境界
2017-03-08 21:43:13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二六四)篇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年五月五日星期四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這是發生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裡的事。

有一次,有一位比丘正在禪修,當時他在禪定中思維著:「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永恆不變的身體及物質?究竟有沒有不變的感受、情緒、思想、觀念、行為、衝動、及知覺意識呢?」

這名比丘從禪境中出定,欲向佛陀請教這個問題,便起身來到佛前,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然後恭敬的坐在一旁。

比丘將他心中的疑惑說出來,並請佛陀解釋。

這時,世尊在地上隨手抓起一把土,問這名比丘:「你有看見我手中的這把土嗎?」

「我看見了,世尊。」比丘回答。

「比丘,這把土沒有辦法永遠的留在我手中,如果它可以永遠的留在我手中,那麼它就是永恆不變。」

佛陀接著說:「我曾以宿命神通回憶我過去前生廣修福德善業,因而獲致精妙可愛的福報的往事。我過去曾於某一生修持慈心長達七年之久,就因為這一份善業,令我歷經地球七次的生滅,都未曾投生到欲界人間。當七劫的時間經過以後,我出生在色界的第二禪光音天。」

「後來,當世界剛開始形成的時候,我第一個出生在梵天,成為創世的大梵天王。接著,當我在梵天的壽命結束以後,又出生在欲界的忉利天,連續三十六次都成為統治諸神的帝釋。」

「接著,十萬次出生在人間,生生世世都成為轉輪聖王,統領四天下,以正法治理人民,並有七寶具足,有: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我有一千個勇猛強健的兒子;四海昇平,其地平正,無諸毒刺,我不以威力、也不以強迫的手段統治國家,一切以正法調伏。」

「轉輪聖王依法配有八萬四千隻龍象,皆以眾寶裝飾,並有寶網覆於背上。同時會建立寶幢,由布薩象王為首在前作嚮導,一天中於早上及傍晚二個時段來到殿前。」

「當時,我心想:『這些大群象,身形巨大,日日往返,途中難免會蹈殺眾生無數,我希望其中的四萬二千隻大象每一百年才來一次。』就這樣,一切如我所願,八萬四千隻象中的一半每一百年才來一次。」

「又轉輪聖王依法也配有八萬四千匹馬,都是以純金打造的交通工具,還有金網覆蓋在馬背上,由婆羅馬王為其導首。」

「轉輪聖王也配有八萬四千輛寶車,有金車、銀車、琉璃車、頗梨車。這些車子都有獅子皮、虎皮、豹皮、及雜色欽婆羅覆襯,跋求毗闍耶難提音聲之車為其導首。」

「轉輪聖王依法統治管轄八萬四千座城池,一切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拘舍婆提城為首都。」

「轉輪聖王依法享有八萬四千種宮殿,這些宮殿都是由金、銀、琉璃、頗梨、摩尼琉璃等寶物所打造,以訶宮殿為上首。」

「比丘!轉輪聖王依法享有八萬四千種寶床,這些名貴的大床都是由金、銀、琉璃、頗梨,種種繒褥、氍氀、毾毛所製造,以迦陵伽的棉被敷蓋在床上,並安置丹枕。」

「還有,比丘!轉輪聖王依法享有八萬四千件名貴的衣服,這些衣服都是迦尸細衣、芻摩衣、頭鳩羅衣、拘沾婆衣。」

「比丘!轉輪聖王依法有八萬四千位玉女妃子服侍,這些美麗聰慧的玉女妃子都是來自高貴的剎利、或似剎利等階級。」

「最後,比丘!轉輪聖王依法享有八萬四千種美味的佳餚飲食,眾美味皆具足,應有盡有。」
2017-03-08 21:43:23
「比丘!雖然轉輪聖王依法有八萬四千位玉女服侍,但事實上也只會由一人服侍我;雖有八萬四千件名貴的衣服,但我也只會穿一件;雖有八萬四千座名貴的大床,但我只會睡在一張床上;雖有八萬四千座宮殿,但我只住在其中一間宮殿;………………..。」

「比丘!你可知我過去前生為何享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福報?擁有如此的權勢?這都是因為三種善行功德所致,分別是:布施、調伏(持戒)、修道(禪定)。」

「比丘,你要知道,一般世間的凡夫俗子都長期沈溺在五欲(色、聲、香、味、觸)的感官刺激中,慾壑難填,永不知足。只有聖人智慧圓滿,而常知足。」

「比丘!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會成為過去,且終將消失,一定會發生變化。不管他們數量多寡,也不論他們稱做什麼,都必將磨滅。」

「所以,比丘!應止息一切的造作,對於身心五蘊應生厭離、斷欲、解脫。」

「比丘!我問你,色(身體)是永恆不變的?還是會變化的?」

「是會變化的,世尊!」比丘回答。

「既然是會變化的,那麼它是不是苦?」

「是苦,世尊!」

「比丘,如果無常、苦,都是會變化的現象,那麼一位聖弟子還可能會認定這是『我』?或發現另一個『我』?又或者在其中找到『我』的存在嗎?」

「不會的,世尊。」

「同樣的,對於心理精神方面的功能活動,如:感受、情緒、思想、觀念、行為、衝動、及知覺意識等,是永恆不變的?還是會變化的?」

「是會變化的,世尊!」比丘回答。

「既然是會變化的,那麼它是不是苦?」

「是苦,世尊!」

「無常、苦,都是會變化的現象,那麼一位聖弟子還可能會認定這是『我』?或發現另一個『我』?又或者在其中找到『我』的存在嗎?」

「不會的,世尊。」

佛陀最後總結道:「凡所有一切物質,不論是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都不是我,也不是另一個我,在其中也不可能找得到『我』的存在。」

「比丘!一切有形的物質既然都是無常,那麼從來就未曾擁有,也就無所謂失去。所以對於一切有形的物質都不應心生貪戀、執迷、抓取,應當生厭離、離欲、解脫。同樣,對心理精神方面的功能活動,如:感受、情緒、思想、觀念、行為、衝動、及知覺意識等,也是做一樣的看待,不應心生貪戀、執迷、抓取,應當生厭離、離欲、解脫。如此,便能獲得解脫知見:『我這一生已是歷劫生死輪迴的最後一站,我已成就最圓滿的梵行,我已經見到了最高的法,我很清楚知道這一世死後不會再有來生。』」

這名比丘聽到佛陀的解說以後,心裡非常的歡喜踊躍,他向佛陀頂禮後,便起身離去。離開後,獨自一人到一處安靜的地方,心裡頭念著佛陀手中那把土的教誨,很努力的思維,不懈怠。因為精進不懈怠,於是成就了最高的梵行,他已見法,可為自身作證:『我這一生已是歷劫生死輪迴的最後一站,我已成就最圓滿的梵行,我已經見到了最高的法,我很清楚知道這一世死後不會再有來生。』

這位尊者已見到了最高的法,心得解脫,成為一位受人類及天神都尊敬的阿羅漢。

http://www.charity.idv.tw/1/a59.htm
2017-03-09 00:15:29
其實追求成佛追求解脫,係咪已經解脫唔到
2017-03-09 00:48:50
其實追求成佛追求解脫,係咪已經解脫唔到

我覺得應該係自求成為一個更好嘅人,而唔係追求成佛
2017-03-09 01:25:05
巴打係大乘佛教
2017-03-09 01:41:05
Sadhu Sadhu Sadhu
2017-03-09 02:03:29
其實追求成佛追求解脫,係咪已經解脫唔到

到彼岸得靠木筏,到達之後還須捨棄之,方可上岸
2017-03-09 08:21:03
其實追求成佛追求解脫,係咪已經解脫唔到

到彼岸得靠木筏,到達之後還須捨棄之,方可上岸

對,想成就解脫步驟係好清晰的
大體黎講就係戒,定,慧
所以如果有人話,反正最後都係空,即係唔執著就得啦,咁其實係錯既,因為一句諸行無常,你聽落去好似明白,但其實冇體證過個心係唔會理解到,所以唔經過戒定慧經步驟,根本係冇可能做到真正唔執著
所以修到最後一步,就係要捨棄對善業既貪愛,已到達彼岸就唔再需要木筏,咁先可以成就解脫
2017-03-09 08:29:14
為左來世去執著守戒算唔算渴求?
所謂來世只係業力重新組合姐,何必咁著緊
2017-03-09 08:37:10
其實追求成佛追求解脫,係咪已經解脫唔到

我覺得應該係自求成為一個更好嘅人,而唔係追求成佛

睇你自己目的
就算成為更好既人都只係無常,做幾多世好人都始終有一世會開始變壞人
2017-03-09 08:37:37
巴打係大乘佛教

係小乘喎
2017-03-09 08:37:50
Sadhu Sadhu Sadhu


Sadhu Sadhu Sadhu
2017-03-09 08:38:51
你同唔同意
殺人為護生 斬業非斬人
2017-03-09 08:39:59
之前讀咗科關於禪宗
睇咗一堆禪門公案
我高度推介《野狐狸禪》
2017-03-09 08:42:38
為左來世去執著守戒算唔算渴求?
所謂來世只係業力重新組合姐,何必咁著緊

算,因為你既目的係為得到更好既褔報,即係對褔報有貪愛,有貪愛就會不斷產生來世

其實你可以咁講,佛陀教既係離苦之道
基本上每一世都係苦,當人睇透咗苦既時候,就會對俗世有厭離心,想修行解脫,你覺得好似睇透咗「都係業力重新組合」,但你個心未理解到,所以都係會苦
2017-03-09 09:01:51
你同唔同意
殺人為護生 斬業非斬人

無論何種情況下殺生,都係與三惡道相應既業,有一篇佛陀有同個大將軍講法,大將軍問佢為保護國家殺敵係咪可以生箭降伏天天,一開始佛陀唔願回答,後來將軍追問,佛陀先回答,將軍既睇法係邪見,只要殺人時心中存有殺害之意,來世只會以地獄,蓄牲道相應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十五日星期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林裡。當時,有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前來參訪佛陀,他對佛恭敬的問訊以後,便坐在一旁。

他問道:「瞿曇!我曾聽年長的戰士這麼說過:『若能身被重鎧,手執利器,衝鋒陷陣,善能摧伏怨敵,緣此業報便能在來生轉生至箭降伏天。』請問,於佛法中,有這樣的說法嗎?」

佛陀告訴這位戰士:「我看你還是不要問這個問題好了。」

但將軍仍再三追問,而佛陀亦再三阻止他,但他還是不放棄,欲打破沙鍋問到底。

於是,佛陀說道:「這樣吧!這位居士,我先問你一些問題,請你隨意回答。我再跟你說明!」

佛陀問:「您覺得若戰士身被甲冑,於戰場上衝鋒陷陣,在殺敵的同時心中能不先生起傷害他人的念頭嗎?他的心中難道沒有一絲想要將他人綁縛、枷鎖、斫刺、殺害的想法嗎?」

「嗯,世尊。這個戰士心中一定會有殺念。」 

「既然如此,這名戰士的身、口、意就具足了三種惡邪業,以此三種惡邪因緣,當這名戰士希望死後還能轉生至善趣箭降伏天,是絕無可能的。」

佛陀繼續說:「至於你說年長的戰士說過:『若能身被重鎧,手執利器,衝鋒陷陣,善能摧伏怨敵,緣此業報便能在來生轉生至箭降伏天。』,這種講法是邪見;舉凡心中有邪見之人,來生應轉生至二處,如果不是地獄趣,就是畜生趣。」

戰士聽完佛陀的說法,立刻悲從中來,淚流滿面,難過的不能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我再三勸阻你不要問的理由。」 

戰士解釋道:「我不是因為您的話而悲泣,而是我想到那些年長的戰士,因愚癡、不善、不辨、長夜欺誑,四處散播邪見,出於悲憫他們而悲泣。我現在已確信:『凡所有戰爭、殺生都是惡業因緣,如果希望死後能轉生至箭降伏天者,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瞿曇!我從今日起願捨諸惡業,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

佛陀說道:「善哉!這真的很重要。」

這時,戰士心生歡喜、隨喜,便從座位起身,對佛作禮而離去。

http://www.charity.idv.tw/1/a67.htm
2017-03-09 09:04:12
之前讀咗科關於禪宗
睇咗一堆禪門公案
我高度推介《野狐狸禪》

暫時對黎講,守戒同身念處已經好忙了
2017-03-09 09:29:19
之前讀書會考要考佛學
仲記得丙部係考經典 我一部都無睇過
不過黎緊打算睇金剛經 希望有啟發
2017-03-09 09:29:49
之前讀咗科關於禪宗
睇咗一堆禪門公案
我高度推介《野狐狸禪》

暫時對黎講,守戒同身念處已經好忙了

守五戒?係咪皈依咗?
2017-03-09 09:31:06
多謝巴打
2017-03-09 09:35:15
留名
2017-03-09 09:41:48
除咗守五戒之外,重有一樣好重要的就係佈施

佈施對象可以係任何人,給予物資或非物資上既幫助都可以係佈施

在泰國供僧係非常普遍,在家信眾都樂於供養僧人,以食物供僧

點解佈施咁重要呢?

因為佈施可獲令施者獲得:

1)來世既福報,如生活富足,不愁衣食,甚至可成為升天既因緣

2)可藉佈施修行,訓練捨離既心,遠離貪慾,成就解脫既因緣

佈施時要留意心態,要以歡喜、清淨的信心,先可以獲得最大既功德




本經文是佛陀教導我們常喜布施之人,必有五大功德如影隨身。

選譯自北傳《增壹阿含經》(一○)

優婆塞喬正一譯於西元2010(佛曆2554年)/10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與他的五百位大比丘弟子一起住在古印度的毘舍離獼猴林中。

當時,獅子大將軍便來到世尊面前,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世尊的禮足,然後起身坐在一旁。

佛陀問獅子將軍:「如何?獅子!你平時還有保持布施嗎?」

獅子回覆佛陀:「有的,我仍常於四城門外及都市,隨時布施,不令眾生有缺,需要食者就給飲食,凡衣裳、香花、車馬、坐具,隨對方所需,皆令給與。」

佛陀當面稱讚獅子將軍:「善哉!善哉!你能如此勤於惠施,不懷慳吝之想。實在難能可貴。」

「如果一位施主能保持隨時惠施的善行,便有五大功德隨身。是哪五大功德呢?第一、這位施主必將名聞四遠,眾人會如此歎譽:『某甲村落有一位施主,常喜接納沙門、婆羅門,隨其所需給與,不令有乏。』獅子!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一種布施之功德。」

「其次,獅子!施主若至沙門、剎利、婆羅門、長者眾中,他不會感到害羞、害怕,猶如萬獸之王的獅子一般,在群鹿中亦無所畏難。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二種布施之功德。」

「再者,獅子!施主會因布施而受眾人敬仰,見者歡悅,如子見父,瞻視無厭。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三種布施之功德。」

「還有,獅子!施主死亡之後,會轉生在二種世界,他可能會投生到天上,也可能投生到人間;如果是在天上,就會為諸天神所敬重;若出生在人間,則為人尊貴。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四種布施之功德。」

「最後,獅子!這位施主的智慧必將遠出於眾人之上,如果他選擇出家修行,他就會現身斷盡一切煩惱,不再有來生。這就是施主所獲之第五種布施之功德。」

「只要喜歡布施,並常常布施的人,此人就具有以上五種布施之功德。」

接著,世尊便說出以下的偈語:

「心常喜惠施,  功德具足成,
在眾無疑難,  亦復無所畏。
智者當惠施,  初無變悔心,
在三十三天,  玉女而圍遶。」

佛陀說:「就是這樣,獅子,你應當明白,施主若未解脫,就會轉生到人間或天上,若他努力修行,便會現身盡漏,至無為處。」
這時,世尊便說出以下的偈語:

「施為後世糧,  要至究竟處,
善神常將護,  亦復致歡喜。」

上開偈語的大意是說:「布施」是我們來生的資糧,也是到達解脫涅磐的必要條件,樂善好施的人平時必有善神守護相隨,布施行善能令此人歡悅喜樂。

「何以如此呢?獅子,你應當知道,布施之時,若能常懷歡悅,意志堅定,那麼所有美好的功德皆悉具足,且能因此得三昧意,亦不錯亂,如實而知之。」

「什麼是如實而知?就是:苦集、苦盡、苦出要而如實知之。所以,獅子!應當努力,隨時惠施,若欲得聲聞道、辟支佛道,皆悉如意。就是這樣,獅子!當作如是學習。」

獅子將軍聽聞佛陀所說的布施功德,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我成日覺得

"上開偈語的大意是說:「布施」是我們來生的資糧,也是到達解脫涅磐的必要條件,樂善好施的人平時必有善神守護相隨,布施行善能令此人歡悅喜樂。"

哩d都係我執 執著的一種,巴打有咩睇法?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