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分享

1001 回覆
101 Like 12 Dislike
2017-03-21 22:44:45
而家諗緊有幾多大世界响我地呢個世界上面粒麈入面又有D乜


三千大千世界
大乘佛經記載好多其他國土,例如藥師佛淨琉璃世界,阿彌陀佛淨土
2017-03-21 22:47:57
而家諗緊有幾多大世界响我地呢個世界上面粒麈入面又有D乜


三千大千世界
大乘佛經記載好多其他國土,例如藥師佛淨琉璃世界,阿彌陀佛淨土

東方琉璃 唔知幾多劫就會完 西方就唔會
2017-03-21 22:52:48
頭先睇到佛祖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


所謂不曾說一字,其實唔係咩怪力亂神之說,意思大概係釋迦佛係為破眾生執著而隨機說法,用意想破除在場眾生嘅知見
但大乘初門中觀學派興起,怕有修行落於「邊空」,即係乜都「無」,反而變得執著「空法」
龍樹菩薩有言:「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所以正確係睇完經典,信受經典,明白經典,實行,最後證果「信解行證」
文字、言語係方法,如果只係執著方法,反而失去本義
聖嚴法師在<聖嚴說禪 82>中講
《金剛經》中講過一個比喻:「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是船筏,是指佛法,就好比過河用的竹筏,到了對岸,一定要離開竹筏才能上岸。

同唯心論一樣 萬物由心造
2017-03-21 22:56:33
頭先睇到佛祖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


所謂不曾說一字,其實唔係咩怪力亂神之說,意思大概係釋迦佛係為破眾生執著而隨機說法,用意想破除在場眾生嘅知見
但大乘初門中觀學派興起,怕有修行落於「邊空」,即係乜都「無」,反而變得執著「空法」
龍樹菩薩有言:「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所以正確係睇完經典,信受經典,明白經典,實行,最後證果「信解行證」
文字、言語係方法,如果只係執著方法,反而失去本義
聖嚴法師在<聖嚴說禪 82>中講
《金剛經》中講過一個比喻:「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是船筏,是指佛法,就好比過河用的竹筏,到了對岸,一定要離開竹筏才能上岸。

同唯心論一樣 萬物由心造

六祖:仁者心動
2017-03-21 22:56:40
而家諗緊有幾多大世界响我地呢個世界上面粒麈入面又有D乜


三千大千世界
大乘佛經記載好多其他國土,例如藥師佛淨琉璃世界,阿彌陀佛淨土

東方琉璃 唔知幾多劫就會完 西方就唔會


每尊佛都有自己國土,壽命亦不同,人命亦不同,睇法華經就知道,好似係《授記品》
2017-03-21 22:56:45
唯心都無計,只好用呢個識身去證呢個智境
2017-03-21 22:57:39
而家諗緊有幾多大世界响我地呢個世界上面粒麈入面又有D乜


三千大千世界
大乘佛經記載好多其他國土,例如藥師佛淨琉璃世界,阿彌陀佛淨土

東方琉璃 唔知幾多劫就會完 西方就唔會


每尊佛都有自己國土,壽命亦不同,人命亦不同,睇法華經就知道,好似係《授記品》

咁有壽命既 佢命係唔係佛 佛不入輪迴 又邊度黎壽命
2017-03-21 23:00:43
而家諗緊有幾多大世界响我地呢個世界上面粒麈入面又有D乜


三千大千世界
大乘佛經記載好多其他國土,例如藥師佛淨琉璃世界,阿彌陀佛淨土

東方琉璃 唔知幾多劫就會完 西方就唔會


每尊佛都有自己國土,壽命亦不同,人命亦不同,睇法華經就知道,好似係《授記品》

咁有壽命既 佢命係唔係佛 佛不入輪迴 又邊度黎壽命

比其他神秒?
2017-03-21 23:00:52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三十三卷第九百二十九篇

譯於西元2005/9/11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林中。當時,釋迦氏族摩訶男居士前來拜訪佛陀。


他頂禮佛足後,便退坐在一旁,對佛說:「世尊,迦毘羅衛國一向安隱豐樂,人口眾多,我每次進出時,都有許多隨從在側,但也常會遇見瘋象、瘋子及瘋狂的駕駛,我常害怕受到他們的傷害致死,死前因恐懼而忘記憶念佛、憶念法、憶念比丘僧。

我常在想,我命終的時候,會轉生至何處?」



佛陀安慰摩訶男:「不用恐懼,不要害怕。你命終之後,一定不會轉生至惡趣。譬如一棵大樹,頂端平時朝下傾斜生長,一旦將其樹根截去,你認為它會墜落至何處?」



摩訶男答說:「它應該會朝平時傾斜的方向墜落。」



佛陀說:「你也是如此,一旦臨終之時,不會轉生至惡趣。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你已長時間修習憶念佛、憶念法、憶念僧,所以一旦命終,就算此肉身被火焚燒,或棄置於墳塚之間,任憑風吹日曬,化為塵埃,但你善良的心意識早已長期被正確的信仰所薰陶,同時被清淨的戒律、慈善佈施、聽聞正法、內正思惟等功德所薰陶,死後便能立即轉生至安樂的地方,來世生天。」



摩訶男聽到佛陀的安慰,心中生起歡喜,頂禮佛陀後離去。

http://www.charity.idv.tw/1/a7.html
2017-03-21 23:01:30
而家諗緊有幾多大世界响我地呢個世界上面粒麈入面又有D乜


三千大千世界
大乘佛經記載好多其他國土,例如藥師佛淨琉璃世界,阿彌陀佛淨土

東方琉璃 唔知幾多劫就會完 西方就唔會


每尊佛都有自己國土,壽命亦不同,人命亦不同,睇法華經就知道,好似係《授記品》

咁有壽命既 佢命係唔係佛 佛不入輪迴 又邊度黎壽命


又係喎
2017-03-21 23:01:37
頭先睇到佛祖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


所謂不曾說一字,其實唔係咩怪力亂神之說,意思大概係釋迦佛係為破眾生執著而隨機說法,用意想破除在場眾生嘅知見
但大乘初門中觀學派興起,怕有修行落於「邊空」,即係乜都「無」,反而變得執著「空法」
龍樹菩薩有言:「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所以正確係睇完經典,信受經典,明白經典,實行,最後證果「信解行證」
文字、言語係方法,如果只係執著方法,反而失去本義
聖嚴法師在<聖嚴說禪 82>中講
《金剛經》中講過一個比喻:「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是船筏,是指佛法,就好比過河用的竹筏,到了對岸,一定要離開竹筏才能上岸。

同唯心論一樣 萬物由心造


《華嚴經》裡有四句話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2017-03-21 23:04:44
頭先睇到佛祖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


所謂不曾說一字,其實唔係咩怪力亂神之說,意思大概係釋迦佛係為破眾生執著而隨機說法,用意想破除在場眾生嘅知見
但大乘初門中觀學派興起,怕有修行落於「邊空」,即係乜都「無」,反而變得執著「空法」
龍樹菩薩有言:「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所以正確係睇完經典,信受經典,明白經典,實行,最後證果「信解行證」
文字、言語係方法,如果只係執著方法,反而失去本義
聖嚴法師在<聖嚴說禪 82>中講
《金剛經》中講過一個比喻:「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是船筏,是指佛法,就好比過河用的竹筏,到了對岸,一定要離開竹筏才能上岸。

同唯心論一樣 萬物由心造


《華嚴經》裡有四句話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box in the box , matrix in the matrix , , 最尾 Neo 都係以為跳出 matrix ,點知係另一個 matrix ,近排仲要 matrix reboot
2017-03-21 23:06:06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三十三卷第九百二十九篇

譯於西元2005/8/21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林中。當時,釋族在家居士摩訶男來拜訪佛陀。



他對佛陀稽首頂禮後,退坐一旁,對佛說:「世尊,請問什麼是優婆塞【在家居士】?」



佛陀告訴摩訶男:「所謂優婆塞【在家居士】,就是在家人過著清白的生活,乃至盡一生的壽命,歸依三寶,就是優婆塞。」


摩訶男問佛:「世尊,該具備哪些條件才稱得上是一位標準的優婆塞?」


佛陀說:「如果優婆塞只有信仰卻不持戒,就不是標準的在家居士,所以應當努力學習,具足淨戒;若具足信與戒卻不肯佈施行善,仍然不是標準的在家居士。因為在家居士的條件不齊全,便應精勤學習,修習布施,令條件圓滿。

然而信仰、持戒、佈施的條件雖圓滿,卻不能常常前往參訪沙門,聽受正法,也不算是標準的在家居士,所以應精勤修行,時常前往參訪塔寺,拜見諸沙門,否則如果不能專心聽受正法,仍不能算是標準的在家人;

信仰、持戒、佈施、聞法的修習條件雖已滿足,但聽聞正法後不依法奉行,仍不是標準的在家人,所以應精勤學習,時時前往參訪沙門,專心聽法;

但是聞法後雖能受持修行,卻不能觀察諸法深義(法、義的精髓),仍不算是標準的在家人,所以應精勤修行。

如果雖具備信仰、持戒、佈施、聽聞正法、聞法後能依法奉行、依法奉行後能觀察甚深妙義等條件,但卻不能隨順知法次法向(按部就班向解脫道邁進),仍不能是標準的在家人,既然條件仍不齊全,便應精勤學習;

最後,當信仰、持戒、佈施、聽聞正法、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等條件一應俱全,摩訶男,此時才算是具備了一位標準的在家人應有的條件。」



摩訶男繼續問佛:「世尊,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指優婆塞只能幫助自己,卻不能幫助他人?」



佛陀說:「如果在家人自己歸信三寶,卻不能引導他人歸信三寶;僅自持淨戒,卻不能令他人持戒具足;僅自行布施,不能影響他人一起佈施;自己參訪塔寺禮見諸沙門,不能勸他人一起參訪塔寺禮見沙門;自己專心聽法,不能勸人樂聽正法;自己聞法後能受持,卻不能令他人受持正法;自己能觀察甚深妙義,卻不能勸他人觀察深義;自知深法後能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卻不能勸人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摩訶男,以上八種情形,就是優婆塞只能自利,卻不能利他。」



摩訶男又問佛:「世尊,優婆塞應成就幾法自安安他?」



佛說:「優婆塞若能成就以下十六法,就是優婆塞能自安安他。是哪十六種呢?摩訶男,如果優婆塞具足正信,也能引導他人歸信三寶;自持淨戒,亦以淨戒教授他人;自行布施,亦教人行施;自行前往塔寺見諸沙門,亦能教人前往禮見諸沙門;自己專心聽法,亦教人聽法;自己受持法義,亦教人受持法義;自己觀察法義,亦教人觀察法義;自知深義,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亦能教人解了深義,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摩訶男,若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就是優婆塞能自利亦能利他。

摩訶男,若是優婆塞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大眾眷屬都會前來親附,受他的影響,這名在家居士在婆羅門眾、剎利眾、長者眾、沙門眾、及其餘諸眾中能發揮他深遠的影響力,威德顯曜。就如同太陽在一天當中的初、中及後時,都能光明顯照。

就是這樣,優婆塞若能成就十六法者,便能於初、中及後時,威德顯照。就是這樣,摩訶男,若優婆塞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可說是世間難得。」



釋族在家人摩訶男聽佛說完後,心中歡喜,便從座位起身,禮佛後離去。

http://www.charity.idv.tw/1/a8.html
2017-03-21 23:08:17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一一四九篇

譯於西元二○○五年一月十六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駐錫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內。當時,以波斯匿王為首,連同其他六國國王及各國大臣一起集會,討論五欲之中,以哪一種最誘人。有人說色欲最誘人,也各自有人表示聲、香、味、觸才是最誘人的。大家各說各話,各唱各的調,莫衷一是,於是就有人就提議不如去請教世尊,以世尊的意見為準。於是以波斯匿王為首,帶領著其他六國國王及各國大臣、眷屬一起來到佛陀面前,大家頂禮佛足後,便恭敬地退在一旁,波斯匿王對佛說:「

世尊,我與其他六國國王及各國大臣一起討論五欲之中,以哪一種最誘人。有人說色欲最誘人,也各自有人表示聲、香、味、觸才是最誘人的。但到最後仍無定論,所以我們決定一同前來請教世尊,究竟五欲中以哪一種最誘人?」



佛陀對諸王說:「各人有各人的偏好,我認為都是誘人的,因此之故,我才會說是五欲功德。

然而在五欲功德中,自然有人偏好、鍾情於色欲【註:比如美女】,並且在種種色欲【美女】之中,也可能只偏愛執著於某一種色欲【美女】,甚至只有那一種特定的色欲【美女】才能滿足他,帶給他快樂。就算有再多其他更好、更美的色欲【美女】,也都不能取代他的所愛,對於其他的色欲【美女】他可能連碰也不碰,看都不看。他可能會說只有他所愛的色欲【美女】才是第一,沒有任何色欲【美女】能比得上他的最愛;

就如同偏愛色欲【美女】的情形一樣,其他如聲、香、味、觸等四欲也是如此。對自己所愛的總是會說最優、最好,歡喜、滿足並執著於自己的所愛,雖然還有其他的欲樂可能較其所愛更優、更好,他也無動於衷,不碰也不看。因為在他認為只有他所偏好的最愛才是最優、最好,再也沒有其他的欲樂能比得上。」

  

  這時,在座中有一位優婆塞,名叫栴檀,從座位起身,整理好衣服,偏袒右肩,合掌對佛表示:「說的真是好,世尊;說的實在太好了,善逝。」栴檀優婆塞為了表達對佛陀的景仰之情,便說了一段稱讚佛陀的偈言:「

  央伽族姓王  服珠瓔珞鎧

  摩竭眾慶集  如來出其國

  名聞普流布  猶如雪山王

  如淨水蓮華  清淨無瑕穢

  隨日光開敷  芬香熏其國

  央耆國明顯  猶如空中日

  觀如來慧力  如夜然炬火

  為眼為大明  來者為決疑」



在場的國王、大臣聽到栴檀稱讚佛陀的偈言後,也都讚嘆栴檀說的好,於是七國國王為了獎勵栴檀,便將自己身上穿戴的七寶華衣脫了下來,當場送給栴檀以示嘉許。



國王大臣們聽完佛陀的說法後,都心生歡喜,隨後起身離去。



栴檀優婆塞知道諸王已離去後,又從座位起身,整理好衣服,偏袒右肩,合掌對佛說:「今天七國國王送我七領上衣,唯願世尊能慈愍我,接受這七衣。」



此時,世尊因為哀愍栴檀優婆塞的緣故,便接受此七衣。栴檀優婆塞知道世尊肯接受他的供養,心生歡喜,頂禮後離去。

http://www.charity.idv.tw/1/a9.html
2017-03-21 23:09:03
上面果篇講連登仔啲僻好
2017-03-21 23:11:03

選譯自北傳《別譯雜阿含經》第五卷第一百○六篇

譯於西元二○○三年十二月七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駐錫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內。



  當時大梵天王身放威光,在中夜時分來到佛陀面前。正巧佛陀正進入火光禪定之中。



  大梵天王心想:「如來現正進入禪定之中,我來的時間不對。」



  就在此時,提婆達多有一名親友名叫瞿迦梨比丘,一直在毀謗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大梵天王便來到瞿迦梨比丘的門前,敲他的門,想要勸阻瞿迦梨比丘不要再製造這愚蠢的惡行。



  大梵天王見到了瞿迦梨比丘,便說道:「瞿迦梨啊,瞿迦梨!你應當對這兩位聖者生起淨信,這兩位尊者心地清淨柔軟,具足梵行,你這樣的毀謗他們,未來一定會受盡各種衰敗和苦惱!」



  瞿迦梨比丘問道:「你是誰?」



  「我是大梵天王!」



  瞿迦梨比丘說:「我聽佛陀說你已證得阿那含果了?」



  大梵天王回答:「沒錯!」



  瞿迦梨比丘對於大梵天王的慈心一點都不領情,竟自作聰明的玩起文字遊戲,語帶諷刺地說道:「『阿那含』又稱作『不還』,怎麼你現在『還來』作大梵天王呢?」



  大梵天王發現這個瞿迦梨實在不可理喻,心想:「跟這種人已經多說無益了。」於是感嘆地說了一段偈語:「有智慧的人不會自作聰明地去忖度、戲論那深不可測的正法,如果一直自作聰明去忖度、戲論正法,到頭來一定會燒害到自己。」



  大梵天王便在瞿迦梨面前消失,同時出現在佛陀面前。這時佛陀已出定,大梵天王頂禮佛足後,退坐在一旁,將剛才的經過告訴了佛陀。



  佛陀說:「很好,很好,你說的一點都沒錯!如果一直自作聰明去忖度、戲論深不可測的正法,到頭來一定會燒害到自己。」



  這時佛陀也說了一段偈語:「人生在世,惡口就像一柄利斧,口出惡言,最後一定會砍傷自己。應該要稱讚的人卻毀謗他,應該要毀謗的人卻又稱讚他,像這樣顛倒的惡人,最後必將見不到任何的幸福與快樂。瞿迦梨對於佛陀及聖賢,做出不實的毀謗,是一種很嚴重的惡業,因為心懷惡意而口出惡言,必將在百千劫中於地獄裏受苦。」



  大梵天王聽完佛陀的偈語後,便頂禮告退。

http://www.charity.idv.tw/1/a10.html
2017-03-21 23:11:42
上面果篇講連登仔啲僻好

美極肥波
2017-03-21 23:19:28
身為佛弟子, 時時刻刻都應該有正智,正念

念念分明, 若已生起任何惡不善法(貪、瞋、痴)時,應當立即斷除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六二二篇

譯於西元二○○四年九月十九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在跋祇這個地方遊行,並在鞞舍離國菴羅(芒果)園中駐錫。

當時,菴羅女聽到世尊來到此處,便坐上華麗莊嚴的車子,駛出鞞舍離城,來到世尊駐錫的地方,準備對世尊行恭敬供養。

當菴羅女來到菴羅園後,便下車走進園內,看見大比丘們圍繞著世尊,正在聽法。世尊也遠遠望見菴羅女緩步趨前,便告誡諸比丘:「

比丘們,你們應當要時常善加控制及駕馭好你們的心念,保持正念、正智,今天菴羅女來到這裡,所以我才如此提醒你們。

比丘應如何時常善加控制及駕馭好自己的心念呢?當比丘心中若已生起任何惡不善法(貪、瞋、痴)時,應當立即斷除,生起欲如意足,以正方便(精進如意足)努力地控制及駕馭好自己的心念,而對於未生惡不善法不令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不忘等,都應時常修習,令其圓滿,生起欲如意足,以正方便努力地控制及駕馭好自己的心念,這就是所謂的『勤攝心住』;

比丘們,什麼叫做『正智』?就是一名比丘不論是去、是來,他都應當時常客觀地注意、觀察自己來、去時的威儀態度,甚至是迴、顧、視、瞻等頭部動作,或屈、伸、俯、仰等身體動作,或穿袈裟、拿衣缽等動作,或行走、站住、坐下、躺臥等動作,乃至即將入睡時、清醒時、說話時、靜默時,都要隨時隨地正確、客觀地注意及觀察,能作到這樣就算是實踐了正智。<---身念處

比丘們,什麼又是『正念』呢?就是一名比丘除了自身的動作以外,還要修習身身觀念住,精勤努力,以調伏世間貪憂;同樣修習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以調伏世間貪憂,就叫做正念。

今天是因為菴羅女來到這裡,所以我才如此提醒你們應當以正智、正念,努力地控制、修習並開發你們的心智。」

佛陀說完後,菴羅女已走到佛陀面前,頂禮佛足,恭敬地退在一旁。這時,世尊便依著菴羅女的因緣開示適合她聽聞的法,令她心生歡喜,當佛說完法後,便默然而住。菴羅女便整理好衣服起身向佛頂禮,合掌對佛說:「希望世尊能與各位大長老明日午前光臨舍下,接受我日中的供養。」世尊默然地接受菴羅女的邀請。

菴羅女頂禮佛足後,便回到家,開始準備第二天供養世尊及僧伽的種種飲食,並佈置、舖設妥床座。

到了第二天早上,菴羅女便差遣使者去邀請佛陀及僧眾前來應供,佛陀便帶領僧眾來到菴羅女的家,各自就已設好的座位而坐,菴羅女親手供養佛及僧眾種種飲食,當佛及僧用完餐,漱口及洗缽後,菴羅女便拿了一個小床座到佛的面前準備聽佛說法。

佛陀便為菴羅女說了一段隨喜偈:「

一個樂善好施的人會受到人人的敬愛,她(他)會有很多的人跟隨她(他)並受到支持。她(他)的善名會日日增高,遠近馳名。

她(他)身處在大眾中會散發出和雅、嫻靜的氣質及儀態,心中遠離慳貪而無所畏懼。

所以有智慧的人會樂於佈施,這樣的功德最終會引導她(他)永斷除貪、瞋、痴無餘。

她(他)死後會重生於忉利天,享受長久的歡樂及幸福,所以在世時應當積極行善積德,來世便能於天上難陀園中娛樂,上百種諸天的妙樂及五欲功德能令她(他)身心歡愉。

她(他)在人間聽聞佛陀所說的法,心生信心而成為善逝的弟子,對天上的喜樂心生欣慕,來世將化生於天界。」

當世尊為菴羅女演說了種種妙法後,令菴羅女心生法喜,隨後便帶領僧眾離去。

http://www.charity.idv.tw/1/a2.htm

2017-03-21 23:22:12
如果呢個post係耶教, 肯定好多負評


因為佛陀所教唔係強迫性, 可能大家會易接受啲
2017-03-21 23:26:55

佛打大交個時用金剛怒相


根據唐密講法,金剛或者明王係佛的教令輪生,眾生有好多種,阿修羅都係,明王主要度化難度眾生
例如不動明王,係指慈悲心不動,曾打敗大自在天
「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聽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唐密金剛或明王法係中國只淨返穢跡金剛,有三個傳承,淨係記得北京、四川
2017-03-21 23:27:43

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一一三八篇【摩訶迦葉相應】

譯於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駐錫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裏。當時,尊者摩訶迦葉正好也正好在鹿子母講堂裏。

  尊者摩訶迦葉從甚深的禪定中出定,便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去謁見佛陀。一見到了佛陀,尊者摩訶迦葉便立即向佛陀頂禮,行過禮後,尊者便恭恭敬敬地退在一旁。

  這時,世尊便對尊者摩訶迦葉說:「迦葉,如來時常適時、適地、應機,為諸比丘們說法,你是不是也應該協助如來一同教化諸比丘呢?」

  尊者回答:「世尊啊!不是弟子不慈悲不教,實在是現在的比丘很難教化,尤其是有的比丘對於聞法一事自以為通達經藏,常顯得一付不耐煩的態度,為尊重法的緣故,弟子寧可保持沉默。」

  佛陀問:「是什麼原因讓有如此的感慨?」

  尊者回答:「世尊啊!不瞞說,弟子就曾經看過有兩名比丘,一個叫做槃稠,他是尊者阿難的學生;另一個是阿浮毘,他是尊者摩訶目犍連的學生。他們倆個就常常爭論說:『來比比看啊!看誰知道的比較多!誰的見解比較高明!』」。

  這時,尊者阿難正站在佛陀的後面用扇子替佛搧風驅熱,聽到摩訶迦葉的話後,便趕緊插嘴說:「尊者摩訶迦葉!實在很不好意思,千萬別放在心上,這些年輕比丘都年少無知,膚淺幼稚,你別跟他們一般見識。」

  尊者摩訶迦葉很嚴肅地對阿難說:「你別多話!以免日後讓我在僧眾面前指責你的過失!」

  阿難聽摩訶迦葉說的這麼嚴峻,便不敢再作聲了。

  世尊於是差遣一名比丘說:「你去把那兩個人找來,就對他們說:『是如來找你們來的!』」。

  這兩名比丘聽到佛陀的召喚,便立刻趕到佛陀的面前。

  佛陀一見到這兩名比丘,便問道:「你們兩個是不是常常爭論,還說過:『來比比看啊!看誰知道的比較多!誰的見解比較高明!』這樣的話?」

這兩名比丘據實回答:「有的,世尊!」

  佛陀又問:「如來常以十二類經教對諸比丘們說法,這十二經教裏面可曾教過你們爭論法,要你們比較誰知得更多?誰的見解較高明?」

  這兩名比丘惶恐地回答:「沒有,世尊!」

  佛陀又問:「如來十二經教裏面是不是再再教導你們要調伏煩惱、止息爭論、求取涅槃之道?」

  這兩名比丘回答:「是的,世尊!」

  佛陀又問:「既然你們都承認十二類經教都是教人止息爭論,那麼你們為何又違反如來教誨,常常爭論、爭勝?你們承不承認這樣做實在很愚痴?」

  這兩名比丘聽後,立刻跪在佛前懺悔:「世尊啊!我們知道錯了!善逝啊!我們願向發露懺悔!我們承認自己真的很無知,常常爭論,盡作一些違反佛陀教誨的事。」

  佛陀很慈悲地對這兩名比丘說:「善哉!你們肯悔過反省,明白自己常常爭論,盡作一些違反佛陀教誨的事,這將會使你們在持戒上愈來愈清淨,願你們從此善法增長,不再退步。」

  這兩名比丘聽到佛陀願接受他們的懺悔以及對他們的鼓勵祝福,使他們產生了信心,因信心而生歡喜,向佛陀頂禮後便離去。

http://www.charity.idv.tw/1/a12.html
2017-03-21 23:30:28
如果呢個post係耶教, 肯定好多負評


因為佛陀所教唔係強迫性, 可能大家會易接受啲

對唔住,巴打,愈講愈多offtopic
支持你繼續出文,令多啲人認識佛教,隨喜
我先止語,願巴打六時吉祥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