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之道:《道德經》與西方哲學
Recall
1 作品寫既讀者對象 主要係古時有知識且有權既統治者
人間有惡有痛 要點樣處世 點樣統治 點樣減少世間既苦?
減少人為偏見
偏見其一主要來自欲望 即 要減少自己欲望 從而減少人為偏見
在下者傾向無知 模仿在上位者
上位者無欲 下位者同樣無欲
2 天地有規律
人心打擾天地規律
戰爭係最嚴重既惡果
次於戰爭 就係人際間不同爭執 即政治問題
戰爭 就係政治失敗既最嚴重後果
3 天地間無福禍之分
一切都只係天地循環過程中既一部分
微觀視野 個體有死
宏觀視野 個體生死 係更大範圍既循環
統治者非只視自己或某個人福祉
統治者只係盡量將自己非人化
減少為自己利益而行動
盡量無己無心 順從天道
4 有欲望可以更易貼近滿足
譬如食欲同性需要
有欲望係無限 永遠不滿
譬如權力 財富 知識
5 如果借用Plato比喻:
以國比喻個人
將個人放大 從而更仔細了解個人
如果老子講治國之道
點樣可以將老子既治國之道 用於個人?
國與國間 充滿政治問題 甚至無可避免變成戰爭
避免主動侵略
避免暴露兵器
避免內亂內耗
讓國內資源 下而上自發式 而非上而下命令式 依據實際需要自給自足
不以個人偏好勉強影響天地規律
減少強調價值判斷 減少強調美醜好壞
不為利益或個人貪念行動 (可能可以 以無競爭性既趣味同共享作為動機? 但要同時避免個人主義式既比較)
實而不華
無言之教
食是實 性是實 滿足是實 力是實 大智若愚是實
統治者緩慢地身教至 將老子之說普及?
Recognize
1 避免正面描述甚麼應該多做
多以負面描述甚麼應當避免
從而保留自然而為的自由
同時避免對事物過度補償
譬如:將本質可以好的事物 過度生產而造成問題
2 避免正面描述
不成器 保持樸 就保有萬能的潛能
如果偏側地過度發展 就生更多偏見
而離天地更遠 更難附合而順應天地
相反 如果保持虛心
就能夠容納而消化未來天地偶然而不可預測地給予既營養
3 人主觀意願 只限制自己對天地既視野
人如果減少主觀意願 就傾向更能全面觀天地
4 嬰兒其一例
因為缺主觀意志 而更柔軟 更能善用天地所予之天賦
5 二元對立 人所虛構
天地有各種事態 但無絕對二元
甚至同一事 喺不同時間回看 就有不同性質
二元對立中既價值判斷成份 總係偏見
如果人唔能夠完全排除二元觀念
其一選擇係 避免二元中只揀一元
而係順應機遇地 包容一切遇到既事態
只有完整消化二元 譬如有好有壞 有美有醜
嗰種完整 先能夠貼近天地
6 要持久 就要有持有止
問題係 個人意志好少有足夠智慧 有與天地一樣既智慧 去恰當安排事態既起始同終結
所以較現實既做法 都係:
減少個人自以為是既判斷 從而順從天地
7 事態 無意志下 作為物質存在 總已有自己既性質
總會發揮作用
唔需要意志地 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