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2021/09/15|中東時局|阿富汗|女性權益|柄谷行人|旅遊 (中亞脈搏 Central Asia Pulse x 甘仔 x 鹽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ZmHSKDla2s
這三種理論——
1. 意識形態論(建國主要與民族意識、文化共同體形成及現代化有關);
2. 制度承諾論(建國主要與重整國內利益及權力分配有關);
3. 國家鬥爭論(主權國家是面對戰爭威脅必須有效集合資本和武力的結果)
——主要從國內因素解釋主權國家的形成。然而世界任何一地都無法自外於國際政治。外來干預怎樣影響主權國家的形成?怎樣將外來干預納入國家建構理論?這就是《建國與國際政治:近代中印泰主權國家建國比較史(1893-1952)》(External Interven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State Foundation: China, Indonesia, and Thailand, 1893-1952)[3] 要探討的課題。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
1. 主權國家形成與否,是外國勢力在當地競合的結果;
2. 外國勢力採取哪種干預策略,取決於干預的預期機會成本。
為論證這兩個論點,作者考察了「中國」、 [4] 「印尼」和泰國(暹羅)在1893至1952年間的國際關係史。
在這段期間,「中國」經歷了從清帝國崩潰至軍閥割據,俄英日法德美分別與中央政府及各軍閥合作的「邦聯化」時期(1893至1922),以及終結邦聯化的建國時期(1923至1952)。
「印尼」從作為荷蘭殖民地(1893至1942),日本殖民地(1942至1945),荷蘭殖民地(1945至1949),至1949年荷蘭在美國威脅不納入馬歇爾計劃之下承認印尼獨立。
暹羅沒有變成殖民地,但相繼與英、法、日、美妥協,並失去柬埔寨、寮國、「緬甸」撣邦及馬來半島諸國等附庸。
透過鋪陳史料,詳細分析列強在這三國的行為模式、利益所在及列強之間的競爭和合作,論證隨著形勢變化,外國干預可導致殖民地化(1949年之前的印尼)、邦聯化(1893至1922年的中國)、維持主權(泰國)及建立主權國家(1923年後的中國,1949年後的印尼)。從而說明三種流行的國家建構理論未有考慮國外因素並不足夠。
將外國視為無條件帶來自由的救星固然幼稚得危險,順應獨裁者(從中共到盧卡申科或巴育,無一例外)的民族主義話術自行將國際連結污名化非常不智,而一些左翼無條件反對尋求外國援助亦遠離政治現實。 [8] 將國際視野帶入本土政治這種視角有助避免將「外國干預」(尤其是尋求外國干預)道德化,而「主權國家是外力競合的結果」這一結論亦說明民族自強的限制,也是本書對當下時局另一重要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