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你最近睇緊咩書?12

996 回覆
68 Like 4 Dislike
2023-08-18 05:37:23
如果想睇關於日本歷史,有冇介紹
(零認知入手)
2023-08-18 11:00:44
原來Netflix 都有
2023-08-18 13:56:42
2023-08-18 13:57:51
想睇中文定英文?
有冇話邊個年代嘅日本歷史?

本身有冇睇開其他歷史書?
2023-08-18 14:51:28
日本史年表・地図 by児玉幸多
2023-08-18 15:06:57
好似同小說有少少唔同
2023-08-18 18:29:13
英文唔好睇得有少少吃力
不過覺得幾好睇
2023-08-18 22:06:49
最近又懶左

有咩方法迫自己睇番多d ?

2023-08-18 22:10:42
揀本短而你又好有興趣嘅書睇
2023-08-19 05:25:37
2023-08-19 09:36:39
lm
2023-08-19 10:45:47
我覺得作者用字算淺白易明
睇多啲英文書一定會有進步
巴打如果經常睇書嘅可以考慮買部kindle
有埋字典功能好方便
2023-08-19 10:55:38
最近開始睇 Dune,本來怕長篇科幻小說會悶
點知原來咁好睇,一章比一章精彩
2023-08-19 11:20:15

我啱啱睇緊套戲都唔係好知講乜
2023-08-19 12:43:14
我覺得google book個字典好過 kindle
因為可以成句翻譯
2023-08-19 13:49:14
最近睇完 個故事sad到核爆
不過90年代真係機遇處處 Dov都話嗰時啲科技仲未係咁複雜 兩三個人已經寫到隻驚
睇返而家啲game嘅graphic咁勁 應該冇幾百人都寫唔到隻game
2023-08-19 18:17:24
中文應唔應該揀教科書級別?定圖解日本史嗰啲?
因為少睇開英文書,驚冇動力睇落去

咩年代就冇所謂,由最遠開始睇起?

以前有睇過中國史,西方近代史之類(都係中文為主)
2023-08-19 21:15:32
我個人經驗就係睇圖解日本史果類懶人包嘅書先
大概有個concept,之後如果對某一段時段嘅歷史,又或者某一個人物有興趣,就專揾果啲書睇
2023-08-20 06:57:40
睇左三本書
《圖像思考》


使世界更好、改善人類生活、國家興盛、生產行業改進,需要能夠進行發明、解決工程問題的人,即圖像思考者,相對於語言思考者,這個概念在以前的心理學和哲學就有提過出來,叫雙碼理論dual coding theory,多元智能研究30多年前已經分開語言、邏輯、空間智能。最近的腦成像研究都可以說明圖像思考與語言思考有不同。



而本書作者又將圖像思考者分成兩類:

1.以抽象模式、空間圖像思考的,數學家、物理科學家屬於這類。

2.以具體物體圖像思考的,作者屬於這類,像建築師、藝術家屬於這類。(以運用精細心像、記得事物細節特徵為明顯特徵,通常學不好抽象的代數數學)

這兩種人本來就少,而且需要各方合作才能更成功(天才是幾種思考能力都達到頂尖級別)而至今學校教育都係偏重語言思考者(近百年教育都改良咗好多嘅),智能培育著重點不同好容易就篩選掉有潛能的人,如果圖像思考者沒有發展機會,就帶動不了高端行業發展、改革技術和產品和察覺各種設計中的危險因子。人才唔係靠搶的,係靠吸引、教育出黎的。


作者本人和其他人的DTI腦掃描圖對比




我覺得呢本太多係講前人事蹟,講培育圖像思考者對人類社會文明嘅好處,如果學術研究多啲對我黎講會好睇有益好多,例如講多啲講不同類型思考者大腦層面有咩分別。佢記得好多發明家設計者同作品設計係點、名人講過咩,但好長氣背出黎咁,作者果然係自閉症人士,唔係好擅長書寫科普書,有啲章節主題出奇地悶,明明可以幾句重點講完。同埋講visual thinking但成本書係冇圖的。

不過點都好,識呢啲智能者分別,認識多元智能同神經多樣性實有用+有根據過啲人靠mbti標籤自己。好遺憾地就算知道自己係屬於邊類思考者都好,個體智力、創造力和環境資源都係有分高低多寡差異,都係要接受自己係個庸才,繼續學習。
2023-08-20 07:12:41
第二本《終結憂鬱症》


講最新的憂鬱症的炎症假說,這個假說不同於目前精神醫學界廣泛認同並使用的血清素低下假說,前半本都係輕輕回顧科普精神醫學史、講笛卡兒二元論點影響精神醫學研究同治療、簡單介紹免疫系統、醫學界太信賴血清素低下假說所帶來的問題,聽過嘅話前半可以快睇飛左佢。本書冇咩太多技術性內容,例如細胞分子機制細節,唔係好令人信服,但我覺得個研究方向係真係好有趣。

我自己以前喉嚨就經常發炎,發炎未完之前會個人好攰,無精神,思考能力下降,而且經過抗生素治療之後,會有翻良好精神狀態,所以我特別覺得書入面講嘅有啲道理,精神狀態與免疫系統有關係。

書中提到發炎會影響血清素水平,病理上因果關係雖然未有詳細研究出爐,但係個好方向可以諗下。如果非自體致病源長期潛伏、壓力源又多,的確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發炎導致長期精神、情緒低落。

重點係後半話細胞激素、各種炎症分子可以穿過血腦屏障,令微膠細胞影響神經細胞活動。

關於憂鬱症的炎症假說:

首先,發炎並不一定是所有憂鬱症成因,憂鬱症原因不能完全歸根於發炎。而現時實驗證據指出,炎症可以導致憂鬱症狀和行為,而且作用的因果鏈慢慢明確。血腦屏障(BBB)在以前被認為不能讓體積較大的蛋白質通過,所以身體免疫系統與心智精神疾病的關係沒有被研究,精神免疫學的建立就是要打破這種身心二分論。所以首先要打破血腦屏障完全隔絕免疫系統的迷思。

接下來是尋找出那些炎症因子和分子起作用,有強相關性,能夠用來進行病理測量。

以下是現時被科學家集中研究的生物標記biological marker:

1.白血球介素-1和6 (IL-1α, IL-1β, IL-6) ,已知能夠穿過血腦屏障。
特別是在受到壓力的情況下,因為claudin-5減少(我不知道這是什麼),使得IL-6能夠更輕易穿過血腦屏障。

2.腫瘤壞死因子(TNF-α)

3.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4.干擾素alpha(Interferon; IFN-alpha),這種炎症分子能夠減少大腦中basal ganglia的活躍程度,造成快樂感受減少。值得留意的是,人工注射內毒素endotoxin製造炎症刺激可以造成同樣情況,導致快樂感受減少。


另外有一點值得注意,免疫學科學家在20年以前就知道,個體受到壓力會在短期內因為釋放壓力激素使免疫系統高度活躍,發炎相關的訊號分子會大量釋放到血液中,長期壓力則會造成抑制免疫力。


研究憂鬱症炎症假說的科學家在憂鬱症患者的血液檢測中發現發炎相關的分子比起對照組有更高濃度,他們所獲得的結果,有可能是壓力導致免疫系統過度興奮所造成。

換言之,壓力直接導致>免疫系統失調>長期發炎>發炎因子使得microglia細胞過度活躍損害記憶和學習,微膠細胞與巨噬細胞在功能和構造上都相似,當微膠細胞收到訊號被激活,好可能會吞噬和修剪附近神經細胞的突觸和組織>最後導致憂鬱症。這樣的因果鏈好大可能存在。

如果抑鬱症只是發炎導致,那就好辦,食消炎藥或者用各種方法抗炎症就好了,未來可能會有類似的治療方法。

https://youtu.be/570upjCb6lk
呢條片係對整個假說嘅介紹,講得詳細過本科普書,裡面有項研究指出自殺者大腦的血腦屏障附近找到更多發炎相關分子。
2023-08-20 07:30:03

The neuroscience of intelligence by richard haier

高智力的神經生理基礎是什麼? 高智力的大腦有什麼特徵? 有沒有什麼方法提高智力?

“Life is a long mental test battery.”
by Professor Linda Gottfredson

智力對我們生存下去很重要,而且我們亦能夠直覺地分辨誰人比較聰明。作者研究智力40多年,認為智力是種客觀的生物表現和現象,可以進行測量和研究其本質,本書一邊回顧早期實驗,一邊評論。他也提醒讀者,腦科學家的判斷、結論、假說、對實驗結果的解釋是開放和不一定正確的。本書有討論到基因遺傳的影響,但我不太熟悉和關心這方面所以直接飛,他寫道: 尋找與智力有關的特定基因的工作進展緩慢,令人失望,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許多基因肯定都與智力有關,但每個基因的影響都很小。


1.理論背景:
首先智力是什麼?
作者給出一個研究者公認的定義,智力是由一系列心理能力組成的
Here’s a widely accepted definition among researchers:

Intelligence is “a very general mental capability that, among other things, involves the ability to reason, plan, solve problems, think abstractly, comprehend complex ideas, leam quickly and leam from experience ... It is not merely book learning, a narrow academic skill, or test-taking smarts. Rather it reflects a broader and deeper capability for comprehending our surroundings - ‘catching on’, ‘making sense’ of things, or ‘figuring out’ what to do” (Gottfredson, 1997a ).智力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能力,涉及推理、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考、理解複雜想法、快速學習和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這不僅僅是從書本學習,狹隘的學術技能,或應付考試的智慧。 相反,它反映了一種更廣泛、更深入的理解我們周圍環境的能力——捕捉、理解事物或弄清楚該怎樣做。

作者採用由carroll(1993)發展出的G-FACTOR階層模型理論來理解智力,他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將智力這個概念整體分解成由各種特定能力所組成。結構上是這樣的,數字表示了因素之間的相關程度:

當我們知道了各種特定能力的強弱,就能夠計算出整體的智力數值。
可以參閱The g Factor: The Science of Mental Ability
《智力測驗的歷史iq : a smart history of a failed idea》


2.1980s早期的正子斷層造影(PET)研究

研究方法是一邊讓受試者回答智力測驗問題(raven's test),一邊測量大腦的活化程度,由於PET技術的時間分辨率較大,能夠藉住測量葡萄糖代謝率看到大腦的神經活動強弱。

左邊是得分較低的受試者,右邊是得分較高的受試者

結果發現智力測驗結果有較高得分的人,他們大腦的活躍水平較低,而智力測驗得分較低的人,大腦活躍程度較高,換言之看起來高智力的人消耗較少的能量就能夠完成認知任務。與我們直覺所認為:‘’聰明的人思考問題會付出更多腦力‘’ 相反。

於是他們建立了關於人類智力的[大腦效率假說],但這個假說是有問題的,會不會只是因為大腦熟悉了解決相關問題所以就比較低消耗? 熟能生巧?後來他們做了另一個實驗,要求受試者一邊玩俄羅斯方塊,一邊做PET造影,找兩批受試者做對比,新手和受過訓練的人,結果尷尬地發現同樣結果:

再於是科學家就尋找中度智障的人來與控制組作對比,發現支持同樣結論,高智力的人解決問題比低智力的人消耗較少能量和大腦資源,左邊兩個是智力低的人,右邊是控制組:

結論是大腦效率假說仍然可以接受
• 從最初的研究來看,大多數研究人員都清楚地認識到,智力不僅僅集中在額葉,還涉及分佈在整個大腦的網絡。
• 一個令人驚訝的早期發現是智力測試分數與由葡萄糖代謝率決定的大腦活動之間存在負相關,這表明有效的信息流是較高智力的一個要素的假設。


3.核磁共振成像(MRI)研究,及頂葉-額葉整合理論

後來MRI技術發展,時間分辨率變小,科學家能夠測出更短暫的大腦活動,他們發現大腦的前額葉和頂葉在解決問題時參與度更高,分佈在左右腦的兩個腦區的連接與智力測驗分數相關性較高,於是建立了頂葉-額葉整合理論the parietal-frontal integration theory(PFIT) 他們覺得智力與以上區域的連接和訊息傳遞高效率有關。前額葉負責制定計劃和整理各種資訊,頂葉負責整合感覺資訊和計算。重點是黃色那條神經連線通路high way.


根據新近FMRI研究發現,基本上PFIT所包括的腦區就是大腦進行推理、計算會用到嘅相關腦區域:


有些研究者認為,神經細胞的連接效率是關鍵:


最後將腦成像研究的結果整合,目前發現與智力高度相關的腦區:


Chapter 4 Summary
• New neuroimaging methods, especially graph analysis, have revealed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related to intelligence test scores.
• Overall, the brain networks identified in many intelligence studi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FIT framework with possible modifications for consideration.
• Although many studies find correlations between brain measures and IQ scores, predicting intelligence from brain images is not yet practical for several reasons, but there is exciting progress.
• In general,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reasoning report result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studies of intelligence, although many studies of reasoning avoid discussing any overlap. More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asoning researchers, with cognitive expertise, and intelligence researchers, with psychometric expertise, is the best way to integrate these two rich empirical traditions.
• The combination of molecular genetics and neuroimaging has identified specific genes and related brain mechanisms that may influenc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

由於本書是2017年出版,只能到此為止,另外,以暫時科技,沒有辦法能提高智力,理論上還不能全面解釋智力的神經基礎是什麼。
作者本人的訪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pbxV9C63g&t=796s
2023-08-20 07:34:16
呢排睇小說睇到悶
2023-08-20 09:08:34
即係好似平時google translate咁?
2023-08-20 09:31:54
係呀
對於我呢d英文差嘅人好有用
2023-08-20 09:35:19
如果想睇中文寫嘅日本近代史教科書
中大翻譯嘅《200年日本史》應該ok

我有睇過本書嘅英文版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