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荀子係好似孔子,反而孟子唔似孔子
之前寫paper寫到關於荀孟兩個,發現孟子實際上係零logic,對比起荀子實在太弱
孟子真係咁弱就唔會咁多人信

而家解讀會覺得佢冇邏輯
但係佢的思路有規律
假設邏輯語言不存在
孟子從現實中可觀察事情 歸結為道德定律
口術模式就是科學理論的一半 (可檢驗方面從缺)
現代學術視覺就識批判返 但係古代人駁唔到

其實荀子係好似孔子,反而孟子唔似孔子
之前寫paper寫到關於荀孟兩個,發現孟子實際上係零logic,對比起荀子實在太弱
唔騎劫文學po轉過來
想話其實荀派同孟派
就好似而家中國社會同日韓社會
主張明法治國人心就越來越險惡
主張禮儀治國人為就越來越虛偽
然後都冇改變權勢人士魚肉蟻民
其實荀子係好似孔子,反而孟子唔似孔子
之前寫paper寫到關於荀孟兩個,發現孟子實際上係零logic,對比起荀子實在太弱
孟子真係咁弱就唔會咁多人信
而家解讀會覺得佢冇邏輯
但係佢的思路有規律
假設邏輯語言不存在
孟子從現實中可觀察事情 歸結為道德定律
口術模式就是科學理論的一半 (可檢驗方面從缺)
現代學術視覺就識批判返 但係古代人駁唔到
中國哲學思想post![]()
未睇先留名
荀子作為儒者講嘢有邏輯好多
我反而覺得戴震唔錯,佢本孟子字義疏證,屌打程朱理學
離地還是貼地?荀子批評孟子說——性惡篇(二)
荀子談性惡,孟子談性善
上次已經講過,荀子點解要批評孟子![]()
今次我地就黎睇,荀子係點樣實際串孟子
可以話,荀子係儒家派入面罵孟子罵得最多嘅人![]()
相對孟子,荀子講嘢係「現實」好多
佢成日會覺得孟子講嘅嘢太離地![]()
除左少數人,根本就無人做得到
我地就睇睇荀子點樣用貼地去批評離地啦!
荀子 性惡篇第二十三
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荀子批評孟子嘅論點係
「性」並唔係「善」,因為係荀子黎睇
「性」係「天之就也」,係講緊生物本能![]()
而人之可以為善,在於「偽」,即係異於禽獸嘅可能
簡單黎講,荀孟對「性」嘅定義根本係唔同嘅
情況好似台灣同大陸咁,「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可以話,呢種批評係各說各話嘅
但好明顯嘅係,荀子唔鍾意孟子「性」嘅定義
提出更加符合自己理論「性」之表述![]()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朴,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朴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朴:本質
資:資質
孟子覺得,人點解會有惡行呢?
呢一種係「非才之罪」,即係唔關人嘅「性」事
大家都知,孟子講嘅性主要針對善心嘅自覺
為惡係因為果個人失去左道德嘅自律
只有貼近「性」,「不離其朴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
咁樣順往「性」就會變得善良![]()
荀子嘅「性」係講求超脫本性
所以佢強調順往呢種本性必然走向惡
「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
本性係無道德判斷,後天教育先係致善嘅可能![]()
呢到雖然都係各說各話
但重點在於,荀子再次強調孟子比較少提嘅
就係後天學習嘅重要性啦![]()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雖有聖王禮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豈不過甚矣哉!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
辨合:分析、辨證
符驗:符合事實嘅驗證
呢一大段,係好重要嘅
如果上面係講緊各說各話嘅批評
去到呢一段先係真正有力嘅
明白到荀子點解對孟子咁不滿嘅句子![]()
荀子首先指出善惡之分:
「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
如果係好嘅時代,行仁義嘅時代,呢個世界係安定嘅
相反惡俗之世,自然係動亂不安,好鬼危險
呢到荀子進一步批評,「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
如果孟子講嘅無錯,仲要禮教法制做咩?![]()
「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
荀子最後總結孟子思想最大嘅問題在於
根本係唔實際,根本用唔返係呢個世界嘅理想![]()
孟子之說,無任何經驗事實去支持
你係唔可以由結果反推返「性善」
只見到順住人性本能嘅惡果![]()
正因為咁,荀子先會覺得孟子講嘢太離地![]()
喂你睇返地下嘅現實情況先啦,個世界唔係咁架
「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
你果一套,根本係呢個世界行唔通,得個吹字
所以荀子先會講「性惡」,因為佢認為呢一套係可以:
「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
唯有貼地去講道理,先可以真正實踐返出黎![]()
呢一個,正正係荀子點解咁講求「禮」嘅原因
「豈不過甚矣哉!」
就算講到幾咁美好,做唔到出黎
離地到咁,又有咩用呢?
有冇邊個皇帝真係用孟子思想???
睇到live 再次留名推post![]()
睇巴打你解構荀子之說 明左好多![]()
好彩平時習慣用梁啟超嗰套博聞強記
今日見到高質post一次過將之前不明所以既地方打通左
支持![]()
其實荀子係好似孔子,反而孟子唔似孔子
之前寫paper寫到關於荀孟兩個,發現孟子實際上係零logic,對比起荀子實在太弱
離地還是貼地?荀子批評孟子說——性惡篇(二)
荀子談性惡,孟子談性善
上次已經講過,荀子點解要批評孟子![]()
今次我地就黎睇,荀子係點樣實際串孟子
可以話,荀子係儒家派入面罵孟子罵得最多嘅人![]()
相對孟子,荀子講嘢係「現實」好多
佢成日會覺得孟子講嘅嘢太離地![]()
除左少數人,根本就無人做得到
我地就睇睇荀子點樣用貼地去批評離地啦!
荀子 性惡篇第二十三
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荀子批評孟子嘅論點係
「性」並唔係「善」,因為係荀子黎睇
「性」係「天之就也」,係講緊生物本能![]()
而人之可以為善,在於「偽」,即係異於禽獸嘅可能
簡單黎講,荀孟對「性」嘅定義根本係唔同嘅
情況好似台灣同大陸咁,「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可以話,呢種批評係各說各話嘅
但好明顯嘅係,荀子唔鍾意孟子「性」嘅定義
提出更加符合自己理論「性」之表述![]()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朴,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朴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朴:本質
資:資質
孟子覺得,人點解會有惡行呢?
呢一種係「非才之罪」,即係唔關人嘅「性」事
大家都知,孟子講嘅性主要針對善心嘅自覺
為惡係因為果個人失去左道德嘅自律
只有貼近「性」,「不離其朴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
咁樣順往「性」就會變得善良![]()
荀子嘅「性」係講求超脫本性
所以佢強調順往呢種本性必然走向惡
「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
本性係無道德判斷,後天教育先係致善嘅可能![]()
呢到雖然都係各說各話
但重點在於,荀子再次強調孟子比較少提嘅
就係後天學習嘅重要性啦![]()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雖有聖王禮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豈不過甚矣哉!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
辨合:分析、辨證
符驗:符合事實嘅驗證
呢一大段,係好重要嘅
如果上面係講緊各說各話嘅批評
去到呢一段先係真正有力嘅
明白到荀子點解對孟子咁不滿嘅句子![]()
荀子首先指出善惡之分:
「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
如果係好嘅時代,行仁義嘅時代,呢個世界係安定嘅
相反惡俗之世,自然係動亂不安,好鬼危險
呢到荀子進一步批評,「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
如果孟子講嘅無錯,仲要禮教法制做咩?![]()
「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
荀子最後總結孟子思想最大嘅問題在於
根本係唔實際,根本用唔返係呢個世界嘅理想![]()
孟子之說,無任何經驗事實去支持
你係唔可以由結果反推返「性善」
只見到順住人性本能嘅惡果![]()
正因為咁,荀子先會覺得孟子講嘢太離地![]()
喂你睇返地下嘅現實情況先啦,個世界唔係咁架
「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
你果一套,根本係呢個世界行唔通,得個吹字
所以荀子先會講「性惡」,因為佢認為呢一套係可以:
「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
唯有貼地去講道理,先可以真正實踐返出黎![]()
呢一個,正正係荀子點解咁講求「禮」嘅原因
「豈不過甚矣哉!」
就算講到幾咁美好,做唔到出黎
離地到咁,又有咩用呢?
有冇邊個皇帝真係用孟子思想???
支持
留名
留名
其實荀子係好似孔子,反而孟子唔似孔子
之前寫paper寫到關於荀孟兩個,發現孟子實際上係零logic,對比起荀子實在太弱
孟子D論證,成日都玩比喻論證,
但從來論證唔到「本體」同「喻體」點解有相似點。
孟子最廣為人知有三個比喻論證:
1. 「四善端如人有四體」
2. 「性善如水向低流」
而孟子來來去去嘅套路,就係:
「拿!人係性善架!就好似『人都有四肢』/『水都會向低流』啦!」
問題係,人性同「四肢」及「水向低流」到底有乜共通點?
「四肢」同「水向低流」係自有永有嘅狀態,又點解可以直接話「性善都係自有永有」?
即係孟子其實需要論證嘅,明明就係「為何性善是自有永有」,
但孟子就用比喻包裝咗以下嘅循環論證:「因為性善本身是自有永有,所以性善是自有永有」。
因此我中學讀文學時,已覺得讀孟子都係學下佢D語言鋪排、句式運用好了,
真係當佢D說話係「論辨教材」嘅話,隨時會學到個腦變成一團漿糊!
其實荀子係好似孔子,反而孟子唔似孔子
之前寫paper寫到關於荀孟兩個,發現孟子實際上係零logic,對比起荀子實在太弱
孟子D論證,成日都玩比喻論證,
但從來論證唔到「本體」同「喻體」點解有相似點。
孟子最廣為人知有三個比喻論證:
1. 「四善端如人有四體」
2. 「性善如水向低流」
而孟子來來去去嘅套路,就係:
「拿!人係性善架!就好似『人都有四肢』/『水都會向低流』啦!」
問題係,人性同「四肢」及「水向低流」到底有乜共通點?
「四肢」同「水向低流」係自有永有嘅狀態,又點解可以直接話「性善都係自有永有」?
即係孟子其實需要論證嘅,明明就係「為何性善是自有永有」,
但孟子就用比喻包裝咗以下嘅循環論證:「因為性善本身是自有永有,所以性善是自有永有」。
因此我中學讀文學時,已覺得讀孟子都係學下佢D語言鋪排、句式運用好了,
真係當佢D說話係「論辨教材」嘅話,隨時會學到個腦變成一團漿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