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係睇到第二版已經忍唔住要留名先,我個人好鍾意睇關於思想嘅東西同討論, 樓主
絲打慢慢睇
有咩隨時可以傾吓
淨係睇到第二版已經忍唔住要留名先,我個人好鍾意睇關於思想嘅東西同討論, 樓主
音能感人:雅樂與淫聲之別——樂論篇(二)
睇到「淫」呢個字
通常最多嘅聯想係「淫邪」
但呢個字本義係指水多得到浸哂出黎
「久雨為淫」,有時我地會見到古人講「淫雨」
唔係呢種雨好淫賤,係形容緊雨水好鬼多
不過,「淫邪」嘅解法,唔係現代人先會有
孔子好早講過:「放鄭聲,遠妄人。鄭聲淫,妄人殆。」
唔要鄭聲,妄人遠離
鄭國嘅音樂淫,妄人危險
漢代、宋代儒者,都將呢個「淫」解做淫邪
即係話鄭國嘅音樂詩歌內容講男女愛情,係衰嘢
《禮記》:「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儒家之始,係肯定人嘅欲望存在
如果講愛情嘅音樂詩歌,都係淫邪,解唔通孔子嘅講法
正因為咁,清代至今對「淫聲」嘅睇法已經唔同左
古樂中正平和,似而家嘅古典音樂
而淫聲就似流行歌曲,個旋律變化太多
呢種無咁和諧嘅音樂,同古樂理念相反,就係「淫」啦
荀子 樂論篇第二十
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姚冶以險,則民流僈鄙賤矣;流僈則亂,鄙賤則爭;亂爭則兵弱城犯,敵國危之如是,則百姓不安其處,不樂其鄉,不足其上矣。故禮樂廢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貴禮樂而賤邪音。
荀子好強調音樂嘅作用
「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音樂係世界語言,無論上下高低,都能夠受其感動
而且呢種感動呢種傳播,係可以好深遠好快速嘅
但呢一樣嘢係雙面刃
音樂輕佻妖冶>人民流俗、輕慢、卑鄙、下賤>亂、爭>國力變弱>人地打到黎
「故禮樂廢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
雅樂廢除,邪音四起,咁呢個國家就一定會好危險
因此荀子先會講:
「故先王貴禮樂而賤邪音」
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則亂;先王惡其亂也,故修其行,正其樂,而天下順焉。故齊衰之服,哭泣之聲,使人之心悲。帶甲嬰冑,歌於行伍,使人之心傷;姚冶之容,鄭衛之音,使人之心淫;紳、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故君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邪色,口不出惡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人就一定有愛憎,無一個方法應對就會好亂啦
荀子係到話:音樂係處理人感性心靈嘅工具
因此必須要「正其樂」,先會疏導到情感去好嘅方面
音樂可以令人悲,令人傷,令人淫
而雅樂係可以令人莊重嚴謹
君子唔聽淫聲,唔睇邪色,唔出惡言
因為咁樣會令自己嘅情感走向壞嘅方向
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應,善惡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故樂者,所以道樂也,金石絲竹,所以道德也;樂行而民鄉方矣。故樂也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衰嘅音樂,令歪風成為潮流
好嘅音樂,社會有和順之風
音樂嘅一唱一和,一定會影響到好多聽眾
造成百姓走向善又或者走向惡
正因為咁,君子對音樂嘅取捨係非常重要
「樂者、樂也」
音樂,令人快樂,不過呢種快樂分兩種:
君子>雅樂>滿足於中正平和嘅旋律>感受道德和諧之美>樂而不亂
小人>淫聲>縱情於輕佻急快嘅旋律>發洩欲望當做快樂>惑而不樂
儒家談雅樂和淫聲之分,更重要係能否令人更有道德
「故樂者,所以道樂也,金石絲竹,所以道德也」
雅樂令人快樂,亦都引導人修養道德
「樂行而民鄉方矣」
雅樂推行,人民就會跟隨呢種音樂,走向正途啦
原來淫可以咁解
學到野!
簡介基本古代思想概念:名
兼讀荀子正名篇(一)之為何正名?
幫推
簡介基本古代思想概念:名
兼讀荀子正名篇(一)之為何正名?
胡適係《中國古代哲學史》講:
古代本沒有什麼名家,無論那一家的哲學,都有一種為學方法,這個方法,便是這一家的名學。所以老子要『無名』,孔子要『正名』,墨子說:『言有三表』,楊子說:「實無名,名無實」,公孫龍有『名實論』,荀子「正名篇』,莊子有『齊物論』,尹文子有『刑名』之論,這都是各家的『名學』,因為家家都有名學,所以沒有什麼名家。不過墨家的後進如公孫龍之說,在這一方面,研究的比別家稍為高深一些罷了。
根據佢嘅講法,「名」呢個概念呢
即係思想家如何以語言有邏輯咁表達想法嘅理論
思想嘅傳遞離唔開語言表達,內容同形式不可分割
思想家點睇「名」呢樣嘢,係好重要嘅
我地係到列舉各家對「名」嘅主要內容:
儒家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倫理名分>著重禮法嘅階級
儒家孟子>「知言養氣」>語言連結道德修養
墨家墨子>「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語言名稱、社會客觀存在之探討
道家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語言無法表達「道」嘅整全
道家莊子>「名者實之賓」、「道隱於小成」>語言成為了解「道」嘅阻礙
法家韓非子>「循名責實」、「形名參同」>確認法嘅標準同位置
名家尹文子>「名者,名形者也;形者,應名者也」>語言同實物係分開嘅,兩者並唔等同
係荀子嘅時代,已經係見證上面大多「名」之學說
咁作為一個集先秦思想大成嘅人,又點會唔提出一套諗法呢?
荀子 正名篇第二十二
今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雖守法之吏,誦數之儒,亦皆亂也。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然則所為有名,與所緣以同異,與制名之樞要,不可不察也。
點解要講語言呢樣嘢呢?
聖王消失>名字嘅管理不足>好多5P字出現>語言同實物嘅關係混亂>令人是非不明,讀書人都好亂
荀子講正名之原因,係講得好有條理
語言、思想之間嘅關係好緊密,一個人嘅語言如何,好影響到佢嘅思想表達
咁荀子眼見各家學說咁亂
當然希望有人可以「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
參考傳統,又能定下新嘅名字
荀子認為,語言係發展出黎嘅,要由歷史中開出未來
係一種語言發展嘅變化觀
換言之,即係好好咁整理語言呢樣嘢
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調竽、奇聲以耳異;甘、苦、鹹、淡、辛、酸、奇味以口異;香、臭、芬、鬱、腥、臊、漏庮、奇臭以鼻異;疾、癢、凔、熱、滑、鈹、輕、重以形體異;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以心異。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徵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知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此所緣而以同異也。
天官:天生嘅感官
咁點解人會發展唔同嘅語言?
荀子一針見血咁講:因為人嘅感官
唔同嘅民族,唔同嘅人,感官對事物嘅感受都有差異
咁自然會用唔同嘅語言去表達概念
正因為咁,荀子提出語言必須有所規範嘅觀念
異形離心交喻,異物名實玄紐,貴賤不明,同異不別;如是,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上以明貴賤,下以辨同異。貴賤明,同異別,如是則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困廢之禍,此所為有名也。
玄:通「眩」,迷亂
紐:結
唔同嘅人用唔同嘅語言比喻
加埋唔同嘅事物出現,令到實物同名字關係混亂糾結
令到「貴賤不明,同異不別」嘅情況出現
即係階級、異同都無法清楚咁表達
咁就會有「不喻之患」、「困廢之禍」啦
如果可以「貴賤明,同異別」
重新制定、管理規範嘅語言,咁就好好多啦
試諗諗,如果全世界都用5P字,無規範嘅語言
咁呢個世界一定好混亂,出好多問題
為左呢個原因,荀子決定提出正名思想,挽救世界
古人都有5P字
簡介基本古代思想概念:名
兼讀荀子正名篇(一)之為何正名?
胡適係《中國古代哲學史》講:
古代本沒有什麼名家,無論那一家的哲學,都有一種為學方法,這個方法,便是這一家的名學。所以老子要『無名』,孔子要『正名』,墨子說:『言有三表』,楊子說:「實無名,名無實」,公孫龍有『名實論』,荀子「正名篇』,莊子有『齊物論』,尹文子有『刑名』之論,這都是各家的『名學』,因為家家都有名學,所以沒有什麼名家。不過墨家的後進如公孫龍之說,在這一方面,研究的比別家稍為高深一些罷了。
根據佢嘅講法,「名」呢個概念呢
即係思想家如何以語言有邏輯咁表達想法嘅理論
思想嘅傳遞離唔開語言表達,內容同形式不可分割
思想家點睇「名」呢樣嘢,係好重要嘅
我地係到列舉各家對「名」嘅主要內容:
儒家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倫理名分>著重禮法嘅階級
儒家孟子>「知言養氣」>語言連結道德修養
墨家墨子>「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語言名稱、社會客觀存在之探討
道家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語言無法表達「道」嘅整全
道家莊子>「名者實之賓」、「道隱於小成」>語言成為了解「道」嘅阻礙
法家韓非子>「循名責實」、「形名參同」>確認法嘅標準同位置
名家尹文子>「名者,名形者也;形者,應名者也」>語言同實物係分開嘅,兩者並唔等同
係荀子嘅時代,已經係見證上面大多「名」之學說
咁作為一個集先秦思想大成嘅人,又點會唔提出一套諗法呢?
荀子 正名篇第二十二
今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雖守法之吏,誦數之儒,亦皆亂也。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然則所為有名,與所緣以同異,與制名之樞要,不可不察也。
點解要講語言呢樣嘢呢?
聖王消失>名字嘅管理不足>好多5P字出現>語言同實物嘅關係混亂>令人是非不明,讀書人都好亂
荀子講正名之原因,係講得好有條理
語言、思想之間嘅關係好緊密,一個人嘅語言如何,好影響到佢嘅思想表達
咁荀子眼見各家學說咁亂
當然希望有人可以「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
參考傳統,又能定下新嘅名字
荀子認為,語言係發展出黎嘅,要由歷史中開出未來
係一種語言發展嘅變化觀
換言之,即係好好咁整理語言呢樣嘢
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調竽、奇聲以耳異;甘、苦、鹹、淡、辛、酸、奇味以口異;香、臭、芬、鬱、腥、臊、漏庮、奇臭以鼻異;疾、癢、凔、熱、滑、鈹、輕、重以形體異;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以心異。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徵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知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此所緣而以同異也。
天官:天生嘅感官
咁點解人會發展唔同嘅語言?
荀子一針見血咁講:因為人嘅感官
唔同嘅民族,唔同嘅人,感官對事物嘅感受都有差異
咁自然會用唔同嘅語言去表達概念
正因為咁,荀子提出語言必須有所規範嘅觀念
異形離心交喻,異物名實玄紐,貴賤不明,同異不別;如是,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上以明貴賤,下以辨同異。貴賤明,同異別,如是則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困廢之禍,此所為有名也。
玄:通「眩」,迷亂
紐:結
唔同嘅人用唔同嘅語言比喻
加埋唔同嘅事物出現,令到實物同名字關係混亂糾結
令到「貴賤不明,同異不別」嘅情況出現
即係階級、異同都無法清楚咁表達
咁就會有「不喻之患」、「困廢之禍」啦
如果可以「貴賤明,同異別」
重新制定、管理規範嘅語言,咁就好好多啦
試諗諗,如果全世界都用5P字,無規範嘅語言
咁呢個世界一定好混亂,出好多問題
為左呢個原因,荀子決定提出正名思想,挽救世界
古人都有5P字
語言文字未有規範
自然有好多唔同嘅語言文字
巴打會唔會講吓文字點演變
幾時出文
幾時出文
明日出
今個周末出哂佢
如何正名?淺析荀子語言觀——正名篇(二)ep.26
留名
如何正名?淺析荀子語言觀——正名篇(二)ep.26
我地上篇講到,正名嘅功效:
1.貴賤明,尊卑長幼之別,令社會有次序
2.同異別,辨別事物嘅異同,令大家方便溝通
呢一個係正名嘅目的
但到底要點樣先可以真做到呢?
荀子 正名篇第二十二
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於無共然後止。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者,大別名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於無別然後止。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荀子指出我地會用種類黎代稱
例如「物」,係「大共名」
「鳥」、「獸」,就係開始定義明確
要確定一樣嘢嘅名
必須「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於無別然後止」
不斷定義,直到呢樣嘢只係得一個名,無方法再細分為止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呢到可以睇得出荀子並唔守舊
名字本身就同實物無絕對關係,馬可以叫做鹿都得架
「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
但呢樣一嘢係「約定俗成」嘅契約
大家都認同,用開,就唔應該亂改
除非大家共同都覺得要用新名啦
物有同狀而異所者,有異狀而同所者,可別也。狀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此事之所以稽實定數也。此制名之樞要也。後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當一樣嘢有兩個名或者兩個名都指同一樣嘢
咁荀子又會點解決呢?
荀子講兩種情況:
1.物有同狀而異所者
形狀相同,但其實係兩樣嘢
好似黑馬同白馬咁
2.有異狀而同所者
唔同嘅狀態,但都係同一樣嘢
老人家同青少年,都係人
都仲係同一個實體
「稽實定數」
考核實體、決定事物數量嘅原則
係制定事物名稱的重要原則
出現上面兩種情況果陣
一定要更加細心留意,先唔會混亂
「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亂名者也。驗之所以為有名而觀其孰行,則能禁之矣。「山淵平」,「情欲寡」,「芻豢不加甘,大鍾不加樂」,此惑于用實以亂名者也。驗之所緣無以同異而觀其孰調,則能禁之矣。「非而謁楹」,「有牛馬非馬也」,此惑于用名以亂實者也。驗之名約,以其所受悖其所辭,則能禁之矣。凡邪說闢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無不類于三惑者矣。故明君知其分而不與辨也。
荀子講正名,好大原因為左反駁其他學說:
1.「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
宋牼嘅「見侮不辱」(被侮辱而不以為恥辱)
墨子嘅「聖人不愛己」(聖人不愛惜自己)
「殺盜非殺人」(殺死盜賊不是殺人)
都係「用名亂名」,要用「所以為有名」去檢驗
去睇呢種講法係咪可以「明貴賤,辨同異」
做唔到就可以禁止佢啦
2.「山淵平」,「情欲寡」,「芻豢不加甘,大鍾不加樂」
惠施嘅「山淵平」(高山和深淵一樣平)
宋子嘅「情欲寡」(人嘅本性是慾望很少)
墨子嘅「芻豢不加甘,大鍾不加樂」
(牛羊豬狗等肉食並唔比普通嘅食物更加香甜,大鐘嘅聲音並不比普通嘅聲音更加悅耳)
我地不妨用「所緣以同異」,五官嘅感受去檢驗
如果同我地五官唔相合,咪就係邪說
3.「非而謁楹」,「有牛馬非馬也」
墨子講「非而謁楹」(飛箭經過柱子可以說明停止)
「有牛馬非馬也」(有牛馬,但佢唔係馬)
我地可以用「驗之名約」,約定俗成嘅方法
去檢驗佢有冇錯,有錯就係邪說
「凡邪說闢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無不類于三惑者矣」
荀子破三惑嘅目的
就係左正名,為左顯示自己嘅思想先係正道啦
荀子連語言學都識,
真係好鬼現代!
荀子連語言學都識,
真係好鬼現代!
一個勁嘅思想家
都應該會對語言有自己嘅睇法
好多時因為語言使用出現紛爭,
先會引發各種思想誕生,希臘、印度同中國都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