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DSE考生追呢邊啦
![]()
![]()
巴打係學生?
出黎做野好耐啦


希望有DSE考生追呢邊啦
![]()
![]()
巴打係學生?
出黎做野好耐啦
dse雞留名學野
留名
探長何許人也?
希望有DSE考生追呢邊啦
![]()
![]()
巴打係學生?
出黎做野好耐啦
![]()
我都想係學生
唯有當活到老學到老啦
向誰學習?善學者之境界——勸學篇(二) ep.13
DSE不會教的事,荀子無可取代的勸學篇(一)
我地睇書可以思考更多問題
例如,篇章嘅鋪排就係一大重點![]()
當中尤其重要係「開卷」同「壓卷」之作
即係書入面第一篇同最後一篇
大多都有特別嘅用意![]()
荀子全書,列勸學篇為首![]()
我地不妨問一個問題:
勸學篇點解咁鬼重要?
荀子將佢放係全書之首有咩特別用意?
DSE課程列勸學篇為範文
但大多老師普遍都係接受思想史主流講法
「價值根源」失落,根本解釋唔到人點解要學習![]()
唯有經過上次嘅解蔽篇「心」嘅解讀
先可以知道荀子勸學之動力
荀子 勸學篇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因為DSE會考字句,會較多註解![]()
已:止
木直中繩:中:符合;繩:木匠用以取直,浸滿墨汁的線繩。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線
輮以為輪:用火烘整彎條木變做車輪
其曲中規:曲到圓哂,合符標準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再用返火烘都變唔返直
輮使之然也:呢個就係用火整彎直木嘅改變啦
木受繩則直:木料受到墨線嘅彈劃校正才能取直
金就礪則利:金屬工具係磨刀石上磨過先會鋒利
我地不妨將讀過嘅荀子篇章列做咁:
性惡:荀子思想之源起,因人性欲望易成惡行
禮論:荀子制度之實踐,說明禮之內容如何使人性走向文明
天論:荀子自然之天道,指出天人之分,大自然嘅規律不受人為影響
解蔽:荀子價值之根源,提倡「心」嘅自主,具判斷能力嘅價值意識
以上種種,呢一切一切嘅諗法,都必須回歸個人
勸學:荀子修行之功夫,唯有透過「心」嘅自主學習,成為君子![]()
先可以明白「天人之分」,先可以做到「化性起偽」,先可實踐「隆禮」
唯其如此,我地先可以明白荀子點解會苦口婆心咁同你講
要「學不可以已」啦,大量嘅比喻人要學習等等![]()
都係為左講: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只有透過學習、反省,先可以令本性欲望唔走向惡
呢個正正係荀子為何而學嘅目的啦![]()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須臾:片刻
跂而望:提起腳跟去望
彰:彰顯
假輿馬者:坐馬車嘅人
假舟楫者:坐船嘅人
呢到主要係講緊學習環境嘅重要
荀子呢到話,成日係到諗嘢,都比唔上一秒去學習![]()
孔子講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荀子更為強調學嘅重要,先學後思
其實荀子講嘅呢種感覺並唔係好誇張嘅
好似計數咁,有人教同自學都係兩回事啦![]()
荀子強調,學習環境係好重要,係一個恰當嘅有人教嘅環境
自然就會事半功倍啦,學得快唔快,重點唔係大家邊個醒目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呢到正正可以連結返性惡篇
「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能否善用外在嘅環境、工具,先係學習最重要嘅關鍵![]()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神明自得:心智澄明
聖心:聖人嘅境界
蹞步:行一步
騏驥:千里馬
駑馬十駕:劣馬跑足十日
鍥:雕刻
舍:捨
螾:蚯蚓
蟹六跪而二螯:蟹有六足和兩隻鉗形爪子
虵蟺:蛇與鱔
其實荀子係好似孔子,反而孟子唔似孔子
之前寫paper寫到關於荀孟兩個,發現孟子實際上係零logic,對比起荀子實在太弱
DSE不會教的事,荀子無可取代的勸學篇(一)
我地睇書可以思考更多問題
例如,篇章嘅鋪排就係一大重點![]()
當中尤其重要係「開卷」同「壓卷」之作
即係書入面第一篇同最後一篇
大多都有特別嘅用意![]()
荀子全書,列勸學篇為首![]()
我地不妨問一個問題:
勸學篇點解咁鬼重要?
荀子將佢放係全書之首有咩特別用意?
DSE課程列勸學篇為範文
但大多老師普遍都係接受思想史主流講法
「價值根源」失落,根本解釋唔到人點解要學習![]()
唯有經過上次嘅解蔽篇「心」嘅解讀
先可以知道荀子勸學之動力
荀子 勸學篇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因為DSE會考字句,會較多註解![]()
已:止
木直中繩:中:符合;繩:木匠用以取直,浸滿墨汁的線繩。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線
輮以為輪:用火烘整彎條木變做車輪
其曲中規:曲到圓哂,合符標準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再用返火烘都變唔返直
輮使之然也:呢個就係用火整彎直木嘅改變啦
木受繩則直:木料受到墨線嘅彈劃校正才能取直
金就礪則利:金屬工具係磨刀石上磨過先會鋒利
我地不妨將讀過嘅荀子篇章列做咁:
性惡:荀子思想之源起,因人性欲望易成惡行
禮論:荀子制度之實踐,說明禮之內容如何使人性走向文明
天論:荀子自然之天道,指出天人之分,大自然嘅規律不受人為影響
解蔽:荀子價值之根源,提倡「心」嘅自主,具判斷能力嘅價值意識
以上種種,呢一切一切嘅諗法,都必須回歸個人
勸學:荀子修行之功夫,唯有透過「心」嘅自主學習,成為君子![]()
先可以明白「天人之分」,先可以做到「化性起偽」,先可實踐「隆禮」
唯其如此,我地先可以明白荀子點解會苦口婆心咁同你講
要「學不可以已」啦,大量嘅比喻人要學習等等![]()
都係為左講: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只有透過學習、反省,先可以令本性欲望唔走向惡
呢個正正係荀子為何而學嘅目的啦![]()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須臾:片刻
跂而望:提起腳跟去望
彰:彰顯
假輿馬者:坐馬車嘅人
假舟楫者:坐船嘅人
呢到主要係講緊學習環境嘅重要
荀子呢到話,成日係到諗嘢,都比唔上一秒去學習![]()
孔子講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荀子更為強調學嘅重要,先學後思
其實荀子講嘅呢種感覺並唔係好誇張嘅
好似計數咁,有人教同自學都係兩回事啦![]()
荀子強調,學習環境係好重要,係一個恰當嘅有人教嘅環境
自然就會事半功倍啦,學得快唔快,重點唔係大家邊個醒目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呢到正正可以連結返性惡篇
「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能否善用外在嘅環境、工具,先係學習最重要嘅關鍵![]()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神明自得:心智澄明
聖心:聖人嘅境界
蹞步:行一步
騏驥:千里馬
駑馬十駕:劣馬跑足十日
鍥:雕刻
舍:捨
螾:蚯蚓
蟹六跪而二螯:蟹有六足和兩隻鉗形爪子
虵蟺:蛇與鱔
即係講到尾,自主學習既動力來源都要靠自身修為啦(就算係學習環境都要自己願意先可以創造)
以前as中化無講既?
其實荀子係好似孔子,反而孟子唔似孔子
之前寫paper寫到關於荀孟兩個,發現孟子實際上係零logic,對比起荀子實在太弱
Agger#angry
以前as中化無講既?
![]()
因為佢地接受都係主流果套先
似乎荀子都係成日比人睇低咁
向誰學習?善學者之境界——勸學篇(二) ep.13
上一篇我地講解左三點:![]()
1.「化性起偽」之學習目的
2.選擇恰當學習環境/工具
3.專一累積的學習態度
以上係荀子學習嘅方法論,可以話係比較表層嘅
而勸學篇入面,有兩點係更加重要:![]()
1.我地應該要向咩人學習?
換言之,荀子眼中咩嘢先係最重要?
2.學習嘅最高境界係點樣?
即係我地應該有咩終極嘅目標?
相信大家睇到呢邊,都會諗起之前讀過嘅概念
無錯,我必須係到再強調一次
勸學篇放係「開卷」第一篇嘅位置![]()
並唔係偶然嘅,而係勸學篇連繫左各篇嘅概念
例如:
人類>知仁義法正之資,行仁義法正之具>起偽(心)>虛壹而靜>聖人之創造禮義法度>治天下
荀子 勸學篇第一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數:科目
荀子第一句就問:
學習要係點開始,又點樣去到結束?![]()
「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係荀子觀念入面,人一開始要讀「經書」,最後係要讀「禮書」嘅
「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以做為一個士人,中國知識分子為始
最後當然希望達到聖人嘅境界啦![]()
同埋呢邊荀子再強調:
「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做,你就係人;唔做,你就係獸![]()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呢到荀子為學嘅順序,先學《尚書》政事嘅實際嘢
但點解要學詩呢?點解要睇《詩經》?
因為中國古代社會詩係交流嘅工具
可以令到人際之間和諧美滿
所以每一個士人都識寫詩,中國古代係一個詩文化嘅世界![]()
最後就要學《禮經》,因為係所有行為嘅典範
一切人類文化行為嘅最高標準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荀子強調:學習係最好嘅方法
就係搵到一個好好嘅老師
就連「隆禮」都比唔上有個好老師![]()
如果「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
即係讀得通詩、書,只不過係一個簡陋嘅儒者咋![]()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
呢到好得意,因為好多人覺得荀子只係「法後王」
但其實荀子亦都有提「法先王」,即係向前人聖賢學習
唯有將先王聖賢當做老師,咁嘅心態學禮先係正軌![]()
「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心態正確,但對於禮仲未係好明,都算係一個士人
但如果唔尊敬禮法,就算幾聰明,只係一位思想渙散嘅儒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總結上面所講,荀子嘅學習對象:
1.聖賢:先王、好嘅老師
2.經典:《禮》、《樂》、《詩》、《書》、《春秋》
咁咩叫做「善學者」呢?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
射一百支箭,但有一支唔中,唔叫做善射
行左千里,但仲有幾步未行,唔叫做善御
「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如果對倫理規範不能貫通,唔可以一心一意咁行仁義
呢種人唔可以叫做「善學」
呢邊係荀子思想一套整全嘅思維
因為好似倫理、政治、社會呢種思想
如果達唔到佢嘅目的,無一種實際成果出黎
根本就唔可以令人信服,正因為咁荀子批評孟子
「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全面理解,盡數實行,就係一個「善學者」![]()
等我地用荀子呢種為學方法,正式進入佢嘅政治思想啦!
無提過要讀孟子
用左兩日終於追晒呢個高汁post
以前中化個呀sir教呢啲教得好片面 結果文化份卷肥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