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惡?站於時代回應之真相——荀子性惡篇(一)
作為一個傑出嘅思想家
往往對前人嘅思想都係唔太滿意
所以先會提出自己嘅一套
亦都咁樣先會自成一家,名留青史
孔子提出仁、義、禮
呢三者其實互為表裡,係緊密連結嘅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制自己,行事合禮,就係仁嘅表現啦
所以後來,自許「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嘅孟子
佢就開始講「四善端」嘅性善論
孟子著重嘅係仁、義
荀子睇完孟子嘅講法,唔太滿意
於是提出左備受世人誤解嘅「性惡論」
如果無細讀過荀子,好容易會直接覺得
荀子認為人性本質係惡嘅係衰嘅,無得救
但細心一諗,作為又係孔子弟子嘅佢
理想主義嘅繼承者,又點會講到咁灰呢?
荀子 性惡篇第二十三
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争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争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曓。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偽:人為,改變自己嘅性所導出嘅惡
荀子思想理論:
性(因)>好利、疾惡、耳目之欲>爭奪、殘賊、淫亂>惡(果)
我地呢邊必須留意,荀子講嘅性,同孟子講嘅性唔同
荀子講嘅性,係專指人性本能,係一種人類嘅動物、生理欲望
孟子講嘅性,強調人性嘅道德自主,係一種人類特別嘅自覺
好多人會誤解性惡,其實根據荀子嘅講法
性、惡係分開嘅,性係天生本能
如果我地「順是」,咩都唔做,順住呢種本能嘅話
就會落入爭奪、殘賊、淫亂嘅惡
「生而有」嘅本能,係中性嘅,唔係本性就係惡
我地可以諗吓,荀子點解會提出呢種講法呢?
好有可能,係因為佢眼見自從孔子提出仁、義、禮
之後孟子再講「性善論」,個個都話佢係真傳
但呢個世界依然無點改變,只靠單純嘅道德自律係唔得嘅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爲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爲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爲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爲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擾:馴服
悖:違反
恣睢:任意做壞事
人性本能,如果順往呢個方向走,就必然會出現好多問題
咁荀子當然係提出一個解決方法,人性本能唔一定係衰
只要我地用「禮義」去導正佢:
聖人制定禮義法度>令人嘅本能走向合適嘅方向>文明社會,各有所分>淑世之治
荀子強調嘅係「禮」,係外在嘅重要
如果沒有形式,內容係無法呈現,形式同內容本為一體
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煖:暖
呢到荀子用左個例子再次說明上面講嘅重點:
1.性係本能
2.見到長者會讓佢,係違反本能
3.所以能夠超越本能,係經過文明禮教嘅結果
因此,荀子係性惡篇所強調嘅
並唔係性、惡,而係「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嘅觀念
即係荀子唔係站於人類個別嘅特質、不可驗嘅道德本心去睇
而著眼於人類嘅普遍本能,戰國時代現實嘅紛爭
正視人性欲望,再去講人性點樣走向文明
馮友蘭話荀子係「現實主義者」
相對孟子黎講,係合理嘅
但荀子係現實中充滿理想,我地必須理解佢嘅時代定位
咁我地就必須睇埋佢有幾唔鍾意孟子啦
等下一篇性惡論(二)
我地再黎睇荀子點串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