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你最近睇緊咩書?8

1001 回覆
54 Like 3 Dislike
2021-12-18 16:19:42
Happy Kongner: 當暴政成為律法,革命就是秩序?Far Cry 6 極地戰嚎六 簡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mcXMsfqY
2021-12-19 08:51:23
Practical Wisdom: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http://library.lol/main/6321C0EB9967B48FAE3F90043EF680D2
2021-12-19 08:52:46
The Sweet Spot: The Pleasures of Suffering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http://library.lol/main/A11275416A976869F57597D5DFEDE0D1
2021-12-19 09:34:55
我睇緊本書,佢中間有段唔係好明,想睇下大家點睇

佢話從進化的角度去睇,男人對於生理上出軌(sexual infidelity) 係會睇得比女人嚴重。而女人對於精神出軌(emotional infidelity) 係會睇得比男人嚴重。

咁佢個解釋係,因為男人係比較重視個小朋友究竟係咪自己 (fear of uncertainty paternity)。
而女人會覺得精神出軌係代表個男人可能已經唔想嚮段關係作出長期承諾(lack of commitment).
但佢冇解釋點解男人同女人會進化到咁?

我自己估會唔係因為女人古代係主要照顧小朋友,所以想有個長期合作關係的同伴可以幫手?
而男人爭地盤,所以想確認自己後代真係自己後代?

大家點睇
2021-12-19 09:41:47
咁你就錯啦 老毛當年係極受民眾愛戴 受支持嘅程度一定遠超「唔係真係咁多人支持佢」 呢點係佢同史太林嘅分別 亦都係點解文革可以去到咁大規模 紅衛兵之間重要內戰咁濟
2021-12-19 09:46:14
咁但點解佢咁受歡迎呢
我地應該點樣避免自己擁護下一個毛澤東
2021-12-19 09:50:12
邊本evolutionary psychology?
2021-12-19 09:52:36
男方精神忠誠
女方都繼續得到資源
後代就更能夠成功生存到繁殖期而有後代
咁 女性後代似乎都會有 重視男性伴侶精神忠誠程度既特質

而重視男性伴侶精神忠誠程度既女性既後代 比唔重視者既後代 有更大生存機會
重視男性伴侶精神忠誠程度既基因就更廣傳
2021-12-19 09:53:01
本野係The Parasitic Mind: How Infectious Ideas Are Killing Common Sense。

佢成本書個主題唔係講呢樣野,但佢講情緒vs理性果陣有一小段提到出軌的問題,我覺得好似幾有趣,但又唔係好明咁姐
2021-12-19 09:55:37
女方如果肉體出軌
男方如果唔對女性肉體出軌重視
咁男方就會養便宜仔

養便宜仔既男性既基因 嚴重就完全無後代 就算有後代 都將資源分薄左俾便宜仔

即 養便宜仔既男性既後代 至少係得到資源既量上 比 強烈抵制養便宜仔既男性既後代 會得到更少資源 而生存較難

即 強烈抵制養便宜仔既男性既基因 會比 唔介意養便宜仔既男性既基因 喺種族中 更廣泛流傳
2021-12-19 09:56:09
呢個我覺得係講得通,即係古代男性去搜集資源,因為對女性來講,一個長期關係係重要。
咁但男性又可唔可以調返轉覺得女性嚮家中照顧小朋友,咁其實一個長期關係都係重要?
2021-12-19 09:56:55
不過個人覺得 演化心理學似乎多過度簡化?
不過又可能只係我個人未詳細地了解其學科真正學說 只知皮毛
2021-12-19 10:01:40
呢個都係問題:
作為假設 點講都得
最後要數據支持

另外:
性別分工 如果單純用演化心理去判斷 個人覺得太簡化

譬如 即使女性古代真係在家照顧者(我傾向唔覺得係咁劃一)
但如果咁既情況演化下 女性既認知能力 喺現代 有 比留家 更對社會有利既貢獻
並且 社會制度完善到 去唔需要有能力既女性 只用自己既能力喺照顧仔女 而可以解放出佢地既生產力 對社會有更好既貢獻

咁 我偏向覺得 如果男性只因演化心態(假設有咁既心理傾向)
咁都係嗰種陳舊既演化心態有問題

天生 自然 唔代表係合理 同好
2021-12-19 10:02:03
我明白了,因為男方有機會養便宜仔,因為古代無從得知個仔係咪自己
但相反,因為女方係生仔果個,所以男性肉體出軌係冇意思,女方一定知個仔唔係自己(生理上係咁設計)。
我諗漏左呢樣最基本的野
2021-12-19 10:06:47
咁我都同意,我暫時睇到作者都係類似意思,作者似乎係唔鐘意另一個極端,係social constructivism,即係用社會化去解釋一切問題。
我暫時睇,佢取態都係中間,即係biological同社會結構兩者都會影響人的行為。

我純粹係覺得用進化去解釋精神/肉體出軌對我來講係幾有趣
2021-12-19 10:12:40
我都覺得好難用biological 的因素去解釋人的一切行為。但唔可以完全抺殺左佢。

即係舊時上psychology堂,講nature vs nurture,我都好認同應該大約係一半一半(呢個講緊統計數據/twins studies)。
但我上一半書睇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佢就話呢d數據其實係統計除返開,實際上有d人可能先天性的影嚮會大d,反之亦然。
2021-12-19 10:21:40
https://www.douban.com/note/602097420/

1
在萊辛那裡,批評意味著永遠為了世界而採取立場,在任何時候都根據事物在世界中的位置來理解和評判它們。這樣一種想法不可能產生出固定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把自己套牢在某個可能的視角中,因此一經採納便不再接受世界中新的經驗。我們很需要萊辛來教給我們這種精神狀態,而對我們來說,使學習它變得如此困難的原因,並不是我們對啟蒙或十八世紀人的信仰的不信任。在萊辛和我們之間,隔著的是十九世紀而非十八世紀。十九世紀對歷史的沉迷和對意識形態的狂熱,仍然如此突出地表現在我們時代的政治思想中,以至於我們總傾向於認為一種完全自由的思想——它既不徵用歷史也不徵用強制性的邏輯作為其支撐——對我們沒有任何權威性。當然,我們仍然知道,思想不僅需要才智和深度,而且首先需要勇氣。但我們還是對萊辛感到驚訝,因為他對世界的熱愛是如此之深,以至於他竟可以為它而放棄不矛盾律,放棄自身一致性的要求——而我們卻將它們當成所有寫作和說話者的鐵律。他嚴肅地宣稱:

我沒有義務來解決我所造成的困難。或許我的觀念總是有些不太連貫,甚至顯得彼此矛盾,但只要讀者在它們中能發現一些刺激他們自己思考的材料,這就夠了。

他不僅不願受任何人強制,而且也不願強制任何人,無論這強制是用力量還是用證明來達成。他認為,那些試圖以說理或詭辯、以強制性的論證來支配思想的暴政,比保守派對自由的威脅更大。最重要的是,他從不強制自己,他並不打算建立一個完美的自洽體系,以在歷史中確定自己的身份。相反,正如他自己認為的那樣,他向世界拋撒的“只是思想的酵素(fermenta cognitionis)”。

因此,萊辛著名的“自身思考”(Selbstdenken)——對自身的獨立思考——決非那種從屬於一個封閉、完整、有機地生長和培育出來的個體的活動,這一個體從來都只顧察看世界中對它自己最有利的位置,從而憑藉思想重又把自己置入與世界的一致之中。對萊辛而言,思想並非產生自個體,它也不是某個自我的顯示。相反,個體——萊辛會說它是為行動(action),而非為推理(ratiocination)才被創造出來的——選擇思想,是因為他在思考中發現了在世界中自由活動(moving)的另一種模式。

當我們聽到“自由”這個詞時,在我們的心裡能想到的所有的特殊自由中,“活動的自由”從歷史上說是最古老、也最基本的。能夠起程前往我們想去的地方,乃是作為所有自由之原型的動作,正如對自由活動的限制從遠古時代起就是奴役的前提。活動的自由也是行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而且正是在行動中,人才第一次經驗到了在世界之中的自由。

當人們被剝奪了公共空間時——它由人們一起行動構成,並充滿了和歷史相仿的事件與故事——他們就撤離到思想的自由中。當然,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經驗。而且,某些這樣的撤離似乎還曾被強加到萊辛身上。當我們聽說這樣一種從“世界中的奴役”向“思想的自由”的撤退時,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斯多噶派的方式,因為在歷史中它是最有影響的方式。但是確切地講,斯多葛派所代表的與其說是一種從行動向思考的撤退,不如說是一種從世界躲進“自我”的逃離,人們希望通過它來維護自己獨立於外部世界的主權。在萊辛那裡並不存在這種情況。萊辛的確是撤離到思想中,但決不是回到了他的“自我”中。如果對他來說,行動與思想的隱秘聯結確實存在的話(我相信它存在,儘管我並不能通過引文來證明它),這一聯結就存在於下述事實中:行動與思想都屬於活動的形式,因而自由是它們共同的基礎——活動的自由。

2
他的思考並不是對真理的探究,因為每一種作為思想過程之結論的真理,都必然為思考活動設置了一個終點。萊辛撒向世界的“思想的酵素”並不是為了傳達結論,而是為了刺激其他人獨立思考;它並非出於其他的目的,而僅僅是為了帶來思想者之間的談話。

萊辛所說的思想,並不是(柏拉圖意義上的)在我和我自身之間的沉默的對話,而是一種有他人參與的對話,正是出於這一原因,它從本質上是辯論式的。然而,即使他成功地帶來了與其他獨立思想者的談話,並因此擺脫了那種(特別對他來說)使一切能力癱瘓的孤獨,他也很少能被說服相信這使得一切都妥善安排就緒。因為在這裡,那出了問題的東西,那對話和獨立思考都無法使之變得妥善的東西,乃是世界本身——也就是說,出了問題的是人們之間的這個世界,在其中諸個體所記得的每一事物都自然地可見和可聞。

在將我們與萊辛隔開的這兩個世紀中,在這一方面有許多變化,但很少是向好的方向變化。 “古老的真理之柱”(用萊辛自己的隱喻),在他那個時代就已發生動搖,在今天則已成碎末;我們不再需要批判家或智者來動搖它們了。我們只要朝四處望一望,就知道我們是站在這些柱子的碎石堆的中央。

如今,這在某種意義上或許已成為了一種優勢,它使得一種新的思考——它不再需要柱子和支撐物,也不再需要標準和傳統——不用拐杖就能在陌生的土地上自由活動。

但是,如今的世界卻很難享受這一優勢。因為自古以來就顯見的事實是:真理之柱也是政治秩序之柱,而且世界(與居住其中和在其中自由活動的人們相比)需要這樣一些柱石來保證其連續和持存性,沒有它們,世界就無法向終有一死的人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相對安全和持久的家園。

毫無疑問,人類的人性可以喪失其活力到這樣的程度,亦即放棄思考,將他的自信押在古老或時髦的真理之上,然後把這些真理像硬幣一樣拋來拋去,以此衡量所有的經驗。但是,如果對人類來說可以這樣的話,對世界來說卻不能這樣。當世界被粗暴地捲入一種在其中不再有任何持存性的運動之中時,對人或終有一死者的需要而言,世界就變得非人性化、不宜居住了。這就是為什麼從法國大革命的失敗開始,人們就不斷地反復重建那些已被摧毀的古老柱石,但卻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看著它們先是晃動,然後又再次崩壞。那些最可怕的錯誤已經取消了“古老的真理”,而這些學說的錯誤卻又構不成對古老真理的證明,也無法構成新的柱石。在政治領域中,修復從來都不能替代一個新基礎的奠立,它最多只是在作為“革命”的奠基行動已失敗時,所採取的一種必然的應急措施。

但同樣必然的是,在這樣一種星叢(constellation)中,尤其是當它在時間中伸展得如此之遠時,人們對世界、對公共領域的所有方面的不信任就將變得越來越牢固。因為這些一再被修復的公共秩序支柱的脆弱性,必定會在每一次崩壞後變得更加明顯,因此,公共秩序最終是建立在人們對那些“古老真理”作為一種自明之物的堅持上,雖然已經很少有人還在秘密地信任它。

3
在評判這樣一些情感時,我們很少能夠不提出“忘我”(selflessness)的問題,或更好地說,提出“對他人的敞開”的問題;事實上,這種敞開性乃是“人性”的前提,無論是在“人性”這個詞的什麼意義上。

非常明顯的是,與分享痛苦相比,分享愉悅(joy)絕對要好一些。愉快(Gladness)不像悲傷,它總是非常健談的;而真正的人類對話不同於只是講話甚或討論,因為在真正的對話中,人完全被另一個人的快樂和他所說的一切所充滿。我們或許可以說,這樣的對話有著愉快的基調。

妨礙愉快的乃是嫉妒,嫉妒在人性的範圍內是最壞的缺陷;但是同情的反義詞卻不是嫉妒,而是殘忍,它與同情一樣是一種情感,因為它是一種扭曲,一種在本應感到痛苦時卻感到快樂(pleasure)的情感。決定性的因素在於,快樂和痛苦就像任何本能一樣,總是傾向於沉默無言;而當它們能夠很好地發出聲音時,它們也並不產生交談,當然更不會產生出對話。
2021-12-19 10:23:25
覺得有趣 而唔係充份 我覺得係最好既態度

如果只重生理面向 我會覺得咁既觀點會唔可愛
但又遇過都多持呢種立場既人仔
2021-12-19 10:25:17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7326
之前睇呢本書 個結論幾有趣 類似:

I. 理論前題
1a. 要理解人類行為,生物學必要,但不充分。
1b. 生物、心理、文化不同層面交織在一起,影響人類行為。

2. 腦部化學機制、荷爾蒙、情境中的感官線索、事件的前環境、早期成長經驗、基因、生態壓力都影響人類行為。

3a. 要理解人類行為,較好的認知策略是,將行為現場各個層面分開,一個一個解釋。
3b. 人類行為不可能歸於一個基因、一種荷爾蒙或其他生化反應。
3c. 某層面的解釋只是暫時的權宜之計,作為理論起點,去一步步靠近多因素的整體。

II. 其他個別題材的意見
4a. 生物學角度,思考和情緒的區分不明顯。
4b. 日常觀察,會將思考和情緒明確地二分的人,通常比較喜歡思考,而用懷疑態度看待情緒。
4c. 人類決策中,有兩個主要影響因素:
4c i. 最近一次行動的效果。
4c ii. 根據過去每次行動的效果,預測報酬率。
4d. 當決策的對象愈複雜,愈需要思考和情緒合作,而有關思考和情緒的腦部結構,其活動會愈同步。

5a. 生物為了適應不同活動帶來的愉悅,要不停重新評估各活動的多巴胺反應。
5b. 對重複出現的活動的時多巴胺反應必須習慣化,待超出預期範圍的酬賞出現時才給予回應。
5c. 生物對每事都會習慣化。所有事情通常都是第一次經歷感覺最強烈。

5d. 人類生活中,多強烈而不自然的人造經驗,引發強烈而不自然的習慣化,結果是空虛。

5e. 在不確定性最高的情況下,多巴胺釋放最多。
5f. 不是得到或經驗酬賞時,多巴胺釋放最多;而是追求酬賞的過程中,多巴胺釋放最多。
5g. 快樂在追求目標的過程比達成目標時更強烈。

6.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會把世界上的人都分成兩種(我群和他群),一種不會。

III. 作者的小結
7a. 所有科學事實(主要指生物學)都是就平均值而言的事實。
7b. 所有科學事實都有例外及個別差異。

8a. 透過意志力抗拒誘惑,以及做正確的事,很好。
8b. 如果可以利用生物習慣化、自動化的機制去實現同樣目的,更好也更有效。
8c. 另外,以分心和重新評估去抗拒誘惑,比用意志力,更有效。

9. 腦與文化共同演化。

10a. 生物因素對一個行為的影響程度不高。
10b. 生物因素通常是提高生物對某些變數的敏感度,或間接調節行為,而非作為行為的直接原因。

11a. 基因在不同環境有不同作用。
11b. 根據人類的價值觀,人類的荷爾蒙對行為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和效果。
11c. 基因無法單獨決定任何事,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無所不在。
11d. 透過改變環境去對基因所作的調控,作用會比直接改變基因本身,產生更重大影響。

12a. 如果必須用一句話濃縮這本書,答案就是「行為很複雜」。
12b. 即,沒有任何單一原因會導致具體行為,每個變數都只是調節了其他變數。
2021-12-19 10:34:34
呢個point好似係演化心理學嘅嘢嚟
可以睇David Buss 嘅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Mind

// 我自己估會唔係因為女人古代係主要照顧小朋友,所以想有個長期合作關係的同伴可以幫手?//

應該係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commitment of paternal care to children is one of the functions of love attains support from a comparative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ifferent species that looked at the links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d paternal care (Fraley et al., 2005). Species that exhibited adult attachment were more likely to be characterized by male parental investment in offspring than species that did not. Thus, one function of the female preference for love in a mate is to ensure the commitment of his parental resources to the children they produce together.

One component of commitment is fidelity, exemplified by the act of remaining faithful to a partner when not physically together. Fidelity signals the exclusive commitment of sexual resources to a single partner. Another aspect of commitment is the channeling of resources to the loved one. Emotional support is another facet of commitment, revealed by being available in times of trouble and listening to the partner’s problems. Commitment entails a channeling of time, energy, and effort to the partner’s needs at the expense of fulfilling one’s own personal goals. Acts of reproduction also represent a direct commitment to one’s partner’s reproduction. All these acts, which are viewed as central to love, signal the commitment of sexual, economic, emotional, and genetic resources to one person.


// 想確認自己後代真係自己後代//
Women are rare among primates in possessing the unusual adaptation of concealed or cryptic ovulation, although it may be less concealed than traditionally believed. Such relatively cryptic female ovulation obscures a woman’s current reproductive status. Concealed ovulation dramatically changed the ground rules of human mating. Women became attractive to men not just during ovulation but throughout the ovulatory cycle. Cryptic ovulation created a special adaptive problem for men by decreasing the certainty of their paternity. Consider a primate male who prevents other males from mating with a female for the brief period during which she is in estrus. In contrast to human males, he can be fairly “confident” of his paternity. The period during which he must sequester and have sex with her is sharply constrained. Before and a er her estrus, he can go about his finding food and solving other adaptive problems without running the risk that his partner will become impregnated by another male.


For an ancestral man to reap the reproductive benefits of marriage, he had to seek reasonable assurances that his wife would remain sexually faithful to him. Men who failed to recognize cues to fidelity or infidelity would have suffered in reproductive success. By failing to be sensitive to these cues, a man risked losing the benefits of the woman’s parental investment, which might be diverted to another man’s children rather than his own. Failure to ensure fidelity meant that his own efforts would be channeled to another man’s offspring.
2021-12-19 10:34:39
巴打好好心機
我覺得基因嚮唔同環境有唔同作用係好岩。我覺得可以有兩個解釋
1. 同一種基因嚮唔同社會有唔同作用。最簡單,以前以狩獵為主,可能戰鬥/大隻的基因係dominated. 但現代係knowledge based society,咁可能智力的基因作用會大d。

2. 我舊時讀cell biology(十幾年前),我依稀記得其實genes都唔係fix死曬,即使環境本身會影嚮gene expression,你有果粒gene,唔等於佢一定要表達出來(唔係講緊dominant/recessive traits)。我記得果陣個professor好似講乳糖不耐症好似都係呢類野來。
佢唔係冇左抗乳糖果粒gene,而係過左某個歲數佢就唔會再表現出來。
2021-12-19 10:36:13
我覺得要配合sexuality嘅歷史研究嚟睇
避免將我哋而家呢個時代嘅現象隨便視爲演化上嘅長期趨勢
2021-12-19 10:41:23
好多唔同evidence嘅 譬如老毛接見1百萬紅衛兵同埋唔同factions之間基於對毛澤東思想唔同嘅interpretations而互相攻擊(講緊係揸步槍 大炮 坦克)
而點解會咁受民眾愛戴好大程度上係基於佢嘅革命神話 再加上之後build up出嚟嘅cult of personality同埋喺文革之前同初期被林彪吹捧 老毛就變到好似神一般嘅存在
2021-12-19 10:41:45

thx巴打,又明白多左。
Concealed ovulation的implications對我來講算先新野,thx
雖然以前都明白呢個概念,但冇深究其中的implications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