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各位我又返黎啦
因爲今次睇嘅係中文書,所以你見我睇書嘅速度快咗。
要講嘅係人類學家王柯撰寫嘅
《消失的國民:近代中國的「民族」話語與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
係咪睇到個標題都覺得好juicy,實會犯囯安法呢
我最初都係噉以爲,但其實作者立場就比想像中溫和嘅(當然由中共角度睇都係顛覆國家政權啦)
又,如果你係獨派的話,睇呢本書前最好調節下心理預期。
我建議要睇呢本書的話,睇咗最尾「結論」嗰part先,基本上sum up咗全本書嘅論點
我嘅理解係,
作者嘅立場係反對任何過分着重中國任一「民族」意識嘅論述。所以佢一方面會批評中國政府以「中華民族」爲名,行「漢民族中心主義」之實;另一方面亦都批評中國政府某啲過分強調以及劃分少數民族身份嘅政策;
而佢對於少數民族強調自己身份嘅行動,亦都係傾向審視同懷疑。
佢最尾嘅目標,係希望唔同民族都能夠
融入中國社會,成爲平等嘅中國人。所以佢本書成日用嘅例子就係中國福建省嗰班姓丁嘅回民,講佢地點樣將反對祖先崇拜嘅伊斯蘭教信仰,同埋強調祖先崇拜嘅中國宗族文化 二合爲一,發展出同「中國人」身份兼容嘅「回民」身份認同。
同埋你會見到作者好強調西方講嘅“nation state”應該理解做
「國民國家」,而唔係
「民族國家」用佢自己嘅講法:
通過國民的視點想像共同體時,看中的只是政治文化層次上的同質性,不會去在意(包括突出或否定)一部分成員的、在民俗文化層次上的特性;而通過民族的視點想像共同體時,看重的則是民俗文化層次上的同質性,至少從語意上來看,它並不看重共同體在政治文化的層次上是否具有同質性。也就是說,如果將通過民族的視點想像出來的共同體作爲「國民」,就是通過「民族」的視點去想像一個nation state,這樣就有將部分成員的在民俗文化層次上的特性認定爲全體成員在政治文化層次上形成同質性之基礎的可能。這種情況在一個民族佔絕對優勢的國家中最容易發生。筆者認爲,這也正是近代中國最終沒有無法在平等、公平和公正的基礎上建設一個讓全體國人、即「國民」都能夠共享的政治文化的根本原因,而不同民族之間的不平等和對立就會由此發生。因而通過民族的視點想像出來的nation state,自然難以使受到壓迫的成員對它產生認同。
p 312
大致上本書嘅主旨就係噉,詳情可以去睇下
以下摘錄啲我覺得有趣嘅point:
- 本書有提到「漢奸」呢隻字,
最初其實係滿清政府開始用先當時滿清鎮壓西南地區叛亂,噉爲咗強調滿清政府同漢人嘅利益一致,所以就鬧喺西南嗰度有份一齊叛亂嘅漢人,係背叛漢族利益嘅奸細;一直去到清朝末年革命派挪用咗隻字,調轉槍頭,批評幫滿清政府做嘢嘅漢人,先至變成而家理解噉樣。
- 我覺得最好睇係第九章講維吾爾族嘅身份認同,提到烏茲別克族同維吾爾族歷史文化淵源深厚,而烏茲別克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三者之間有由高至低嘅排序,
所以維吾爾族見到哈薩克獨立嘅時候,會有種「佢都獨立到但係我仲未得??」嘅心理不平衡狀態 。噉上述固然係一方嘅講法,姑妄聽之;王柯本人有寫過書研究上世紀東突厥斯坦獨立嘅歷史,我覺得佢嘅意見都值得參考嘅。
以下有啲直接批評中囯嘅段落
:
反言之,即使在一個實現了工業化的近代的國家中,如果沒有平等、公平和公正的社會流動的可能,就等於沒有形成共享的高級文化,那就同樣不可能出現「政治權力與同質性文化結合爲一」的國民(nation)。而這一思想,正是探討少數民族爲何難以產生對中國的國家認同的本書所想要強調的。
p314
從中可以看到的是,問題的表相雖然是少數民族中對中國的國家認同逐漸消失,問題的根本卻不在少數民族一邊,而是在於漢族社會的「漢族中心主義」,在於以漢族爲中心建立起來的歷代政權沒有能夠將少數民族真正當做「國民」的普通一員,不能建設一個不論民族出身、地域出身、宗教信仰、歷史背景和「階級」(其實是政黨)、「國家」(其實是政權)利益的,讓全體國人甚至外來者也能夠共享的政治文化,這就是平等、公平和公正。
p320
如果不能在民主主義制度之下明確少數民族作爲國民的政治地位,不能建立讓漢族和各個少數民族能夠平等共享的政治文化,不能實現民族間的平等、公正和公平的社會流動,即使也多麼有力的「維穩」政策,也將無法改變少數民族逐漸放棄對中國的國家認同的趨勢。
p321
Btw 王柯之前有幫端傳媒寫過三篇長文,分析中國民族主義點樣起源於日本,值得一睇
(有paywall)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509-opinion-wangke-nationalism-china-japan-1/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515-opinion-wangke-nationalism-china-japan-2/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522-opinion-wangke-nationalism-china-japa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