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日放假,提早更。
第八百六十一章──三人
那是一間平平無奇的茅屋。
這是一個灰黯離奇的世界。
世界裡,茅屋前。
有兩張躺椅,各自躺著一個人。
其中之一滿臉鬍渣,褲管捲至及膝,赤著的雙足盡是纏在其上的泥濘,典型就是一副農夫的模樣。
至於坐在另一邊的卻是一身黑衣,雖然相貌平凡,但雙眸裡卻總是帶著幾分可喜之色,令人心生親近。而在他懷裡,卻是抱著一團毛絨絨的事物,看上去就像頭蜷縮起來的白狗。
段真看著唐百海那副模樣,也是嘖嘖稱奇:「你到底看起來有哪一分像是皇爺?」
唐百海眼角瞄了他一眼:「高手就一定要高大威猛?英雄就一定要最後才出場?那麼,誰又規定皇爺一定要出塵脫俗,或者威嚴霸氣?」
對於絕大部份人而言,唐百海在鎮蒼山的事情,都是需要嚴守的秘密。在整個人間界裡知道此事的人,不過五指之數。
但這裡是鎮蒼山。
在「京朝」面世之前,鎮蒼山便已經存在,也就代表山主已經存在。但凡鎮蒼山的一切事情,自是不可能瞞得過那看起來像雪山般的生靈。而因為「看段真很順眼」的緣故,山主也把地魔界的事情已經告知予他。
後來唐百海見山主已經說出來,而柳靜江又明顯很相信段真的緣故,便索性把事情都和盤托出。
「別又要我提醒你,這些事情別胡亂說出去,不然要死很多人。」唐百海毫無威脅性的警告了段真一句。後者只是反了反白眼,沒有搭理他。
段真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來鎮蒼山探望一下小白狗。而現在鎮蒼山裡,除了山主與小白狗之外,也就只認識那個神秘而古怪、自稱「皇爺」的大叔。所以他都會順路探望一下,坐一會再離開。
「外面形勢怎麼樣?」
「不怎麼好,但我不怎麼在意。」
唐百海出奇地多望了段真兩眼:「你這句話,說得不錯。頗有我幾分當年笑傲江湖的影子。」
段真再次反了個白眼,沒有說話。
天下間論無恥,他封為第一的,肯定只有他那個死鬼師父。而自認得其傳承的段真,也知道自己其實挺無恥的。至於師兄……段真覺得師兄甚麼都是好的,無恥甚麼的罪名,就讓自己來承擔吧。
但除了他們幾師徒之外,段真越是與唐百海交往,就覺得此人的無恥亦有些許造詣,好多次都令他無言以對。
「這裡還真是挺沒有意思,你到底要在這裡熬多久?」
「不知道,也沒有想過這問題。況且,外面也一樣沒有意思。」唐百海悠悠道:「我不像你,你年輕,在外面有著花花世界。像我這種人,於世間了無牽掛。簡單來說,這個世界沒有了我,也不會有甚麼變化。既是如此,索性在這裡藏到死。」
段真覺得此人的思想有夠黑暗,與他的外表跟談吐不太相符。只是,他經歷過很多事情。有誰會能夠完全知道另一個人到底經歷過些甚麼?既然他不知道,那就沒有資格去評價。
「嘖──我要走了。」段真抱起小白狗站起身來。
唐百海還在那邊躺著裝死,動也不動。
段真的腳步微頓:「以後有機會的話,跟我說說你的故事。」
語畢,他便仰首望天。
自有飛劍落在身前。
他一踏步,便即落在飛劍之上。下一刻,便即風聲驟起。他的人,已經消失不見。
唐百海看著遠處,不知道是看著這片灰暗無色的天空,還是看著段真遠去的身影。
「我的故事嗎?」唐百海喃喃自語,卻又苦笑一聲:「哪裡有甚麼狗屁故事?」
不知道他想到了甚麼,神色變得更加落寞。
他一翻手,手中便多了一罈酒。
他罕有地,借酒消愁。
……………
太學,名為傳道壇的廣場裡。
唐仲坐在講台上。
他的氣質飄渺,顯得雲淡風輕。也不知道是否因為近年都在太學裡打滾,令他看上去的書生氣質更添幾分。
在傳道壇裡不到百人。
但這些人當中放在整個大京的文壇,都是聲名顯赫。但是近年,他們幾乎都匯聚在京都。這一切都的原因,是因為出了部名為《師之道》的卷藏。這部卷藏,竟然像是要點評古往今來的四書五經。
此事傳出,那些老學究頓時就坐不住了。
作為該書的創始人許興彷彿早就已經預視。
講學,隨之而生。
而講學的人不是許興,而是唐仲與季墨。在很多人眼中,二人幾乎就等同於許興的學生。隨著二人一次又一次的講學,世人對於師之道的誤解漸去,開始體會到這部典藏會對天下文士帶來何等強烈的影響。
師之道非但沒有掩蓋古往經文卷藏的意思,更是將之升華。
一時間,師之道成為了天下文士學習的範本之一。據聞就連太學經過再三研究,將會考慮在之後的科舉裡引入師之道作為考試範圍之內。
轉眼間,隨著春去秋來。師之道已經出到了第四卷。
這已經不知道是唐仲第幾次講學。
相比起季墨,唐仲講學帶來更多的影響。也不知道是否其三皇子的身份,惹來的非議與抨擊更多。
除了第一天講座,唐仲在後來的多次辯道中履遭挑戰,最後他連敗七位文壇學士,飄然離去,震驚天下文士之外,他曾經迎來過三次最有名氣,當眾於講學中質疑的挑戰。
……………
第一次,挑戰的是人間界某個細小城鎮順慶的學墊教師。這位教師雖然身份低微,但學富五車。
那次辯道足有半個時辰。
最後那位教師甘拜下風,對於唐仲的學識推崇備至,自愧不如。
人們後來翻查才知道,這位名為夏侯寧的山鄉教師,竟然是十多年前科舉的探花。只是他考取功名以後並沒有為京效力,而是衣錦還鄉,於家鄉順慶開塾授課,為的是希望家鄉裡能夠讀書識字的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