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二十四歲的副帝將集結於蘭斯的部隊幾乎全數派出,往東尋求敵軍。然而阿勒曼尼人由於長期執行渡過萊茵河入侵掠奪的行為,已經熟知當地的地勢。尤利安在隊伍前頭策馬激勵部隊的同時,最後面的部隊卻像遭到螞蟻大軍無聲襲擊一樣地陸續遭到殺害。行軍隊伍後半段的官兵因為暴露在阿勒曼尼人的弓箭標槍下,等到發現狀況時已經損失慘重。當時記錄中表示,這場行軍造成兩個軍團毀滅。
阿勒曼尼人
尤利安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不因為出師不利而畏縮,堅持以攻擊代替防禦的戰略:尤利安沒有轉頭躲回安全的蘭斯,繼續率軍向東前進。而阿勒曼尼人嘗到獲勝的滋味後,決定從正面打擊羅馬軍。這次作戰由於在羅馬軍意料之內,因此能以羅馬式的,亦即以會戰方式進行。會戰以羅馬軍優勢做結束,但羅馬軍未能追擊敗逃的敵軍,因此並非全面勝利。不過官兵對尤利安的看法因而有了轉變。當年輕的副帝下令繼續朝萊茵河行進時,官兵人人搶著遵從命令。
事隔多年,在六年之後,羅馬軍終於又回到萊茵河畔了。可是官兵看到的,卻是燒殺擄掠之後,靜靜佇立在冰冷雨中的阿格麗匹娜廢墟。尤利安在356年收復了阿格麗匹娜殖民地(今日的科隆)。“羅馬和平”帶有由羅馬主導世界秩序的涵義。當“羅馬和平”淪為歷史名詞的無秩序時代,皇帝率領的兵力也就稀少得可憐。在五年前,異族出身的馬格嫩提烏斯從高盧率軍反抗正帝君士坦提烏斯時,兵力為三萬六千人。因戰敗折損的兩萬四千人之中,大多數是出身高盧的官兵。這時期的羅馬帝國,即使面臨外敵威脅,也已經無力補充因羅馬軍內戰而折損的兵力。當羅馬帝國副帝尤利安率領一萬三千名部隊出征時,亞列門諾族族長克諾鐸曼手上,卻有三萬五千人。
不過西元357年,正帝君士坦提烏斯派來的援軍抵達。由巴爾巴提斯將軍率領的三萬名部隊,已經離開米蘭沿路北上。盡管如此,還是和當年羅馬軍力的規模不能相提並論。而尤利安則率領一萬三千名軍隊攻打史特拉斯堡,阿勒曼尼族攻下了這座要塞後,把此地當成在羅馬帝國境內的前線基地。
同時,由巴爾巴提斯率領的三萬名部隊渡過阿爾卑斯山脈中的湖泊穿越險境。以萊茵河沿岸都市中比史特拉斯堡更偏上游的巴塞爾為目標。到達巴塞爾(羅馬時代名叫巴幾利亞)附近之後渡過萊茵河,朝向北邊進軍。以往這附近是“日爾曼長城”內部,如今已經是阿勒曼尼人的根據地。
一旦根據地遭受打擊,在史特拉斯堡周邊盤據的阿勒曼尼人部隊為了保護住在根據地的同胞,勢必要渡過萊茵河往東撤退。尤利安就在這時率軍從後追殺。儘管兵力只有一萬三千人,但已經足以用來追擊敵軍。這項聯合作戰的目的,是由南方與西方同時進攻,將渡過萊茵河後在高盧興風作浪的阿勒曼尼人連同根據地一起殲滅。然而正帝君士坦提烏斯卻不希望副帝尤利安獲得成功,中途撤走援軍,令尤利安不得不以一萬三千人的兵力強攻史特拉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