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羅馬又發生內戰,從軍事實力上來說,弗洛里安努斯要強於普羅布斯,但是普羅布斯是有經驗的將領,他避免同弗洛里安努斯進行決戰。漸漸地,普羅布斯的軍隊取得了優勢。276年7月,弗洛里安努斯被自己的部隊背叛,在塔爾蘇斯被殺。他在位時間只有88天。
普羅布斯在登基之後改了名字,叫作馬庫斯•奧理略•普羅布斯。這是他在表示自己將效法于內施行善政,對外又終生奉獻於帝國國防,甚至與蠻族作戰時病逝于前線的哲學家皇帝馬庫斯•奧理略。普羅布斯會登基繼位,並非由他進行策劃,讓官兵推舉稱帝。而是他的部下自行產生讓普羅布斯繼位的聲浪,後來擴散到其他防線的官兵中,形成全羅馬軍的共識。最後是由元老院追認,使普羅布斯得以即位。
普羅布斯在敘利亞的安提阿受人推舉登基後,沒有等待元老院追認,便立即負起皇帝首要的帝國國防職責。他登基後的第一個戰場,在遭到哥德族襲擊的小亞細亞西部。一旦有人領導,羅馬軍依舊是所向無敵。橫行霸道的哥德族又讓羅馬人趕回黑海以北,遭掠奪的人員物資也搶回來了。普羅布斯登基的第一年,就這樣過去了。這一年冬季,普羅布斯待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監視著北方。可是西元277年一到,他馬上轉移至多瑙河防線上。他接獲蠻族大舉入侵高盧的消息,在擊退敵軍之前,有必要先編組隨行的部隊。
Antoninianus of Probus minted in 280. Depicts the solar divinity Sol Invictus riding a quadriga. Probus issued many different coins during his six years of rule.
這次深入高盧的蠻族,沒有像以往燒殺擄掠之後揚長而去,反而盤據了六十幾個城鎮村落,人人認為應該由皇帝親自奔赴前線。為了對抗以騎兵為主力的蠻族,羅馬也只好拿騎兵打頭陣。不過,羅馬有優良的步兵傳統。在這場以半個高盧為戰場的迎擊戰中,羅馬騎兵集中火力擊破並追擊蠻族騎兵,步兵則在其後掃蕩殘敵。到了西元278年中期時,高盧境內的蠻族已經全數驅離。然而,普羅布斯卻沒有絲毫鬆懈。他命人架橋,率軍攻打萊茵河對岸。而且曾越過防線向外攻擊的,還不只萊茵河防線而已。這項積極戰略又沿用到其他地方,萊茵河、多瑙河上游聚集的“日耳曼長城”地區、多瑙河中游地區,也都依循著普羅布斯的積極主動戰略。羅馬軍脫離了“遭攻擊後迎擊”的局勢,回到以往“主動進擊”敵軍的戰略。面對普羅布斯時,日耳曼三大部落法蘭克、阿勒曼尼、汪達爾,也只好逃入森林與沼澤中。
至於俘虜的蠻族,普羅布斯並沒有將他們收為奴隸,反而讓他們進入羅馬軍。不過,讓這些人單獨編組部隊的風險太大,因此將其分成十幾個人一組的小隊,分散到羅馬帝國的各個防線上。在這個時候,羅馬軍隊已經大多由蠻族組成,所以也不是什麽新鮮的事情,也沒有引起太大的問題。至於老弱婦孺,普羅布斯允許他們移居羅馬境內。這時的蠻族也已經漸漸能放棄襲擊、掠奪又撤回的方式,選擇移居羅馬境內。到最後普羅布斯總計共允許十萬以上的蠻族由多瑙河北岸遷居南岸。現今的歷史學界公認,普羅布斯皇帝的蠻族政策,開啓了蠻族進入帝國境內的先例。
西元281年,戰勝蠻族入侵的普羅布斯回到羅馬接受凱旋式和元老院的任命。羅布斯身在首都時,沒有太在意凱旋儀式的準備工作,反而熱衷於向埃及長官提出灌溉工程指示,召見高盧行省總督討論河川活用法等工作。如今羅馬境內的耕地人口流失與都市人口密集,已經到了不能忽視的地步。
西元282年一到,普羅布斯就離開首都向北方前進。他的主要目的是執行波斯戰役,不過也計畫在出發前先將故鄉西爾謬姆地區恢復成高生產力的耕地。這並非他打算優待故鄉,而是希望西爾謬姆地區能成為帝國其他地方的楷模。可是對士兵來說,這等於長官強制他們從拿武器換成拿鋤頭,引來已經習慣於閒散的士兵們不滿。
這年8月即將結束的某一天,普羅布斯皇帝登上了為監督工程進度而搭設的木制高塔。在工程中動員了許多士兵,因此有幾名士兵接近塔下也不會令人起疑。接下來,高塔發出轟然巨響倒了下來。看似趕往救援的士兵,用短劍結束了皇帝的生命。
當時的人記述奧雷利亞與普羅布斯逝世的過程後,留下了這般感想:“這兩名皇帝遭刺殺,證明帝國已經完全任命運擺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