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QR]開坑講下羅馬帝國衰亡史

942 回覆
171 Like 7 Dislike
2017-10-03 15:54:42
睇緊過科隆
嗰度有個 Roman-Germanic Museum
2017-10-03 15:55:02
緊過科隆
嗰度有個 Roman-Germanic Museum
2017-10-03 16:56:48
睇緊過科隆
嗰度有個 Roman-Germanic Museum

科隆好多歷史野睇,不過個城市整體來講好悶
2017-10-03 21:15:30
睇緊過科隆
嗰度有個 Roman-Germanic Museum

科隆好多歷史野睇,不過個城市整體來講好悶

有歷史野睇就得
同埋同frd去 坐草地都去左一個晏晝啦
去左荷蘭同比利時 不過未見過roman artifact
2017-10-05 19:03:23
睇緊過科隆
嗰度有個 Roman-Germanic Museum

科隆好多歷史野睇,不過個城市整體來講好悶

有歷史野睇就得
同埋同frd去 坐草地都去左一個晏晝啦
去左荷蘭同比利時 不過未見過roman artifact

德國來講,如果有時間可以去埋Mainz同Trier,好多羅馬時期既古跡而且個市中心好有中世紀feel,個人認爲正過Köln好多
2017-10-05 21:57:58
睇緊過科隆
嗰度有個 Roman-Germanic Museum

科隆好多歷史野睇,不過個城市整體來講好悶

有歷史野睇就得
同埋同frd去 坐草地都去左一個晏晝啦
去左荷蘭同比利時 不過未見過roman artifact

德國來講,如果有時間可以去埋Mainz同Trier,好多羅馬時期既古跡而且個市中心好有中世紀feel,個人認爲正過Köln好多

我應該都有時間過
2017-10-05 23:17:44
睇緊過科隆
嗰度有個 Roman-Germanic Museum

科隆好多歷史野睇,不過個城市整體來講好悶

有歷史野睇就得
同埋同frd去 坐草地都去左一個晏晝啦
去左荷蘭同比利時 不過未見過roman artifact

德國來講,如果有時間可以去埋Mainz同Trier,好多羅馬時期既古跡而且個市中心好有中世紀feel,個人認爲正過Köln好多

我應該都有時間過

沿萊恩河玩落去
2017-10-06 12:22:48
皇帝空窗期

由於有名僕人於暗處目擊,刺殺的真相馬上就讓人發現了。軍官在遭到逮捕後,得知自己上了愛洛斯的當,大為後悔,其中有人甚至自殺謝罪。愛洛斯遭判處分屍極刑,直接下手殺害皇帝的軍官也判處死刑。對元老院階層來說,這是表現統治能力,奪回國政主導權的大好時機。奧勒良沒有兄弟子嗣,不論他個人的名聲再好,也無法利用其名聲競選繼任。只要挑出一個符合官兵期待的人物送上皇位,羅馬軍方也就會重新肯定元老院的統治能力。

是元老院只有決議將奧勒良神格化而已,把繼任人選問題又丟給了軍方。這段皇位懸空的時期,最後竟長達五個月。期間軍方與元老院互踢政治皮球的書信就往返了三遍。有趣的是,在這五個月之中,沒有任何人舉兵稱帝,士兵也沒有爆發不滿。就好像全體官兵正屏氣凝神在等待接替奧勒良的人選出場一樣。不過連蠻族都偃旗息鼓五個月,則是奧勒良的強化防線戰略所造成的效果了。

當奧勒良逝世五個月之後,在9月25日,羅馬終於有了下一任皇帝。新任皇帝是七十五歲的塔西圖斯,是個以史學家塔西圖斯後裔自豪、從未出過外省也無軍事經驗的文人。與五個月以來一遭提名立即表示拒絕的其他議員同樣地,被提名時塔西圖斯也表達了拒絕意思。他遭人提名後,發言請元老院重新考慮,然而皇位已經不能繼續空懸下去,而元老院之中也沒有人願意接任皇帝了。當時七十五歲,或多或少有些認命的塔西圖斯,也就接受了提名。元老院向官兵發出“元老院接受諸位要求,決議提名塔西圖斯為皇帝”的通告,結束了長達五個月,史無前例的羅馬皇位空窗期。


Empereur Tacite

克勞狄·塔西圖斯出生在義大利的因特蘭納(Interamna),和著名的羅馬元老歷史學家塔西佗沒有血緣關係。塔西佗曾擔任多種公職,在273年任執政官。
塔西圖斯有充分意願認真擔任皇帝。他變賣自己的所有資產,將全數收益以有助於官兵薪資為附帶條件捐給國庫。同時他拆除了自己的住宅,將包括大理石柱在內的建材,全數轉用於將在原地修建的公共浴場。而且他也不穿皇帝用的紫衣,依舊穿著個人用的長袍、短衣。這名新皇帝唯一能稱心如意的,是規定帝國各地的公共圖書館有義務保存史學家塔西圖斯的著作全集。一到了西元276年,他便趕往前線。因為他深信接替奧勒良皇帝發起波斯戰役,也是他的職責。

問題是,與官兵一同行軍,對於沒有軍事經驗的七十五歲老人來說太吃力了。莫說要乘馬了,躺在轎子裡行軍的日子反而比較多。而在6月時,塔西圖斯逝世於趕往敘利亞的途中。 有些歷史學家說他是因熱病而死,而有些則說他是被軍隊所害。

元老院接獲塔西圖斯逝世的消息後,馬上指定塔西圖斯的胞弟弗洛里安努斯繼任。此人與其兄長同樣地,是在 加里恩努斯立法完全分離元老院與軍團職業生涯之前,便與軍務絕緣的元老院議員。當官兵知道元老院指名弗洛里安努斯繼位之後,可就沒那麼輕易接受了。這個時候,東部地區的軍隊擁立普羅布斯為帝。普羅布斯在奧勒良皇帝麾下率領第十騎兵軍團,隨後依據奧勒良皇帝的積極戰略,轉戰各地打了五年的仗。當奧勒良與帕耳美拉開戰時,也是普羅布斯迅速地收復了埃及。而且當他完成任務後,還有足夠時間馳援帕耳美拉攻防戰。當奧雷利亞擊倒澤娜比亞收復帝國東方後,要向西進軍解決高盧帝國問題,臨走前委由普羅布斯負責帝國東方防衛任務,這時普羅布斯才剛滿四十歲。三年後,奧勒良皇帝遭到刺殺。又過一年,塔西圖斯皇帝病逝。當皇位掉到普羅布斯頭上時,他正值四十四歲,正好最適於承接忙煞人的皇帝職位。


Bust of Emperor Probus. Marble, Roman copy artwork, 276–282 CE.
2017-10-06 12:30:13
於是羅馬又發生內戰,從軍事實力上來說,弗洛里安努斯要強於普羅布斯,但是普羅布斯是有經驗的將領,他避免同弗洛里安努斯進行決戰。漸漸地,普羅布斯的軍隊取得了優勢。276年7月,弗洛里安努斯被自己的部隊背叛,在塔爾蘇斯被殺。他在位時間只有88天。

普羅布斯在登基之後改了名字,叫作馬庫斯•奧理略•普羅布斯。這是他在表示自己將效法于內施行善政,對外又終生奉獻於帝國國防,甚至與蠻族作戰時病逝于前線的哲學家皇帝馬庫斯•奧理略。普羅布斯會登基繼位,並非由他進行策劃,讓官兵推舉稱帝。而是他的部下自行產生讓普羅布斯繼位的聲浪,後來擴散到其他防線的官兵中,形成全羅馬軍的共識。最後是由元老院追認,使普羅布斯得以即位。

普羅布斯在敘利亞的安提阿受人推舉登基後,沒有等待元老院追認,便立即負起皇帝首要的帝國國防職責。他登基後的第一個戰場,在遭到哥德族襲擊的小亞細亞西部。一旦有人領導,羅馬軍依舊是所向無敵。橫行霸道的哥德族又讓羅馬人趕回黑海以北,遭掠奪的人員物資也搶回來了。普羅布斯登基的第一年,就這樣過去了。這一年冬季,普羅布斯待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監視著北方。可是西元277年一到,他馬上轉移至多瑙河防線上。他接獲蠻族大舉入侵高盧的消息,在擊退敵軍之前,有必要先編組隨行的部隊。


Antoninianus of Probus minted in 280. Depicts the solar divinity Sol Invictus riding a quadriga. Probus issued many different coins during his six years of rule.

這次深入高盧的蠻族,沒有像以往燒殺擄掠之後揚長而去,反而盤據了六十幾個城鎮村落,人人認為應該由皇帝親自奔赴前線。為了對抗以騎兵為主力的蠻族,羅馬也只好拿騎兵打頭陣。不過,羅馬有優良的步兵傳統。在這場以半個高盧為戰場的迎擊戰中,羅馬騎兵集中火力擊破並追擊蠻族騎兵,步兵則在其後掃蕩殘敵。到了西元278年中期時,高盧境內的蠻族已經全數驅離。然而,普羅布斯卻沒有絲毫鬆懈。他命人架橋,率軍攻打萊茵河對岸。而且曾越過防線向外攻擊的,還不只萊茵河防線而已。這項積極戰略又沿用到其他地方,萊茵河、多瑙河上游聚集的“日耳曼長城”地區、多瑙河中游地區,也都依循著普羅布斯的積極主動戰略。羅馬軍脫離了“遭攻擊後迎擊”的局勢,回到以往“主動進擊”敵軍的戰略。面對普羅布斯時,日耳曼三大部落法蘭克、阿勒曼尼、汪達爾,也只好逃入森林與沼澤中。



至於俘虜的蠻族,普羅布斯並沒有將他們收為奴隸,反而讓他們進入羅馬軍。不過,讓這些人單獨編組部隊的風險太大,因此將其分成十幾個人一組的小隊,分散到羅馬帝國的各個防線上。在這個時候,羅馬軍隊已經大多由蠻族組成,所以也不是什麽新鮮的事情,也沒有引起太大的問題。至於老弱婦孺,普羅布斯允許他們移居羅馬境內。這時的蠻族也已經漸漸能放棄襲擊、掠奪又撤回的方式,選擇移居羅馬境內。到最後普羅布斯總計共允許十萬以上的蠻族由多瑙河北岸遷居南岸。現今的歷史學界公認,普羅布斯皇帝的蠻族政策,開啓了蠻族進入帝國境內的先例。



西元281年,戰勝蠻族入侵的普羅布斯回到羅馬接受凱旋式和元老院的任命。羅布斯身在首都時,沒有太在意凱旋儀式的準備工作,反而熱衷於向埃及長官提出灌溉工程指示,召見高盧行省總督討論河川活用法等工作。如今羅馬境內的耕地人口流失與都市人口密集,已經到了不能忽視的地步。

西元282年一到,普羅布斯就離開首都向北方前進。他的主要目的是執行波斯戰役,不過也計畫在出發前先將故鄉西爾謬姆地區恢復成高生產力的耕地。這並非他打算優待故鄉,而是希望西爾謬姆地區能成為帝國其他地方的楷模。可是對士兵來說,這等於長官強制他們從拿武器換成拿鋤頭,引來已經習慣於閒散的士兵們不滿。

這年8月即將結束的某一天,普羅布斯皇帝登上了為監督工程進度而搭設的木制高塔。在工程中動員了許多士兵,因此有幾名士兵接近塔下也不會令人起疑。接下來,高塔發出轟然巨響倒了下來。看似趕往救援的士兵,用短劍結束了皇帝的生命。

當時的人記述奧雷利亞與普羅布斯逝世的過程後,留下了這般感想:“這兩名皇帝遭刺殺,證明帝國已經完全任命運擺佈。“
2017-10-06 13:02:29
284年3月,當努梅里安率領軍隊返回羅馬的時候,這位皇帝在敘利亞突然發病。近衛軍長官認為他眼睛發炎,需要待在封閉的大馬車中。隨後,努梅里安被發現死於馬車中。對於他的死,有人認為是謀殺,也有認為是自然死亡。官方立即開始搜尋犯人。大眾開始懷疑努梅里安的岳父亞僕爾斯,因為他可以自由進出皇帝的馬車。甚至有人說,亞僕爾斯曾下令因皇帝生病,眾人不得接近馬車。看樣子,他連接受審判的機會都沒有了。當時負責皇帝侍衛任務的,是現年三十八歲,名叫戴克里先的隊長。在戴克里先一劍砍死亞僕爾斯之後,這件案子就結束了。


Head of Emperor Carinus at the Centrale Montemartini

卡里努斯平定了高盧邊疆的戰事,但得知卡魯斯死亡的消息後就迅速回到羅馬。從歷史記載上看,回到羅馬的卡里努斯,出手闊綽,舉辦了盛大的賽會等活動。但是不久,傳來他兄弟努梅里安去世以及東部的軍隊擁立禁衛軍隊長戴克里先為皇帝的消息。

而戴克里先知道一旦起事,就得幹得徹底。動員前來參加波斯戰役的羅馬軍,因此要面臨選擇。是選擇跟隨在西方的卡里努斯,還是跟隨面前的戴克里先。最後決定結果的,與其說官兵認同戴克里先的本事,不如說是因為一年來卡里努斯不得人緣。不過,一旦決定跟隨戴克里先,也就代表接下來必須與西方的另一名皇帝卡里努斯進行內戰。於是,東征羅馬軍由戴克里先率領,向西方開拔。

卡里努斯在平定了潘諾尼亞的一場叛亂後,在梅西亞多瑙河畔的Margus遭遇戴克里先的軍隊,根據一些史書記載,他的軍隊規模遠大於戴克里先的軍隊。所以戰役打響後,戴克里先幾乎被打敗,差點連生命都不保,但是,卡里努斯自己軍隊中有位軍官,因卡里努斯勾引他的妻子而殺死了卡里努斯,結果,所有的軍隊都向戴克里先宣布效忠。戴克里先成為羅馬帝國惟一的皇帝,此時其正式改名為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戴著桂冠的頭像

此前,在235年至284年間,羅馬接連出現了二十六位皇帝,平均只在位兩至三年。


在戴克里先登基之前,只能確認他在暴斃的努梅里安皇帝之下擔任侍衛長。除此以外,就只知道他於西元245年左右出生於亞德里亞海東岸。其出生地位於現代的克羅埃西亞(Croatia)境內,在史普利地方附近,親生父母的姓名不詳。有人傳說他的父母是在農莊工作的解放奴隸,我們可以藉此推測他出身卑微。假設說他在符合羅馬人的成年標準十七歲時,立刻志願加入羅馬軍團的話,代表他之後二十年都待在軍中。可是在這段期間內,卻沒有人聽過“戴克里先”的名字。但他能夠登基稱帝,成因在於受到軍團兵推舉。而士兵的眼光往往會集中在領導作戰的司令、指揮官身上。在面臨皇帝暴斃的緊急狀況下,士兵竟然會推選在後方的官僚繼位。可見戴克里先平時的工作績效已經深入了士兵的印象當中。而且士兵選擇的,不是適於過渡時期的年邁人物,而是年輕的戴克里先。
2017-10-06 13:02:46
西元284年戴克里先登基時,羅馬皇帝急於要處理的問題相當複雜。具體而言,首要問題是如何面對東方大國波斯。前任皇帝卡爾斯率軍渡過幼發拉底河攻入波斯境內,卻因為皇帝遭落雷擊斃,使得戰役無法持續進行。羅馬只好向西撤軍,在沒有締結休戰條約的狀況下中斷波斯戰役。因此,戰役隨時有死灰復燃的可能性。不過關於這項問題,由於前任皇帝卡爾斯率領的部隊,在皇帝謝世前已經對波斯軍造成重大打擊,波斯王應該無法輕易舉行反攻。所以戴克里先也判斷這項問題可以暫時不處理。

不過,另外一項問題是無法拖延的。那就是住在帝國北方防線萊茵河、多瑙河對岸的異族。當羅馬軍主力集中在東方時,來自北歐的日耳曼部族也趁虛而入大舉南下入侵羅馬。遠赴東方的羅馬軍,是由卡爾斯皇帝率領。既然是由皇帝親自率領,那旗下自然全是羅馬軍的精銳。蠻族判斷如果要侵略帝國西側,就得趁這個防衛力量薄弱的時機,而且他們也真的付諸實行。

此外,在執行堅守帝國“防線”的工作時,也已經無法只顧及北方防線了。帝國南端的北非防線上,也產生了必須認真對付沙漠遊民的需求。南方的危機和北方異族一樣,在這個時期還沒有演變成外敵入侵後盤踞原地的局勢。入侵的行為還停留在越境之後搶奪人員、財產、家畜,之後帶著戰利品回到自己定居地的模式,亦即所謂盜匪行為。一旦這個現象成為常態,受害地區就沒有人敢居住了。滿心恐慌的居民會為了安全而流入都市,使得地方人口流失,都市人口過度集中。當帝國內部居民沒有適當分散,破壞城鄉均衡時,接下來就會引發生產力下跌,以及失業人口增加的問題。防止局勢惡化的唯一方法,就是安全保障。亦即大舉進行防衛工作,藉此致力維護和平。在整個西元三世紀中,地方荒蕪、都市過度集中的現象,是從帝國北方防線,亦即多瑙河、萊茵河沿岸逐漸往鄰近地區擴散。而到了三世紀末期,這個現象已經擴散到帝國南端的北非地區。

而北非“防線”的長度與北方防線不相上下,羅馬人長年來卻只有派遣一個軍團負責防衛。北非防線漫長綿延,範圍包括今日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Tunisia),乃至於利比亞。在這三百年時光裡,僅僅六千名主要戰力軍團兵就能擔任防衛工作。能達成這項任務的主要原因在於沙漠遊民的數量,比起森林裡的異族要少得多。此外,一個軍團足以承擔防衛任務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以主要戰力軍團的基地為軸心,周邊配置有退伍官兵集團移居的“殖民都市”和原住民城鎮。而這些定點間有街道網路相連,重要據點上又設置碉堡城池。上述各項要點構成了羅馬帝國的防衛體系,而且能發揮功用。只不過到了三百年後的西元三世紀末期,這項體系也開始失靈了。

在羅馬時代,北非是滿地綠蔭,以農業為主的大型產業地區。埃及是小麥的主要產地,埃及以西的北非產業更是豐碩。除了小麥以外,物產還包括橄欖油、水果及手工業製品等。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相對較高,義大利半島與北非航線上更是商船往來絡繹不絕。換句話說,帝國根據地義大利半島是一大消費地區,北非則是大生產區。雙方的關係要比義大利與西班牙之間更加密切。一旦北非受到威脅,對羅馬帝國而言,事情已經不是派遣增援部隊驅趕盜匪就可以了結的了。

除此以外,對於西元三世紀末期的羅馬帝國而言,光是擊退外敵,已經不足以恢復“羅馬和平”。也就是說,帝國內部也開始有敵人存在。只不過帝國內部有敵人,並不代表行省叛變反抗羅馬中央政府,而是羅馬政府苦於應付四處橫行的盜匪。尤其在高盧行省,不但盜匪構成大型集團四處作亂,甚至連軍方的多佛海峽警備艦隊都落入匪徒手中,使得暴行範圍擴及不列顛行省。過去的盜匪,只是威脅農民生活,搶奪旅人行囊的強盜。如今卻是除役原因不一的士兵與蠻族中激進分子的結合。尤其上述武裝集團的首領,正是不久前還在擔任多佛海峽警備任務的羅馬軍指揮官。據說這個人改行當強盜的原因,是因為與異族作戰後的戰利品分配不均。也許我們可以說,盜匪集團素質的提升,起因於羅馬軍品質的下降。不管怎麼說,時代已經演變成必須由羅馬皇帝親自出馬對抗強盜了。
2017-10-06 15:07:20
到左三世紀軍隊真係羅馬帝國既毒瘤
2017-10-06 16:21:40
到左三世紀軍隊真係羅馬帝國既毒瘤


唔係有幾個軍人皇帝,三世紀危機會打到羅馬變灰
2017-10-06 17:33:13
君士坦丁就出現
2017-10-06 21:55:43
又要推
2017-10-06 22:32:02
留名
2017-10-06 23:07:30
君士坦丁就出現

四帝混戰
2017-10-08 19:26:48
奧圖曼帝國
2017-10-09 12:33:41
巴打會唔會寫到1453
2017-10-10 02:21:17
巴打會唔會寫到1453

2017-10-11 23:00:29
巴打會唔會寫到1453


好睇君士坦丁十一世點樣嘗試力挽狂瀾但無時不與我個種悲壯
2017-10-11 23:32:59
巴打會唔會寫到1453


好睇君士坦丁十一世點樣嘗試力挽狂瀾但無時不與我個種悲壯

暫時寫到西羅馬滅亡先算
2017-10-12 12:59:34
戴克里先改革



西元235年,正當中原地區進入三國時期之際,羅馬同時都步入了著名的三世紀危機。期間對外軍隊屢戰屢敗,一位皇帝戰死一位皇帝被俘,蠻族如入無人之境進入帝國大肆破壞。對外失利的同時內戰紛爭卻不曾間斷,篡位割據者多如牛毛,短短60年間的篡位者竟多達60位。帝國在奧勒良皇帝重新統一之前分成了三塊。在此危急存亡之時,史稱伊利裡亞諸帝的5位皇帝力挽狂瀾,終於度過了三世紀危機,至戴克里先繼位為皇帝時,帝國已經重新走上正軌。

巧合的是,係戴克里先繼位前既四年,係歐亞大陸既另一端,晉武帝司馬炎滅吳國,也重新統一中國。東西方巧合的動亂-和平循環,部分科學家就認爲和氣候變化有關。結合地理史的研究,三世紀時正值北半球的溫暖期結束,整個歐洲開始走向寒冷,歐洲進入寒冷潮濕的狀態,中歐北歐全年平均氣溫下降到只有1攝氏度上下的水準,冰川增加而森林線卻倒退了200米,羅馬領土上的糧食產出不能好像過往一樣供養羅馬龐大的人口,帝國陷入幾十年的內戰。而這個時間,也正是歐洲最大規模的民族遷徙開始的時間。整個變冷時期從3世紀中期出現,經過漫長的200多年後,在5世紀中期達到頂峰,從此歐洲進入了漫長而寒冷的中世紀。

羅馬帝國在3世紀時出現了明顯的社會經濟崩潰的情況,饑荒、疾病和洪水比以前更多見了。面對北方蠻族大舉入侵,農業產出因爲氣候轉變而大幅減少,3世紀危機首先帶來的社會變化發生在經濟結構上面。處於苛政、重稅和戰爭之下的小農,難以維持其地位,紛紛把土地獻給大地主以求庇護,然後再從地主手中租種土地,變成佃農。因此庇護制逐漸盛行,成為貧苦農民向隸農轉化的新途徑。在高盧、北非和埃及等行省中,大批隸農從庇護制中產生。在此時期,隸農制獲得進一步發展,其來源除了貧苦農民和奴隸以外,又增加了遷入羅馬帝國境內的日耳曼部落居民。於是,大地主不斷吞併小土地,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本已在經濟危機中增加,在此時大領地越來越像國家中的半獨立政體,成爲中世紀歐洲經濟基礎既雛形。

面對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戴克里先銳意大刀闊斧對羅馬進行改革。他認為羅馬帝國內部在經歷了長達五十年的不穩定時期後,已瀕臨崩潰,無法支撐下去。他展開一系列的改革以防止帝國再度陷入無政府狀態,並維持帝國的生命力。這包括將帝國一分為二以便於管理、設立新的皇位繼承系統、加強中央集權與徹底將羅馬共和國的外表剝去,並作出針對當時出現的極度通貨膨脹的經濟改革。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