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菲力普登基後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派遣使者向波斯王夏普爾求和。這並非菲力普皇帝熱愛和平,只是他不想與“色雷斯人”馬克西米努斯一樣,認為只要連戰皆捷就不須回到首都,犯下讓元老院另外擁立皇帝的錯誤。波斯薩桑王朝的第二任國王夏普爾一世,在軍事方面也許不如其生父,但在其他方面卻要高明許多。尤其見機行事賺取優勢的才能,更是出類拔萃。當西元三世紀,羅馬的領袖階層漸漸失去這方面才能時,東方竟然出現夏普爾這類的人物,只能說是羅馬帝國的不幸。
元244年時,波斯方面明顯地占劣勢。說誇張點的話,夏普爾的命運根本是風中殘燭。打倒兄長篡位至今才第三年,雖說有掠奪安提阿的戰績,但隨後一直遭到羅馬軍壓制。這個局勢會讓波斯宮廷裡的反對派勢力抬頭,說不定在羅馬軍攻入首都把他趕出東方前,反對派會先派人進行刺殺。向夏普爾伸出援手的,卻是“阿拉伯人”菲力普。波斯人向來自認是東方最具文明的民族,也很清楚該如何應付這種情況下的阿拉伯人。
夏普爾答應接受菲力普皇帝的求和,不過強調在和約中必須明文規定,羅馬人全面放棄其稱為“美索不達米亞行省”的美索不達米亞北部。而且要求不僅如此,還包括羅馬皇帝默許波斯將亞美尼亞王國納入波斯勢力範圍內。這個和約為日後的羅馬帝國與波斯薩桑王朝埋下了導火線。然而菲力普一心只想趕緊回到首都羅馬順利登基,竟接納了夏普爾的一切要求,羅馬與波斯間的和談就此成立。
貝都因騎兵
菲力普皇帝進入首都以後,外界對他的評價比他預期中要好。因為這名阿拉伯裔的羅馬皇帝對元老院畢恭畢敬。元老院議員其實挺瞧不起新任皇帝,認為他出身貝都因人。在過去,地中海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敘利亞沙漠,本是乘著阿拉伯馬的貝都因人的天下。後來羅馬帝國執著於在沙漠地區樹立“羅馬和平”,因此將這股沙漠盜匪吸收為輔助兵部隊。位於敘利亞沙漠中央的帕耳美拉能在羅馬時代達到繁榮巔峰期,也是因為帝國在沙漠中確立了“羅馬和平”。而貝都因人讓羅馬軍吸收之後,兩百年來已經從流民轉變成定居民族。
菲力普皇帝待在首都的兩年內,既沒有受元老院彈劾,也沒有遭到一般民眾敵視。其主要原因,一則東方的波斯沒有動靜,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偃旗息鼓。二來如同上述,皇帝對元老院畢恭畢敬。第三點則因為菲力普在政策方面實際上什麼都沒做。
由皇帝提案,請元老院立法的政策,絕大多數是順著元老院的意願擬定:
一、未經皇帝的助理機構“內閣”同意,即使皇帝本人也不得提出法案。
二、遭逐出首都的人得以全數回歸首都,皇帝保證不會放逐元老院議員的法案。
三、廢除亞曆山大時代將控訴權由皇帝及元老院轉移至行省總督的法案。
四、立法規定地方議會的議員子弟中,至少一人有義務繼承父親議員職位。
第四項法案主要是針對羅馬官僚機構日益龐大,地方自治權利日益削弱既情況,以前羅馬有產者為左爭取公職經常積極參與地方議會的選舉,但羅馬帝國建立後,地方權力日益向羅馬既中央集權體制轉移,地方議會變成純粹執行羅馬國家意志既工具,變成吃力不討好既工作,無人再願意擔任地方公職的情況下,只有透過立法將公職世襲。
248年,菲利普舉辦了羅馬建城1000周年的慶典。西元248年4月21日起,羅馬舉辦了三天的千年國慶祭典,帶頭的是以羅馬式托加長袍衣角遮頭的“阿拉伯人”。然而列席的元老院議員與公民對此沒有半點抱怨,想來這是帝國應當有的社會風貌。
羅馬建國千年紀念幣
西元三世紀慶祝建國千年時,包括共和時期的經營成果在內,帝國首都已經有四百年的歷史。不只是帝國東方的敘利亞,首都羅馬與帝國西方的其他都市也有所不同。同樣位於西方,羅馬時代的倫敦、里昂、科隆、維也納、布達佩斯一樣與羅馬沒得比較。就算將範圍限於出自不列顛行省的文物,大英博物館展示的古羅馬文物,在質與量兩方面還是不能與羅馬的任何一家美術館相比。只因前者是帝國行省的都市,羅馬則是帝國首都。菲力普皇帝在登基前從未到過首都,因此對於“世界首都”的壯麗更是加倍感動。
然而,從慶祝建國千年的這一年起,羅馬人有整整半個世紀要忙於應付如同波濤般南下的日耳曼人。這也是歷史上常見的,讓人覺得諷刺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