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於中央政府的皇宮之中,當然會需要有人值勤。以現代的角度來看,這些人有如總統、首相官邸的成員。國家轉換成“四頭政治”之後,人數也當然會擴增為四倍。皇帝的任務除了要保障責任區的國防安全以外,還包括責任區的內政,而實際上皇帝身在前線的日子卻比較多。因此戴克裡先才組織了相對於中央政府,地位類似地方政府的“diocesi”體系。命“皇帝代理人”擔任行政工作。而且在“轄區”之下又細分為許多“provincia”(縣)。在這項體系之下,行政機構的全體官員任命權,又全數握在皇帝手上。
過了三十年之後,戴克裡先又實施改革,使得文官跟武將的職業生涯完全分離。直到西元二世紀為止,軍團出身的人,可以在皇帝推薦之下成為元老院議員獲得政治歷練,之後再以軍團長職位回到軍中發展。這種軍務政務交叉體驗,培育通才的羅馬菁英培育體系,就和羅馬社會的其他事情一樣,已經成為歷史再不復返了。
[img]
威尼斯聖馬克廣場的四巨頭像,可見當時的雕刻技巧已經偏離了傳統羅馬的精致和寫實,甚至衣著佩劍都走向中世紀的風格。[/img]
在“四頭政治”體系下的四名皇帝,每個人的防區都包含對羅馬極其重要的“防線”。君士坦丁烏斯有萊茵河;馬克西米安則有萊茵河、多瑙河上游;伽列里烏斯是多瑙河;戴克裡先本人則是幼發拉底河。皇帝要從軍團基地抽調精銳部隊,自然不需要任何人批准。這樣一來,羅馬時代史學家已經發現的“防線戰力高齡化暨衰弱化”現象,更是雪上加霜。羅馬軍團兵是以十七歲到四十五歲為現役。會被抽調走的,想必都是三十出頭的青壯年士兵,而且素質高出平均水準。
Reenactor wearing the typical equipment of a late 3rd-century foot soldier. The helmet is a Niederbieber type, with cross-pattern reinforcing ridges on the top of the bowl, and cheek-guards which can be fastened together. The sword is a spatha (median blade length 900 mm/36 inches), used by the cavalry only in the 1st and 2nd centuries. This soldier carries a spiculum, a heavy pilum-type javelin. Note the chain mail (lorica hamata) shirt and oval shield. Clothing consisted of a long-sleeved tunic, trousers and boots
在四帝共治制度下,羅馬軍人的總數,從三十萬擴增到六十萬人。然而這是一種以國界防線戰力衰竭為代價的增強策略。而軍事擴充,勢必也會連帶造成軍事費用膨脹,接下來也就會造成增稅,造成更多的潛在兵源湧向大農莊做農奴以求保護,農莊主為了保衛自己,武裝自己的奴隸抵抗入侵,這就使得帝國的徵兵變得極為困難的惡性循環。
The emperor Diocletian (ruled 284–305), who launched wide-ranging reforms of the Roman army and government.
與此同時爲了應付兵員激增的需求,帝國就需要更多的官僚行政人員。於是此戴克裡先希望出現的龐大官僚體制就大派用場:他把各名皇帝的管轄區域又細分為“diocesi”,把每個“轄區”重組為由意為皇帝代理人的“vicarius”統治,在“轄區”之下又細分為“provincia”,用中國歷史的語言來講,就係行省制改爲郡縣制,而這項行政細分背後的真正目的,一樣都是爲了方便徵稅。
而實際上這種官僚體制主要是爲了填補帝國建立以來地方自治出現的真空而設,在帝國時代早期和共和國時代,地方精英熱衷於擔任公職,但地方自治被削弱以後,羅馬已經毫無辦法必須用薪金徵召地方人士擔任行政職務,而在戴克裡先時代,則變爲直接由政府委派管理。而這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就需要一個異常龐大的官僚體系維持,這個膿腫的體系很快就取代軍隊成爲羅馬帝國的主要財政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