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兄弟姊妹分左家之後通常都會疏遠,即使小時玩得幾埋
其實係
古代重視骨肉親情
應該唔係現代人可以諗到
當然最重要係佢地志氣相投
大家族已經係現代崩潰左
諗起魏文帝同陳思王,覺得「志氣相投」都不敵政治,或者咁反而顯得蘇軾蘇轍嘅兄弟情更難能可貴。
想聽佢地嘅故仔
等聲滿巴打講
講佢地志氣相投有啲誇張,志趣相投可能會比較好
設想魏文帝同陳思王都只係一個普通名士,或者詩人,前者同後者嘅關係,會大概好似佢地同建安六子嘅關係咁。
文士相聚,往往都係惺惺相惜,讀魏文帝兩篇《與吳質書》就係如此,例如:
「每念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棊閒設,終以六博。」即係諗返起以前去南皮,真係難忙,大家一齊鑽研六經,又欣賞諸子百家嘅作品。終日都係捉下棋呀咁。
又比如另一篇: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講緊建安二十二年嘅災疫,六子死咗五個,啲詩友死哂,自然傷心。
曹植寫〈王仲宣誄〉,云:
「吾與夫子,義貫丹青。好和琴瑟,分過友生。
庶幾遐年,攜手同征。如何奄忽,棄我夙零!
感昔宴會,志各高厲。予戲夫子,金石難弊。」
我同夫子(尊稱),都係義貫丹青(丹青唔易甩色,有堅貞之義。)。
大家彈琴瑟相和,Friend過打band。如果未死,大概可以攜手同抗敵人,唉,點解突然間就死咗呢,得我一個人孤零零!
當中想講就係,二人都係好結儒士詩人同遊,鍾意「對酒當歌」,敵概同仇之類。假使佢地只係普通人家嘅兄弟,大概都只會有火花,而唔會相害。曹操剛健,曹丕文風陰柔,曹植兼而有之(有趣嘅係,顧隨對曹植評價相當低。)。可以話三者恰好互相配合,互相「生成」。如果唔係生於帝皇家,只係好似三蘇咁,無爭權問題,關係應該會好得多。不過呢個世界無咁多如果。
曹丕同曹植有截然不同嘅文批觀點,都係源於權,曹丕既成皇帝,所追求之事已經唔係建功立業,而係百世留名,咁寫文章就係最好嘅方法。曹植雖為安鄉侯,但實際上被投閒置散,無業可立,文章對佢而言,只能夠係雕蟲之事。
不過講起上嚟,話二字爭權都有爭議,七步詩固然有機會係以訛傳訛,就曹植嚟講,佢本身都係類不護細行嘅人,未必就適合做繼任人。而作為哥哥曹丕,都叫做保過佢幾次。
但從文章嚟睇,佢地基本上係兩個世界嘅人,文學主張完全唔同。
巴打講得好仔細,學到嘢!
三曹嘅詩歌都寫得好,曹丕嘅典論論文仲成為中國文批嘅經典,將文學嘅地位抬到極致
只要身入皇族,或者兄弟之爭係必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