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是一班怎樣的人?
如果你是朝中的大臣,要上位到底該如何?
默默耕耘,勞勞付出,這是一個辦法。或者你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有才能,聖上自然會賞識你。
這也是一個方法,但不少人選擇更快的捷徑是,迎合權力者的心意,投其所好。
皇帝就是最高權力的來源,自然在上位者高興,猜中他的心意,自然升官發財。
因此,作為一個朝廷大臣,你的政治敏銳度要夠高,聞到朝廷風向有所轉變,懂得站位置,這就能上位。
而從馮保的事件,大家都好像知道,所謂張馮聯盟集團,隨張居正之死,已非不可破滅,馮保下台便是一確證。
下一個目標就是樹大招風的張居正。
老實說,張居正不是沒有人攻擊過,而當中神宗的態度亦有所轉變。
從最起初的立場是:否定一切攻擊張居正的疏奏,氣憤得把上疏者一一懲罰。
再轉到:「張居正是有不對,但他有十年輔助之功,何況人已死,不要再提。」
這是俗稱的積口德,神宗口德分+10分的同時,對群臣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啟示。
神宗為什麼會對張居正的態度轉變?
實在有不少說法,而大多都圍繞著,神宗是一個權力慾極重的人,新君上場當然要掃清舊有權臣的影響力,而事實確實是,親政以來,神宗也發現張居正的餘威仍在,搞一搞清潔,建立自己威信是必需。
還有是論神宗貪財,窺伺張居正的財產已久,透過抄家充實自己的荷包。
這些都是事實,我也相信,不過在我立場,我同時相信是存在著神室失望的因素,如果我們把神宗當成是一個人來看的話。
對年紀小的神宗來說,從先帝的遺旨,以及在母親、馮保及大臣的耳濡目染下,張居正老師隨了是輔助他的大臣,也是他要學習和追隨的對像,仿佛完美的化身。
事實上,張居正在教育的方面的確做好充分準備,從上面我們記得張居正為神宗所安排的教學日程,課程的材料安排,自己擔任講員,就知道張居正是勞心勞力,全力盡忠對待神宗的教育,這一切比今天的教育局好一百倍。張居正所做就是期望他能成為一代明君,而神宗在早年的確流露出明君的氣質。
可是他的教育為什麼失敗?
有人說是壓迫太過。
我們忘了,教育最重要的一環,是身教。最有影響力的,也是身教。
這是我們也能明白的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尊重的不是滿口道德和大道理的人,而是能把這種道理實踐出來的人,用生命活出真理的人,我們都會抱有一份敬重。這是心學王陽明所講的,知行合一。
大道理,其實大家都會,張居正飽讀詩書,學富五車,也不會不懂,對神宗的教導時時刻刻也是這樣,教神宗要節儉,就像上次所講,神宗想放煙花,張居正不許。
在道德上,這是合情合理。問題是,張居正只會教,不會做。
長大後的神宗便會發現,教他節儉的張居正,毫不節儉,坐的是32人抬的大橋;教他要其身要正,但自己卻沉醉女色之中,也會玩弄權術,排斥異己。
張居正,實不居正。
試想一個心中一直的道德偶像,一直追隨的老師,原來所教的與他所做的相反,你會怎麼想?
憤怒,失望。
張居正對神宗的教育可謂全面破產,小孩子很容易對大人所教的,視之為重要。例如教小朋友不要亂過馬路,他們真的恆持守之,直到一天,他發現教他的大人,其實也會闖紅燈,然後他也會衝紅燈。
不再相信他曾經所教的,因此神宗好色好酒好財。
不久後,最後一根稻草壓下來,雲南御史羊可立上疏控告張居正隱占廢遼府田土,遼妃為求翻案就同告,神宗便向張居正出手,張居正被抄家,官職封號全奪,抄家的過程極戚慘烈,官府直接封門,張家有人來不及逃出,就活活地餓死。
他幾個兒子的下場也好不了多少,不是忍不住壓力自殺,就致發配邊疆後死,所有的財產盡歸神宗,只剩一塊小田,一間小屋給張居正的母親。
為大明勞苦十年的張居正,死後落得如此下場,實在令人嘆息。
從抄家的資財來說,如果講張居正清廉,那與777說自己買不起樓一樣虛偽,但對比其他權臣所貪的來說,張居正明顯所有的只是牛九一毛,不算清廉但也不是貪婪之人。
就這樣,開創萬曆新政的張居正死了,神宗也開始改變。
這個改變,正是對遼東,甚至整個大明帝國都推向一個困局。
有人說,明亡,名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