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法本為「意識學」為何佛法卻常常被誤解成「哲學」或「心靈雞湯」甚至「宗教」

508 回覆
85 Like 51 Dislike
2022-11-05 18:34:26
佛法常常被從不同的角度誤解,在一般大學哲學系會被大學教授們單純地解讀成一套「處世哲學」或「空性哲學」,以事物的「無常」去解釋事物的屬性為「空」。在社會平民大眾會被解讀成一煲提倡「賞善罰惡的心靈雞湯」,做好事會有好報,做壞事會有報應,做好事輪迴後會投胎去有錢人家,做壞事下輩子會傷殘。在一般大乘佛法系統內卻不斷宣傳一個名為「極樂世界」的彼岸,鼓勵放生與佈施等等。在東南亞等地的「上座部佛教」亦包含一套「巫術」系統,施法幫人招財招姻緣,甚至可以「詛咒」他人等等。

對佛法產生大量誤解的原因為「權威」,例如坊間比較知名的有星雲大師、妙蓮老和尚等等,很多大學教授因為「學術權威」的影響,課堂內容也是依據這些大師的「道理」,再搬到大學哲學系作為一門課程,並沒有真正對佛法有多少了解。而且很多大師也是不斷用一些似是而非而又深奧的佛教名詞去解釋很多佛教概念,而當中很多解釋都是誤解。因為佛法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則是很多所謂大師與教授所忽略,就是佛法不是用於解釋包含於物理世界內、社會人際關係間等等客觀現象。而是解釋作用於人心內的各種主觀感受和提供一些針對意識的行為(冥想、禪修、正念專注在當下等等)去除情緒、慾望等等潛意識所帶來的心理依賴和負擔。這是正確理解佛法的基本原則。
2022-11-05 18:34:46
一:何謂「緣起性空」?
常見謬誤:

什麼叫做「緣起」?緣起就是說很多條件來呈現、完成一件事情;什麼叫「性空」?就是說一切事物既然都是條件的組合,那麼它們就不會有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個性,沒有不變性、永恆性、和自主性,就是這樣而已。當有人說起「緣起性空」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就算我知道所有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無獨立自性又如何?」

正確概念:

佛法有所謂「十二因緣(或稱十二緣起)」, 包括此十二緣起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緣起當中所有「緣起」 都是人心內升起的主觀感受。所謂「緣」, 其實是依附的意思。我們在經歷我們的人生期間,潛意識內會積存很多「垃圾」, 例如童年陰影、過去不好的回憶等等。 當在某刻接收到某種訊息後,會刺激到你的潛意識依附於你的顯意識,從而產生情緒感覺、慾望甚至幻象,令你信以為真。它們都是緣生法(意思是「人心的屬性都是從潛意識依附於顯意識而起」),都是無常(意思是指一切人心內包含所有的感知到的訊息、情緒、慾望、念頭等等都是「生滅無常」,所有慾望、情緒和念頭都可以在剎那間生起,亦可以在剎那間滅去,也可以持續在潛在地影響我們而我們卻不自知,成為我們人生的苦。)。緣起從來和事物本身的性質是否為「空性」無關,用來解釋因事物隨時間而變化呈現的所謂「無常感」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誤解。當了解這些 「十二因緣」如何作用於我們人心後,我們可以針對性觀察它們,從而發現它們只是我們人心所產生的幻覺,繼而對它們產生警覺並避免被這些感受影響。
2022-11-05 18:35:06
二:何謂「因果報應」與「業力」?
常見謬誤:

佛教的因果觀,源自「緣起性空」的道理,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仗因託「緣」,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為因,待緣聚又生他果,如是展轉相攝,乃成森羅萬象。所以,大至一個世界,小如一個微塵,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緣不同,果報就會有所差異。所以,因果的道理,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因果的相狀,有如蛛網,錯綜複雜。因果的觀念則認為:所有的果報,不管善惡,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華的都市裡,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終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窮鄉僻壤營生,日月窮勞,這不是命運不公平,而是因緣果報不同。無論是行善或為惡,都會得到相對的回應,稱爲「報應」;而在後世解釋「報應」多為「行惡後的果報」。

正確概念:

從上例可知其實「緣」從來不是對世間萬事萬物的現象作出歸納性的解釋,所以「因果」與「業力」也是常常被不同文化背景人士加以演釋成一種基本邏輯關係並套用在所有世界法則之中,例如一個人行惡後會有報應,或者造了「孽」牽連家人或者下一代,更甚會被鬼纏身,下輩子會傷殘或者早夭等等。據我觀察所得,幾乎所有人對「因果」與「業力」的理解都是強行以這種華人宗教觀去曲解「因果」與「業力」真實的含意。其實這是出自原始佛教對意識學概念,和你的善行與惡行無關。因為在當時的修行文化和語境下, 所謂「惡行」其實是指「所有讓人遠離清靜的行為」。「善行」其實是指「所有讓人走向清靜的行為」。

所以「因果」是指每個人因外部環境訊息而造成內在心中的變化。比如過去童年有一些創傷經歷,導致成年後的行為偏差,或者過去受過的辱罵屈辱,成為未來的執著。這些經歷都會因為在未來某一刻的訊息接收而觸發,甚至很多情緒反應大到會破壞客觀理性認知,否定事實。內心根據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不受控制。

人類的認知是有缺憾和局限的,就是只能基於自己的理解範圍去理解別人的說法,當表達者說出超出理解者的認知時,理解者就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知去曲解別人的意思,所以佛教中的「因果」被曲解的原因為強行使用外部構成的認知去理解佛法。我們需要斬斷的並不是因也不是果,而是「業力」。「業力」就是「因果」中的連接,例如你對蟑螂有恐懼之心,如果「業力」強就代表恐懼之心有多大, 有些人甚至會影響生理例如昏厥和暈眩,我們的本我都是被「業力」捆綁,而禪修就是斬斷「業力」的手段。但並不是所有的「業力」都是需要被清除的,例如有所謂「善業」去連結個體「因果」會讓心理狀態更健康。
2022-11-05 18:35:22
三:佛法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有關嗎?
常見謬誤: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人與人的關係同樣如此。所謂「善緣」,通常來說,是指那些對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有正面幫助的關係,可能發生在父母與兒女之間,也可能存在於師生、夫妻、朋友、同事之間,雙方能夠互相關愛,和諧共處。而從佛法角度來看,真正的善緣還不僅於此,更是指那些令生命品質得以提升的緣,比如聽聞佛法的緣,依止善知識的緣。既然有善緣,自然會有與之相對的「惡緣」,這是一種直接給我們帶來痛苦的因素。可能是家庭中親人的折磨,也可能是工作中同事的排擠,等等。

在東南亞一些南傳佛教,「高僧」可以施法讓事主「吸取」財色,在社會關係間如魚得水,得到無限助力,企圖算計事主者,必然沒有好下場。

正確概念:

佛法不是用於解釋和處理人與人之間在社會的關係,佛法修行最重視的從來只有「禪修(冥想)」修行,在內觀之中觀察體會自己潛意識當中生起的各種虛幻不實的情緒,訓練覺知力與平等心,是為「觀自在」, 是一種絕對的個人的行為。所以佛教最高境界為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時可以覺知到自己的情緒、顯意識和潛意識變化是為「正覺」,覺知後無論生起的感覺有多難受恐怖、回憶有多令人憎恨、幻覺有多真實或者心情有多愉悅,也可以抽離自己以第三身角度去觀察,不被這些外界的資訊和自己的潛意識影響,是為「正等」。而「無上」是指將正等正覺修練到最極致的狀態。

至於一些東南亞一些南傳佛教本質上是由於當時佛教與當地的薩滿文化混合後互相影響,將巫術與薩滿儀式帶入佛教,並聲稱可以施法令事主可以在社會關係間如魚得水,例如施法增強人緣、財運、異性緣、避小人等等,而這些巫術行為都不是佛法所提倡的理念與修行,更甚令人更執著於物質世界, 迷失自我。
2022-11-05 18:35:38
四:何謂「法」?
常見謬誤: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經中常見到的「一切法」、「諸法」字樣,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萬有」的意思。

正確概念:「法」這個字在中文譯文裡是一字多義,「佛法」是指「覺悟的開示內容」,但在佛經當中大多數內容的「法(巴利語Dharma,音譯達摩)」是指該事物所包含的一切屬性和特質。如冰之法包含冷與硬,火之法包含光與熱,在諸多開示內容中所謂的「法」為人的「心之法」,比如所有的感受、情緒、慾望、貪愛、嗔恨等等。心經所指的「諸法空相」是指人心中生起的一切都是空的,虛幻不實的。很多人會受到這些人心自帶的屬性影響,而認為它們是真實的。原始佛法認為我們必須看透這些法的虛幻,從而不再認可它們,最後獲得解脫。
2022-11-05 18:35:53
最後
很多人難以想像現在很多聲稱自己修行多年的所謂大師和學歷深厚的教授所解釋的佛法基本上都是誤解,原因是因為「主觀感覺與權威」, 我們很容易主觀地賦予和陷入對人或事物的感覺,我們「覺得」那個大師和和尚很「祥和」,我們覺得那個教授「學富五車」, 所以我們單方面接受從他們的發放的訊息,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和驗證。這也是學術型權威的一種,當我們試圖反駁他們的道理,其他「權威祟拜者」甚至比他們反應更大,用更激烈的語氣和行為去抹黑和否定異見者。其實很多對佛法的誤解都是來自於對當時語境的研究不足後產生誤解,閱讀「錯誤的佛經」,對「意識」的理解不足,也沒有經過正確的禪修。

另外,單純用「哲學」去剖析佛法也是錯誤,因為佛法並不是哲學,是一套主觀意識科學和經觀察所得的對人心所歸納出的規則。不斷重重覆覆宣傳所謂事物的「空性哲學」是一種本末倒置,令人覺得佛法只是用來說服自己接受這個世界是空的,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並沒有體會到有什麼用途。
2022-11-05 18:38:45
Lm
2022-11-05 18:48:20
師兄又根據啲咩嘢權威去更正你所講嘅權威?
2022-11-05 18:52:27
首先你否定現存大小乘佛教教義,咁你呢堆嘢個出處喺邊度嚟先
2022-11-05 19:04:37
2022-11-06 07:57:47
請問有冇咩書可以真係簡明咁解釋佛教?啲書成日都拋左個term但定義含糊
2022-11-06 10:35:49
答案係冇,本身成套系統都係一個真真假假嘅大騙局

類似中世紀啲人嘗試用佢地有限嘅知識去解釋個宇宙而生出天動說咁,同理,你亦唔應該期待一個公元前創作嘅理論可以做到呢樣嘢
2022-11-06 10:39:34
但係希臘哲學都係幾千年前發展嘅嘢喎
到咗今日都啱用姐
2022-11-06 10:39:34
有啲好笑

唔同角度解讀,就講到一定係誤解
講到啲哲學解讀一定唔提及呢啲主觀意識嘅野

其實冇乜哲學人覺得哲學解讀就係唯一正確完整嘅佛教解讀
因為哲學解讀係理論,唔係真係帶你修行
2022-11-06 10:53:07
以前啲人知識有限,真假不分

柏拉圖話有阿特蘭提斯,同佛教話世界圍繞須彌山而立一樣

但同時佢地講嗰啲嘢亦有部份係真,例如為人處世嘅道理/可以調節心理。而讀者從批判角度去閱讀,一眼就知好大部份明顯係亂噏、哂時間以及未經驗證
2022-11-06 10:56:48
可能後人睇翻我地呢個時代,好多嘢都係錯,因為時代有局限,理論唔會幫到後人好多,只係喺呢個時代用某套方法係最有效改善到自己嘅(肉體/精神)生活
2022-11-06 12:21:09
Lm
2022-11-06 12:57:01
同意入面有真真假假

佛教對我來講,係連啲term都唔能夠精準咁理解,真假都判斷唔到
2022-11-06 19:12:47
因為當時漢傳佛教其實已經係所謂既大眾部, 要睇原始佛法只能由巴利三藏開始.當中好多字例如善惡、法、因果業力呢D 字經過咁多年中文語意不斷變化而失去對當時語境的理解。如果你要理解原始佛法,需要學習一定程度的巴利文以及參照巴利三藏配合實修先會理解到。
2022-11-06 19:17:11
你講既野其實都係誤解。
我無話哲學一定要包實修,只係從哲學角度出發係本末倒置。 好多你認為既哲學概念其實都係想你係冥想果陣放低多D 自我。你當佢係哲學咁睇其實都係實修既一部份。

但係,原始佛法理論並不是哲學,係研究意識同潛意識之間既關係。你當然係所有既事物度都睇到哲學概念, 但佛法原意並不是哲學,係意識學,即亦係當時所提出既聲聞乘(當自己意識既了解)
2022-11-06 19:21:00
無錯。依家既好多既佛教術語只係用來解釋另一個佛教術語, 並無能力可以搵到真正原意。巴利三藏先係佛教根本.

例如布施修行只係離物慾,並無所謂福報。
原始佛法亦無所謂既[福報] [惡有惡報報應系統] 。
亦無所謂西方極樂。連極樂呢個狀態係禪修當中都要去除。
2022-11-06 19:29:46
謬誤五:「無我」
對「無我」的誤解比起以上幾個謬誤更為玄幻,例如在現代佛教概念認為「無我」等於「我不存在(沒有我)」、「因為人持續在變化當中,所以並沒有一個本質。也就是一個恆常不變的我並不存在」。坊間甚至有很多什麼星什麼大師,或者是淨什麼大師指出四念住中的「觀法無我」是「法是一切萬法,身體也是一法,也是萬法之一,一切法裡面找不到我。」等等似是而非的概念,不斷不斷的用佛教用語去解釋另一種佛教用語來掩飾他們對佛法的無知,甚至連「法」的概念也攪不清楚。

其實佛法原本的概念是解釋人的內心和意識的變化,對世間一切事物並沒有多加以解釋,反而鼓勵大家根據佛經指出的理論去進行禪修(冥想)。要解釋何為「無我」先要了解何謂「我」。: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句話意思為:通過修行般若智慧的方法,心再沒有任何阻礙。因為「本我」沒有任何阻礙,所以無所畏懼,遠離所有虛幻妄想,解脫一切痛苦。

所謂的「心」其實就是「本我」的意思,而「顛倒」是指錯亂的、混亂的、本末倒置的意思;而「夢想」是指夢幻的、虛空的、虛無縹緲的意思。因為「顛倒夢想」是與「心有罣礙」有關,所以「顛倒夢想」實際是指因為人與外界的人、事、物或慨念有捆綁之心,認為這些外來的東西是屬於「我」的一部份,所以經常因外物的狀態產生煩惱,最後心因外物外馳迷失,以幻為真,故起煩惱,是為「顛倒夢想」。

至於「無我」就是清除人心屬性當中因為五蘊產生的各種情緒、慾望等等對本我的影響和控制,解開與某種人、事、物或慨念的捆綁,不會因任何的人、事、物或慨念影響自己的心。
2022-11-06 20:16:38
哲學就西方野,原意就梗係唔會係哲學

我講嘅係,哲學只不過係提供其中一種 reading
根本冇點聽過哲學學者覺得自己嘅解讀可以壟斷佛學嘅理解 (如果有,你可以指出)
根本從!來冇哲學學者主張「只從哲學解讀」

反而聽過哲學教授會講明 佛教哲學同真正佛學有分別
實踐係其中一個最大分別
當然有其他分別

你講啲 point 根本或多或少有哲學解讀會講過
當然冇話任何哲學解讀係完滿,有錯當然可以指出
亦唔見得哲學唔可以提你講呢啲論點

純粹鳩空泛咁講到哲學解讀必錯
而唔提及有乜哲學解讀,當中有乜錯
大概因為你以為有哲學學者講到「只從哲學解讀」
2022-11-06 21:48:52
其實應該咁講, 原始佛法既原意係「為了從禪修當中達到涅槃的意識狀態從而達到阿羅漢境界的修行方法開示」。
根本同哲學係完全無關, 係一套意識學方法令人達到涅槃(一種瀕死經驗), 後解脫。再簡單講,教你點樣令到自己感受死亡後因死亡解脫一切。

同哲學係一D 關係都無。
哲學係禪修當中既應用範圍只係對自己意識既理解, 打座就係感受同體會意識既變化。
所以用哲學去睇佛法, 去認為哲學係佛法既全部係誤解。

利申:已經成功涅槃過一次,經文記載名為有餘涅槃。
2022-11-06 21:50:48
更正:
哲學唔係完全無關,哲學係禪修當中既應用範圍只係對自己意識既理解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