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悲苦之總合:李清照極致的愁緒
研讀李清照武陵春
沒有李清照所親身遭受的黨爭株連、婕妤之嘆、兵燹戰亂、喪偶流寓、「頒金」之誣、再嫁離異、訴訟繫獄等等人生憂患,其愁思就沒有這麼重的分量;如果她不善於創意出新,那麼她在李煜、秦觀、賀鑄等喻愁名家名句面前,怎能後來居上?
——陳祖美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呢首詞,相信香港人都曾經被深深打動過
係教科書入面,又一首經典嘅詞作
即使我地對李清照無認識,都可以感受其悲情之所在
更何況而家已經對李清照嘅身世、詞作有咗了解
李清照後半生之哀思,盡在此詞
然而積累已久,都要一條導火線引爆
一件再度令李清照難堪嘅事
就係當時嘅宋高宗唔鍾意有本叫《哲宗實錄》嘅書
而呢本書呢,正係趙明誠老豆有份搞
傳咗比趙明誠,李清照手頭都有本
咁朝廷就入佢地屋企收書,又一次受到時人關注嘅醜事
李清照對亡夫嘅懷念,對再婚嘅屈辱,對朝野嘅不滿
正係呢條導火線中一次過引爆嘅出黎
國家不幸詩家幸,成就千古名詞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如果我地回想過去睇過嘅李清照詞
會發現自然界,特別係「花已盡」之景
最能夠勾起李清照嘅悲情
或者花總係比喻女性,其凋零之態
似乎係李清照人生,李清照詞作中不斷回響
紅藕香殘玉簞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
上半片即以此一回響起首,呼應一生
狂風掠過,把塵世間嘅花香吹盡,花瓣散落一地
此時此景又會有誰來?
又會有什麼美好嘅事物值得裝扮?
「日晚」,正是暗含詞人起來已久
卻依然不願梳頭,全因「倦」
呢種疲倦,當然唔係身體,而係「心倦」
莊子曰: 「 哀莫大於心死, 而身死次之。 」
女為悅己者容,如今悅己者已逝,何必「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由景至情,直抒其悲情之因
如此淺白之句,偏係今日我地熟口熟面嘅名句
究其實不過係因為講出咗人世普遍嘅經驗
「物」往往都比「人事」更加長久,不易更動
反而「人事」隨時而變,易聚,也易散
正因為咁,「物」同「人事」先會有咁大嘅對比張力
於李清照人生而言,「物」或許係共住嘅家
或許係過去共同收集嘅文物
或許係昔年最美年華中一齊書寫嘅《金石錄》
每一件「物」,都成為記憶符號
反覆勾起回憶,提醒詞人
一切都成了曾經,經已係「人非」!
呢種無法抗拒嘅現實,唯有「事事休」
人生至悲苦之極處,無法言語
「欲語淚先流」,眼淚比任何言語都更真實
愈簡單,愈是真切無偽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舴艋:形似蚱蜢嘅小舟
下半片先揚後抑,又有神來之筆
接續上半片之悲情,反係寫出一片開朗之景
聽講,附近嘅雙溪春色好似唔錯
我都打算要出去泛舟,享受一下美景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李清照後生果陣,成日去泛舟
每一次都玩得好盡興,好開心
如果我地要細究詞人寫泛舟之句嘅背後深意
正係於晚年無助絕望之時,希望回首青年嘅快樂
係黑潮湧至之間嘗試尋覓一絲光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古今之希冀,依然都係人類嘅心靈共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千古以來,李清照詞中最為稱道嘅名句
由「聞說」到「也擬」,再至「只恐」
正當以為尚有半點希望,由章法嘅「揚」轉為「抑」
小舟又點能夠載得郁詞人一生嘅「愁」緒?
人類感情往往最難以說得清晰
因為一切嘅喜、怒、哀、樂,都係抽象嘅概念
李清照呢句,卻將本無重量、實體嘅「愁」
將佢點石成金,化為具體嘅實物呈現
「許多愁」重到連小舟都會載唔郁,真係好愁!
文學一向有「反常合道」之說
即係好似係現實唔合理,但卻偏偏更加合於人情
李清照此一詞句,能於眾多大詞人中脫穎而出
除咗技巧高超,亦係扣合其人生之經驗
正係:如果唔係李清照
無可能寫出呢一首詞,呢一句話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