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田北俊同廿三條 我有d疑惑
1. 點解當年自由黨決定轉軚唔支持廿三條
2. 點解香港各派遲遲發動唔到群眾
3. 係咪因為香港嘅人口 大部分都係好散嘅難民 而香港嘅社會未能培育出本土social fabric
廿三條之後嘅香港政局變化 似乎顯示香港各派遲遲發動唔到群眾
表現喺 泛民2003贏咗少少區議會 2007輸返晒
自由黨2004立法會選舉有贏 2008輸返晒
一次政治大事(反廿三條)嘅影響淨係維持咗一兩年
而我就聯想到星加坡嘅歷史 早喺1950s幾次選舉 經已係幾個黨競爭得十分之激烈(labour front, PAP, barisan socialis等等)
表面上 星加坡嘅人口來源、歷史背景,同香港似乎好似。但係政局發展嘅分別,暗示兩地社會有根本差異。
我就估 係咪因為香港人口來源特別散沙
星加坡嘅華人人口 基本上按鄉下、語言有固有嘅組織。而二戰後並冇香港噉徹底換血嘅難民潮。多數人都係祖上經已喺星馬生活緊嘅華人。
否則真係好難明 點解佢地自從畀PAP閹選舉政治之後 次次選舉期得一個禮拜 都仲可以開d多人過香港好多嘅rally
(選舉期外極少批准rally)
再睇台灣 1950s嘅市長選舉投票率都有60%以上
香港大規模政治動員 要到2014之後 徹底嘅動員 要到2019。之前泛民搞來搞去30年都係班中產、知識分子,書生論政。2014之前嘅泛民動員能力,大概可以參考六四晚會捐款總額。(人數泛民報大差佬報細,冇意義。)
所以2010s嘅struggle 原因要追溯到國共內戰難民潮同大躍進文革偷渡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