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經》有四部。同粵劇一樣,分開唱、做、唸、打。
第一部,即係最原始嗰部,叫《梨俱吠陀》(Ṛgveda),記載咗1028首詩,呢D詩都係讚頌印度教既神。
第二部叫《娑摩吠陀》(Sāmaveda),入面既内容同《梨俱吠陀》差唔多,不過入面就有埋樂譜,方便人將詩歌唱出來。
第三部叫《夜柔吠陀》(Yajurveda),入面係文章,教導舉行宗教儀式(通常係獻祭或拜神)既步驟。
第四部叫《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入面主要係巫術咒語,驅魔儀式等等。想打風、打人、打妖魔鬼怪都可以幫倒手。
《吠陀經》響羅馬建城前已經出現,絕對稱得上歷史久遠,所以同其它古老既多神宗教一樣,都係以崇拜自然風物為主,例如水神伐樓拿(Varuṇa)、風神伐由(Vāyu)、死神閻摩(Yama)等等。不過,最重要既神有兩個:
一,火神阿耆尼(Agni)。當時印度人用火焚燒祭品畀神明,所以火就係神同人溝通既橋樑,亦因為噉,火亦係祭司既象徴。
二,雷神因陀羅(Indra)。同宙斯一樣,佢係天界眾神之首。響佛經入面,又被稱為帝釋天。
因陀羅既武器叫「金剛杵」(Vajra),有掌控雷霆之力。
曼谷市徽上面既因陀羅
《吠陀經》既年代,印度重未有文字,但係《吠陀經》所用既語言係非常古老而複雜既吠陀梵語(Vedic Sanskrit)。吠陀梵語絕對係煩過梵蒂岡,例如話,英語動詞最多有 8 種形式(be, being, been, am, are, is, was, were);梵蒂岡用既拉丁文,動詞有大約100種形式;古希臘文,即係蘇格拉底、柏拉圖嗰種,動詞有大約400種形式;而吠陀梵語既動詞有1000種形式。
《吠陀經》作為宗教經典,需要一字不漏噉傳承落去,但係隨住時間流逝,日常生活所用既口語已經冇吠陀梵語咁複雜。於是為咗更深入了解《吠陀經》,就有三樣嘢誕生:
1,式叉(śikṣā)。呢個係研究梵語讀音既學科。研究發現,梵語有34個聲母,14個韻母。式叉學者對呢D聲母韻母既讀音都有描述。
2,梵書(Brāhmaṇa)。呢D「書」會用比較簡單既梵語去解釋《吠陀經》既内容。
3,《聲明論》(又譯《八篇書》,Aṣṭādhyāyī)。呢個作品有3959句,涵蓋吠陀梵語九成既文法。呢九成既文法就係經典梵語(Classical Sanskrit)既基礎。自此以後,梵語文法再冇演變過。值得一提既係,波你尼仙人作《聲明論》既時候,印度依然重未有文字。
《聲明論》定立何謂標準梵語之後,梵語走出印度河谷,成為印度全境包括斯里蘭卡同孟加拉既通用語言。族群之間既對話,導致文明同貿易既發展。印度既第一種文字,婆羅米文(Brāhmī script)。
隨住見識既增長,《吠陀經》已經不合時宜。一來《吠陀經》讚頌既風神水神實在太過原始,二來《吠陀經》既用語太過古老,難以普及。
於是印度教開始荒廢《吠陀經》,轉而著重奧義書、往世書,同埋兩部偉大史詩。
婆羅米文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