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睇哲學書嘅入嚟揮個手 講你睇乜書

識字嘅文盲

807 回覆
17 Like 33 Dislike
如我不想見人 2025-04-19 22:47:36
Phillips, A. (2013). Missing out: In praise of the unlived life. Macmillan.

為了被理解,我們失去了真正的連結

當人渴望與他人溝通、希望被理解的時候,往往會不自覺地開始揣測對方的理解能力與接受程度,並據此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與表達內容。這種為了促進溝通的調整,看似能讓對話更順利,但也可能讓我們偏離了自己最真實的思想與情感。於是,在一次次修飾與壓抑中,我們漸漸捨棄了對自我的如實呈現。

這樣的過程,雖然表面上是為了建立連結,實際上卻可能使彼此在關係中愈走愈遠。因為彼此所接觸到的,並不是對方真正的樣貌,而是經過包裝後、設想過對方期望的樣子。我們以妥協後的自己去接觸他人,也只能接觸到對方妥協後的樣子。久而久之,這樣的關係失去了真誠與深度,變得空洞而遙遠。真正的連結,應該建立在雙方都願意坦誠地展現真我之上。
如我不想見人 2025-04-19 22:48:55
理解的界限與慾望的深處

了解一個人的事實,並不等同於了解他內心深層的慾望。對一個人知道得越多、越熟悉,反而可能讓那份神秘感與探索的渴望慢慢退去,讓慾望隨之淡化。真正能帶來滿足的,往往不是全知的狀態,而是介於「知道」與「不知道」之間的曖昧空間——那裡保留著不確定、好奇與想像的餘地。

在某些時候,「無知」本身不是缺陷,反而是一種動力。它喚起探索的衝動,使人更積極地靠近、追問、理解。而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並對此產生理解的慾望,那份動力往往比自以為已經掌握真相的滿足感來得更有價值。

「以為理解」容易讓人停滯,而「意識到理解的界限」則可能激發更深的追求與連結。後者促使我們持續敞開自己,去聽、去看、去感受,而不是封閉於既有的認知裡。這種對未知的擁抱,不僅更自由,也往往是創造力與情感流動的來源。

慾望從來不是單純的知識問題。它是一種流動的、矛盾的、層疊的內在能量。我們無法單靠「知道」來掌握它,反而是在不確定與不全知的狀態中,才能真正與它相遇。
空降獵兵 2025-04-19 22:51:57
托馬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在種族與社會政策方面的思想以實證分析、歷史視角和對文化因素的強調為核心,挑戰了當代關於種族差距和社會不平等的許多主流觀點。他反對將種族問題簡單歸因於系統性歧視或壓迫,而是主張從經濟、文化、歷史和個人行為的多維角度進行分析。以下是對索維爾在種族與社會政策領域思想的更詳細闡述:

### 1. **文化與歷史對種族差距的影響**
索維爾認為,不同族群在經濟、教育和社會成就上的差距主要源於文化和歷史背景,而非僅僅是當前的歧視或制度問題。在其著作《種族與文化》(*Race and Culture*)中,他通過跨國比較分析,指出文化價值觀(如對教育的重視、職業道德或家庭結構)對族群表現有深遠影響。例如:
- 他比較了猶太裔、亞裔和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經濟軌跡,指出猶太裔和亞裔因重視教育和創業而在經濟上快速崛起,而非裔美國人因歷史上的奴隸制、文化斷裂和城市貧困等因素面臨更大挑戰。
- 他提到愛爾蘭裔美國人在19世紀的貧困與犯罪率高企,但通過文化適應和經濟融入最終實現向上流動,顯示文化變遷的重要性。
- 索維爾強調,這些差距並非不可改變,但需要正視文化因素,而非僅依賴外部干預。

他還分析了全球範圍內的族群表現,例如西非移民在美國的學術和經濟成就高於非裔美國人,表明「種族」本身並非決定因素,而是具體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塑造了結果。

### 2. **對平權法案的批判**
索維爾對美國的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持強烈批評態度,認為這類政策雖旨在糾正歷史不公,卻往往產生反效果。他在《平權法案:全球視角》(*Affirmative Action Around the World*)中詳細分析了美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的類似政策,得出以下結論:
- **效率低下與不公**:平權法案可能導致不合格的受益者進入高要求職位或教育機構,從而降低整體效率,並對真正有能力的人造成不公。
- **污名化效應**:受益族群可能被貼上「靠優惠上位」的標籤,削弱其自信和外界認可。例如,非裔學生在頂尖大學因學術準備不足而掙扎,可能損害其長期發展。
- **族群對立**:這些政策可能加劇族群間的緊張關係,如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矛盾,因政策偏袒而惡化。
- 索維爾主張,幫助弱勢群體的最佳方式是提升基礎教育和技能,而非通過配額或優惠政策降低標準。

### 3. **福利政策與依賴文化**
索維爾認為,過度的福利政策可能在非裔美國人等群體中助長依賴文化,削弱個人動力和經濟自立。他在《財富、貧窮與政治》(*Wealth, Poverty and Politics*)中指出:
- 20世紀60年代美國「偉大社會」(Great Society)計劃的福利擴張,雖然短期內緩解貧困,但長期卻導致單親家庭增加、勞動參與率下降等問題。
- 他引用數據顯示,非裔美國人社區的單親家庭比例從1960年代的約20%上升至1990年代的超過60%,認為福利補貼降低了傳統家庭結構的經濟必要性。
- 索維爾並非反對所有福利,而是主張福利應作為臨時支持,並與工作要求或教育培訓結合,以避免長期依賴。

### 4. **對「系統性種族主義」的質疑**
索維爾對「系統性種族主義」作為種族差距主要原因的觀點持懷疑態度。他認為,當前社會的種族差距更多是歷史遺留問題、文化差異和政策失敗的結果,而非普遍的制度性歧視。例如:
- 他指出,非裔美國人在教育和就業中的挑戰更多與城市公立學校的失敗、幫派文化和高犯罪率有關,而非明確的法律或制度障礙。
- 他引用統計數據,如1960年代非裔美國人的貧困率在民權法案前已開始下降,顯示經濟機會而非僅法律平等對進步的關鍵作用。
- 索維爾認為,過分強調系統性種族主義可能轉移焦點,忽視更具體的問題,如教育質量或家庭結構,並可能助長受害者心態,阻礙個人努力。

### 5. **犯罪與執法問題**
在種族與犯罪的討論中,索維爾強調數據而非情感。例如,他指出非裔美國人在暴力犯罪中的高占比(根據FBI數據,約占美國兇殺案的50%以上,儘管人口僅占13%)並非源於執法偏見,而是與城市貧困、幫派活動和文化因素相關。他反對「警察系統性種族主義」的說法,認為:
- 警察在高犯罪地區的更強執法存在是對犯罪率的合理回應,而非針對特定族群。
- 他引用研究顯示,警察對非裔的致命暴力事件比例與犯罪率而非人口比例相關,且多數案件涉及武裝對抗。
- 索維爾主張解決犯罪問題應從改善教育、經濟機會和社區文化入手,而非僅改革執法。

### 6. **政策建議**
索維爾的社會政策建議聚焦於賦能個人和社區,而非依賴政府干預:
- **教育改革**:他支持校選擇權(如特許學校和教育券),認為競爭能提升教育質量,特別是為弱勢群體提供脫離失敗公立學校的機會。
- **經濟機會**:他主張減少監管和稅收,促進創業和小企業發展,為少數族裔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 **文化重建**:他呼籲社區內部重視家庭穩定、教育和職業道德,認為這些是長期成功的基礎。

### 7. **思想的爭議性**
索維爾的觀點在美國引發廣泛爭議。支持者認為他基於數據的分析揭露了種族問題的複雜性,避免了簡單化的道德敘事;批評者則認為他低估了當前歧視的影響,且對文化因素的強調可能被誤解為「受害者有責論」。例如:
- 他的反平權法案立場被批評為忽視歷史不公的長期影響。
- 他對福利政策的批判被一些人認為缺乏對結構性貧困的同情。

### 結論
托馬斯·索維爾在種族與社會政策領域的思想以實證為基礎,強調文化、歷史和個人選擇對種族差距的決定性作用。他反對平權法案和過度福利,質疑「系統性種族主義」的普遍性,並主張通過教育改革、經濟自由和文化重建解決問題。他的分析挑戰了主流的種族敘事,試圖從更廣闊的歷史和全球視角理解不平等的根源。雖然其觀點具有爭議性,但其對數據和邏輯的依賴使其在政策討論中具有重要影響力。
如我不想見人 2025-04-19 23:19:36
改變、慾望與自我接受的迷思

人對改變有著深深的恐懼。當面對未來的未知時,我們常常會提前預測並根據這些預測來行動,試圖避免那些可能帶來改變的情境。然而,若成功避免了這些改變,我們可能也因此錯過了成長的機會。這種行為雖然能讓我們感到一時的安全,卻會限制我們的發展。

每個人都有慾望,而其中一些慾望是我們認為不可接受的。面對這些不可接受的慾望,往往是內心的巨大困擾。為了讓自己能夠自我接受,我們有時會創造一些不真實的自我形象,這些形象遮掩了我們真正的慾望和需求。

當我們在意識層面上越是試圖明確界定自己的慾望,它們反而可能越具有誤導性。這是因為我們將一些本應處於不確定性中的事物過度確定化,將其視為明確的目標,而這種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自欺。事實上,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不確定的,對這些不確定的事物進行過度的解釋和規劃,只會使我們偏離真正的需求。

在追求滿足慾望的過程中,我們有時可能會將注意力從直接的慾望體驗轉移到對理解的追求上。這樣的理解,或許並不直接滿足我們的內心慾望,而是替代了這種需求,成為一種偽滿足。換句話說,當我們無法面對自己的真實慾望時,我們可能會以追求理解為藉口,從而避免真正面對自己的內心。
識字嘅文盲 2025-04-20 17:07:55
師兄你回緊邊個po?

輕鬆傾
Ever17 2025-04-21 00:48:46
For any non-empty X, let E be any equivalence relation on X such that there exist transversal set T (transversal: T同X/E每個set都有交集)which is subset of X for such relation
Prove T is non-empty
Easy, 用AC求其喺X/E嘅每個set抽一隻出嚟(X唔係empty, X/E唔係empty),扔喺一嚿set,呢個set就係我哋想要嘅T,QED

大家睇AC有幾好用,直覺主義唔用真係傻仔
利申直覺主義者
Ever17 2025-04-21 01:20:49
Fichte話Kant默認subject-object relation 係distinct所以先出現物自身
所以subject-object relation係identical先至唔會出現矛盾

但係咁sacrifice啲咩,就係呢個世界所有嘅嘢都係我諗出嚟嘅,根本就冇世界,呢個世界只係我嘅一部份,係我為咗自身嘅道德嘅projection,咁咪即係唯我論,而且呢個世界唔單止淨係得你一個呀嘛,咁咪個個都唯我論,咁仲有咩叫做objectivity。

一係根本就冇我,我只係呢個世界一部份
但點解無啦啦呢個世界要有我呢個有限者先,我哋會病我哋會老我哋會死咁呢個世界要我嚟做咩啊?
Ever17 2025-04-21 01:54:02
我估原本我哋都係無限,但只係因為我哋背棄咗上帝,背棄咗自己嘅道德,只有相信主耶穌基督,咁有限嘅我哋先至可以同無限嘅上帝和解
Ever17 2025-04-21 01:58:34
9up完畢 可以去瞓覺
Ever17 2025-04-21 07:18:39
補充番 呢度並非指一般嘅直覺主義 適用於只接納數學係構造嘅,亦有啲人認為AOC可以當構造,問題只在於你當我唔當
識字嘅文盲 2025-04-21 18:44:41
識字嘅文盲 2025-04-21 18:49:28
不太同意sacrifice左 "就係呢個世界所有嘅嘢都係我諗出嚟嘅,根本就冇世界,呢個世界只係我嘅一部份"

物自身不是獨立於主體存在嗎?
請quote返Fichte睇法,請
識字嘅文盲 2025-04-21 18:58:17
知道自己"無知"當然是動力!!

望求謙卑
萬寧保安 2025-04-21 19:10:08
其實對世界有乜唔明同 ChatGPT 傾下計就得

好多哲學家得係得幾個 concept 真係值得 hold 住,成本書其實渣壓得一兩版有用
識字嘅文盲 2025-04-21 19:14:10
sorry
你兩個論點樓主都不認同

especially the second one
you need to show your argument with universality
Citizenfour 2025-04-21 19:22:52
萬寧保安 2025-04-21 19:29:27
我以前都有睇
除左講語理分析真係學到野,其他都真係bunch of bullshit

哲學係好難比AI 取代,但係哲學書咁inefficient 既方式吸收哲學要改下

當 leisure 咁睇,已經由哲學跳左去科普睇quantum mechanics

有堆「哲學」家,成堆書講野浪費時間,唔記得名,講 signifier , signified , semiotics ,講完等如無講

網上講野我無burden of proof 嘛?咁你想 standard of proof 去到邊度? argument with universality 會比人笑on9仔先咁講野,用”standard of proof” 呢類真係人類社會 show 到你係有用既人既語言啦
Ever17 2025-04-21 19:38:31
咁點解呢個世界唔係我諗出嚟?如果有一個獨立於人類認知嘅東西,咁佢即係unknowable,咁你憑咩知識話佢存在?你點知道一個你唔可以知道嘅嘢?請自行作答/你可以睇Sebastian Gardner對物自身嘅辯護,我都有額外argument去辯護。
(其實查wiki物自體呢個條目就知)

所以其實根本就無物自身,所有嘢都係你intellectual intuition製作出嚟,i.e. in Fichte word, you posit non-ego

the Thing—that which is to be determined in itself independent of our freedom, and in accordance with which our knowledge is to shape itself—and the Intelligence—which is to obtain a knowledge of it—are inseparably united
if he abstract from the latter, he retains the Thing in itself, i.e. abstracted from the fact that it occurs in experience...the latter Dogmatism.
The Thing in itself is a mere invention, and has no reality at all. It does not occur in Experience, for the system of Experience is nothing else than Thinking accompanied by the feeling of necessity, and can not even be said to be anything else by the dogmatist, who, like every philosopher, has to explain its cause.
識字嘅文盲 2025-04-21 19:39:39
如果你要懶人包
你可以當係inefficient
但我真唔能認同 sor左

哲學要描述/解釋/理解條件/環境 等等!!
仲有好多嘢係哲學家認為必須做的
哲學好多時係個過程!!!!
而唔係幾句綜合嘅"懶人包結論"
Ever17 2025-04-21 19:42:19
唯我論係好難被打倒,我反而想睇你點樣打?
識字嘅文盲 2025-04-21 19:48:01
sor師兄
我唔知你有幾勁
但學術respect係好基本
你可以當呢度討論區任你講
但你話"除左講語理分析真係學到野,其他都真係bunch of bullshit..有堆「哲學」家,成堆書講野浪費時間"
再有權威哲學家都唔會咁唔respect others
sor
Ever17 2025-04-21 19:51:01
想問邊一句schopehauer有反對物自身不可知
一個非時間非空間嘅嘢你點知
Schopenhauer點樣證明到時間空間中嘅人可以認知道咩叫做will
識字嘅文盲 2025-04-21 20:08:05
ching Me知你熟Kant
但唔知你有幾熟叔本華
我係話叔本華承Kantian話thinginitself係human will
On the Freedom of the Will一開始用幾廿頁argue呢樣嘢
Ever17 2025-04-21 20:21:38
其實我唔熟schopenhauer, fichte, schelling,我大概明kant,但我會bookmark 你本書
你嘅講法我以前已經聽過,所以我大腦就即時反應,如果我要駁我會從咩位駁
因為呢個schopenhauer嘅講法就喺我腦入邊卡咗好耐,思前想後咗一段時間 最後結論係除非叔係以非認知方式嘅途徑去講,然後我就要諗佢嘅justification係咩
如果唔係我諗唔通 => 我諗唔通嘅嘢就係我極有興趣嘅嘢
所以想睇你知唔知

唯我論嘅問題 我諗咗自己嘅argument駁斥,但我要諗work唔work到,我目標就係要對付唯我論同懷疑論者
Ever17 2025-04-21 20:27:28
點樣一個時空嘅人同acasual嘅物自身同數學可以有some sort of relationship,係一個有趣嘅問題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