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dn.lihkg.com/assets/faces/normal/adore.gif)
btw 德國冇豬隊友的話 真係有能力打哂成個歐洲
history真係好好玩
中學讀得好開心
不過係香港 讀依啲無出路
一直都唔明點解佢地覺得斯里芬計劃work…
要打比利時先可以實行到,但係打中立國當年係會製造個好大既外交問題
斯里芬計劃最大問題係佢既理念似以前騎兵及近現代坦克既包抄 但當時根本冇人諗到戰爭已演變做壕溝戰
至於比利時既外交問題係在於德國唔覺得英國會為左個小國開戰 我諗係德皇覺得兩邊皇室係親屬就唔會出事 但英國一來要守住戰略要地 二來德國係摩洛哥危機既取態令英國根本不能放任德國唔理
英國當年同法、俄同盟,就算唔打比利時,英國都應該要宣戰入場一齊打,依點德國應該知。
依個計劃可唔可以話佢嚴重低估比利時軍事實力?同埋佢好似冇plan b
如果要認真係評價施里芬計劃, 我諗首先要明白計劃本身重點。
德國先天地環境位處中歐,但東西兩側同樣都係敵人(法俄),戰略上要雙線作戰,十分不利,所以歷代參謀部都一致認為一旦開戰,一定要先集中兵力進攻其中一邊,希望短時間可以解決一邊戰線再同第二邊打。
施里芬前任老毛奇結合當時歷史國際形勢,計劃對俄採用攻勢,而對法國採取守勢。
去到施里芬上任,因為當時日俄戰爭大敗,施里芬大幅修改原先計劃:只留守極少兵力監視俄國,而集中一切力量去對付法國。
而對法國既戰術布置上,
(1) 左翼應最先接獲法軍主力且釘住呢班主力。一旦打唔過,左翼應該向後撤退以引誘該法軍向萊茵河方向前進。
(2) 右翼為主力軍,通過比利時(上面有巴打問過點解點打一個中立國拉仇恨。因為法德邊境自然+人工屏障(EG:Vosges, Ardennes, Verdun)極多, 而且不利大部隊展開。為左迴避法國守軍既地利先決定繞道而行),西南面繞過巴黎,然後向東前進,目標就係俾左翼釘住既法軍身後。(就係下面張圖既紅箭)計劃上預計法軍最後會係德瑞邊界潰散。
(3) 原計劃右翼59師, 左翼9師, 左右翼比例為100:15。
施里芬計劃精妙之處在於,
(1) 成個作戰計劃好似旋轉門咁。一邊用力推,另一邊會跟住轉,而且仲會撞到推門人個背隻。
(2) 左翼作戰地區便於防守,右翼作戰地區有利進攻,而且右翼作戰地區當中有法國鐵路中心,陸軍補給基地。
(3) 施里芬計劃假設法軍既兵力部署近乎同開戰實際情況一樣,計劃當中仲估計到英國會有十萬人到幫手。
(4) 計劃重中之重係右翼。
可惜計劃係好,不過施里芬下任小毛奇大幅修改計劃本質,先西後東方針不變,但西線兵力比例大幅調整且增強左翼。新計劃戰術上雙翼齊飛:右翼55師, 左翼23師, 左右翼比例為100:42。(戰爭初期法軍的確如施里芬所料踏入左翼的陷阱,但係好快德軍對法國進行反攻,推返法軍出陷阱)
所以話,預期話斯里芬計劃WORK,不如話係小毛奇既錯。
[quote]一直都唔明點解佢地覺得斯里芬計劃work…
要打比利時先可以實行到,但係打中立國當年係會製造個好大既外交問題
斯里芬計劃最大問題係佢既理念似以前騎兵及近現代坦克既包抄 但當時根本冇人諗到戰爭已演變做壕溝戰
至於比利時既外交問題係在於德國唔覺得英國會為左個小國開戰 我諗係德皇覺得兩邊皇室係親屬就唔會出事 但英國一來要守住戰略要地 二來德國係摩洛哥危機既取態令英國根本不能放任德國唔理
英國當年同法、俄同盟,就算唔打比利時,英國都應該要宣戰入場一齊打,依點德國應該知。
依個計劃可唔可以話佢嚴重低估比利時軍事實力?同埋佢好似冇plan b
如果要認真係評價施里芬計劃, 我諗首先要明白計劃本身重點。
德國先天地環境位處中歐,但東西兩側同樣都係敵人(法俄),戰略上要雙線作戰,十分不利,所以歷代參謀部都一致認為一旦開戰,一定要先集中兵力進攻其中一邊,希望短時間可以解決一邊戰線再同第二邊打。
施里芬前任老毛奇結合當時歷史國際形勢,計劃對俄採用攻勢,而對法國採取守勢。
去到施里芬上任,因為當時日俄戰爭大敗,施里芬大幅修改原先計劃:只留守極少兵力監視俄國,而集中一切力量去對付法國。
而對法國既戰術布置上,
(1) 左翼應最先接獲法軍主力且釘住呢班主力。一旦打唔過,左翼應該向後撤退以引誘該法軍向萊茵河方向前進。
(2) 右翼為主力軍,通過比利時(上面有巴打問過點解點打一個中立國拉仇恨。因為法德邊境自然+人工屏障(EG:Vosges, Ardennes, Verdun)極多, 而且不利大部隊展開。為左迴避法國守軍既地利先決定繞道而行),西南面繞過巴黎,然後向東前進,目標就係俾左翼釘住既法軍身後。(就係下面張圖既紅箭)計劃上預計法軍最後會係德瑞邊界潰散。
(3) 原計劃右翼59師, 左翼9師, 左右翼比例為100:15。
至於講施里芬計劃之失敗在於壕溝戰為主流,防守優於進攻。我覺得未免太結果論。
唔好唔記得係馬恩河奇蹟前德軍進攻可以講係勢如破竹。
一戰都算係最後一次有騎兵出現喺大型戰場上了
![]()
二戰德軍對波蘭展開閃擊戰
波蘭騎兵冇坦克支援就咁衝向德軍坦克
其實所謂波蘭騎兵向德軍坦克衝鋒呢件事係假既 係當年騎兵撤退 遍地馬屍 德軍宣傳部為左整 propaganda而作 當然有可能有零星沖突 但一定唔會係大型攻擊坦克啦
我記得好似睇discovery 二戰全彩實錄係影住波蘭騎兵衝向德軍坦克![]()
有錯勿屌
印象中無呢段 可能我記錯但有好多個source都指出成件事係propaganda屋企有本書專講propaganda 有一頁係講呢件事 番去搵下係邊再影上黎 另外 當年波蘭軍雖然未完全現代化但都係有少量坦克
記得睇過書 二戰個時波蘭坦克編制都唔係太少
同埋陸軍力量都叫新興國家叫強
陸軍硬件上唔係話輸好多
但戰術運用上 德國已經用緊閃擊戰 用輕坦的速度去直搗黃龍 挑戰後勤補給![]()
但波蘭仲停留係縱深作戰到 當坦克係活動炮台![]()
同埋空軍 德國超波蘭太多 波蘭空軍太廢 波蘭地面力量暴露哂出黎比空軍攻擊
德國用裝甲師編制嚟打閃擊戰嘅想法太前衛![]()
就算波蘭法國裝甲部隊有咁上下都比人大屌![]()
Btw 裝甲師編制好似是戴高樂諗
波蘭質素唔錯,但係佢同法國一樣分散用,亦都冇諗過要步兵配合打,所以畀人閃擊逐個擊破…
戴生佢有諗到,佢都有實踐到,不過當時德國已經打左大半個法國…
一直都唔明點解佢地覺得斯里芬計劃work…
要打比利時先可以實行到,但係打中立國當年係會製造個好大既外交問題
斯里芬計劃最大問題係佢既理念似以前騎兵及近現代坦克既包抄 但當時根本冇人諗到戰爭已演變做壕溝戰
至於比利時既外交問題係在於德國唔覺得英國會為左個小國開戰 我諗係德皇覺得兩邊皇室係親屬就唔會出事 但英國一來要守住戰略要地 二來德國係摩洛哥危機既取態令英國根本不能放任德國唔理
英國當年同法、俄同盟,就算唔打比利時,英國都應該要宣戰入場一齊打,依點德國應該知。
依個計劃可唔可以話佢嚴重低估比利時軍事實力?同埋佢好似冇plan b
如果要認真係評價施里芬計劃, 我諗首先要明白計劃本身重點。
德國先天地環境位處中歐,但東西兩側同樣都係敵人(法俄),戰略上要雙線作戰,十分不利,所以歷代參謀部都一致認為一旦開戰,一定要先集中兵力進攻其中一邊,希望短時間可以解決一邊戰線再同第二邊打。
施里芬前任老毛奇結合當時歷史國際形勢,計劃對俄採用攻勢,而對法國採取守勢。
去到施里芬上任,因為當時日俄戰爭大敗,施里芬大幅修改原先計劃:只留守極少兵力監視俄國,而集中一切力量去對付法國。
而對法國既戰術布置上,
(1) 左翼應最先接獲法軍主力且釘住呢班主力。一旦打唔過,左翼應該向後撤退以引誘該法軍向萊茵河方向前進。
(2) 右翼為主力軍,通過比利時(上面有巴打問過點解點打一個中立國拉仇恨。因為法德邊境自然+人工屏障(EG:Vosges, Ardennes, Verdun)極多, 而且不利大部隊展開。為左迴避法國守軍既地利先決定繞道而行),西南面繞過巴黎,然後向東前進,目標就係俾左翼釘住既法軍身後。(就係下面張圖既紅箭)計劃上預計法軍最後會係德瑞邊界潰散。
(3) 原計劃右翼59師, 左翼9師, 左右翼比例為100:15。
施里芬計劃精妙之處在於,
(1) 成個作戰計劃好似旋轉門咁。一邊用力推,另一邊會跟住轉,而且仲會撞到推門人個背隻。
(2) 左翼作戰地區便於防守,右翼作戰地區有利進攻,而且右翼作戰地區當中有法國鐵路中心,陸軍補給基地。
(3) 施里芬計劃假設法軍既兵力部署近乎同開戰實際情況一樣,計劃當中仲估計到英國會有十萬人到幫手。
(4) 計劃重中之重係右翼。
可惜計劃係好,不過施里芬下任小毛奇大幅修改計劃本質,先西後東方針不變,但西線兵力比例大幅調整且增強左翼。新計劃戰術上雙翼齊飛:右翼55師, 左翼23師, 左右翼比例為100:42。(戰爭初期法軍的確如施里芬所料踏入左翼的陷阱,但係好快德軍對法國進行反攻,推返法軍出陷阱)
所以話,預期話斯里芬計劃WORK,不如話係小毛奇既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