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

1001 回覆
1500 Like 2 Dislike
2016-12-02 22:49:16
講完一戰 順勢講下二戰
btw 德國冇豬隊友的話 真係有能力打哂成個歐洲
2016-12-02 22:56:01
history真係好好玩
中學讀得好開心
不過係香港 讀依啲無出路


Agree
2016-12-02 22:58:27
留名惡補西史
2016-12-02 22:58:46
至於講施里芬計劃之失敗在於壕溝戰為主流,防守優於進攻。我覺得未免太結果論。
唔好唔記得係馬恩河奇蹟前德軍進攻可以講係勢如破竹。
2016-12-02 23:02:27
有冇人記得果嗰德國士兵出戰壕摘花比女友?
2016-12-02 23:05:59
一直都唔明點解佢地覺得斯里芬計劃work…
要打比利時先可以實行到,但係打中立國當年係會製造個好大既外交問題


斯里芬計劃最大問題係佢既理念似以前騎兵及近現代坦克既包抄 但當時根本冇人諗到戰爭已演變做壕溝戰

至於比利時既外交問題係在於德國唔覺得英國會為左個小國開戰 我諗係德皇覺得兩邊皇室係親屬就唔會出事 但英國一來要守住戰略要地 二來德國係摩洛哥危機既取態令英國根本不能放任德國唔理

英國當年同法、俄同盟,就算唔打比利時,英國都應該要宣戰入場一齊打,依點德國應該知。
依個計劃可唔可以話佢嚴重低估比利時軍事實力?同埋佢好似冇plan b



如果要認真係評價施里芬計劃, 我諗首先要明白計劃本身重點。
德國先天地環境位處中歐,但東西兩側同樣都係敵人(法俄),戰略上要雙線作戰,十分不利,所以歷代參謀部都一致認為一旦開戰,一定要先集中兵力進攻其中一邊,希望短時間可以解決一邊戰線再同第二邊打。
施里芬前任老毛奇結合當時歷史國際形勢,計劃對俄採用攻勢,而對法國採取守勢。
去到施里芬上任,因為當時日俄戰爭大敗,施里芬大幅修改原先計劃:只留守極少兵力監視俄國,而集中一切力量去對付法國。
而對法國既戰術布置上,
(1) 左翼應最先接獲法軍主力且釘住呢班主力。一旦打唔過,左翼應該向後撤退以引誘該法軍向萊茵河方向前進。
(2) 右翼為主力軍,通過比利時(上面有巴打問過點解點打一個中立國拉仇恨。因為法德邊境自然+人工屏障(EG:Vosges, Ardennes, Verdun)極多, 而且不利大部隊展開。為左迴避法國守軍既地利先決定繞道而行),西南面繞過巴黎,然後向東前進,目標就係俾左翼釘住既法軍身後。(就係下面張圖既紅箭)計劃上預計法軍最後會係德瑞邊界潰散。
(3) 原計劃右翼59師, 左翼9師, 左右翼比例為100:15。



施里芬計劃精妙之處在於,
(1) 成個作戰計劃好似旋轉門咁。一邊用力推,另一邊會跟住轉,而且仲會撞到推門人個背隻。
(2) 左翼作戰地區便於防守,右翼作戰地區有利進攻,而且右翼作戰地區當中有法國鐵路中心,陸軍補給基地。
(3) 施里芬計劃假設法軍既兵力部署近乎同開戰實際情況一樣,計劃當中仲估計到英國會有十萬人到幫手。
(4) 計劃重中之重係右翼。

可惜計劃係好,不過施里芬下任小毛奇大幅修改計劃本質,先西後東方針不變,但西線兵力比例大幅調整且增強左翼。新計劃戰術上雙翼齊飛:右翼55師, 左翼23師, 左右翼比例為100:42。(戰爭初期法軍的確如施里芬所料踏入左翼的陷阱,但係好快德軍對法國進行反攻,推返法軍出陷阱)

所以話,預期話斯里芬計劃WORK,不如話係小毛奇既錯。

照咁講,佢都冇預過比利時咁惡打
2016-12-02 23:21:10
屌你老母條條link 都咁多字點撚樣睇哂佢呀

btw, 高質post 留名
岩岩睇哂個post 依家開始睇d link
2016-12-02 23:27:45
[quote]一直都唔明點解佢地覺得斯里芬計劃work…
要打比利時先可以實行到,但係打中立國當年係會製造個好大既外交問題


斯里芬計劃最大問題係佢既理念似以前騎兵及近現代坦克既包抄 但當時根本冇人諗到戰爭已演變做壕溝戰

至於比利時既外交問題係在於德國唔覺得英國會為左個小國開戰 我諗係德皇覺得兩邊皇室係親屬就唔會出事 但英國一來要守住戰略要地 二來德國係摩洛哥危機既取態令英國根本不能放任德國唔理

英國當年同法、俄同盟,就算唔打比利時,英國都應該要宣戰入場一齊打,依點德國應該知。
依個計劃可唔可以話佢嚴重低估比利時軍事實力?同埋佢好似冇plan b



如果要認真係評價施里芬計劃, 我諗首先要明白計劃本身重點。
德國先天地環境位處中歐,但東西兩側同樣都係敵人(法俄),戰略上要雙線作戰,十分不利,所以歷代參謀部都一致認為一旦開戰,一定要先集中兵力進攻其中一邊,希望短時間可以解決一邊戰線再同第二邊打。
施里芬前任老毛奇結合當時歷史國際形勢,計劃對俄採用攻勢,而對法國採取守勢。
去到施里芬上任,因為當時日俄戰爭大敗,施里芬大幅修改原先計劃:只留守極少兵力監視俄國,而集中一切力量去對付法國。
而對法國既戰術布置上,
(1) 左翼應最先接獲法軍主力且釘住呢班主力。一旦打唔過,左翼應該向後撤退以引誘該法軍向萊茵河方向前進。
(2) 右翼為主力軍,通過比利時(上面有巴打問過點解點打一個中立國拉仇恨。因為法德邊境自然+人工屏障(EG:Vosges, Ardennes, Verdun)極多, 而且不利大部隊展開。為左迴避法國守軍既地利先決定繞道而行),西南面繞過巴黎,然後向東前進,目標就係俾左翼釘住既法軍身後。(就係下面張圖既紅箭)計劃上預計法軍最後會係德瑞邊界潰散。
(3) 原計劃右翼59師, 左翼9師, 左右翼比例為100:15。


比利時惡打? 巴打講緊列日要塞?
如果跟施里芬計劃咁重右翼既話,比利時隨時更快收檔,當然歷史無如果啦。
同埋比利時個十日到戰局既影響又未至於好大。
2016-12-02 23:30:17
高汁

樓主行文用字可以嘗試嚴謹d
例如用少d「有關」
例子:
指定的有關部門->指定部門
2016-12-02 23:34:21
高質post留名遲靶睇
2016-12-02 23:42:28
至於講施里芬計劃之失敗在於壕溝戰為主流,防守優於進攻。我覺得未免太結果論。
唔好唔記得係馬恩河奇蹟前德軍進攻可以講係勢如破竹。


部分同意 的確有點結果論
如果計算埋毛奇唔調走果26個師 右翼未必會咁惡打
不過某程度上Gallieni要是叫得郁法國第6集團軍去攻擊德國第1集團軍 戰局就逆轉了(當然係以冇左果26個師黎計) 所以好難講
2016-12-02 23:43:15
lm
2016-12-02 23:47:24
西方戰線方面
戰線由8月4日德國入侵比利時開始計。8月20日,德軍成功攻入比利時布魯塞爾。9月3日德軍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逼撤退到波爾多,9月5日,德軍同英法聯軍係巴黎近郊馬恩河一帶爆發馬恩河戰役,結果聯軍戰勝,令德軍開始轉入防禦狀態,西方戰事開始膠著,雖然在1915至1916年間雙方都有發生戰爭,但對雙方無太大影響。

坦克被英國首次應用在戰場上(已被德軍破壞)

英國雜誌:借China Store做比喻,宣傳德國會攻擊中立國


南方戰線方面
主要由奧匈戰事為主,戰場係巴爾幹半島﹑土耳其等地,作戰早段,奧匈成功攻佔塞爾維亞主要地區,而土耳其因為受到德國以大量金錢利誘,所以加入對俄國發動戰爭,兩國戰事持續至1918年。
而英法等國不斷以利益引誘意大利(土地及殖民地),更話會交阜姆同達爾馬提亞比佢(意大利一直好想得到,但後尾得唔到,二戰前感覺受騙),加上原本奧匈與意大利心存芥蒂,種種因素,最終係1915年4月意大利簽訂倫敦條約,加入協約國,並係5月向奧軍開戰。
呢度值得一講既係,英國與阿拉伯關係(埋下現今阿拉伯問題伏線)。

土耳其和奧匈作為德國的馬車,但馬十分疲倦


意大利坦克(1917)


卡通:意大利的神秘郵件


由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加入戰爭,大大影響英國係中東既利益,為左保住利益,英國一方面同阿拉伯人承諾,會係戰後幫佢地成立一個阿拉伯國家,成為全世界穆斯林既領袖,比左一個建國領土承諾佢地,表示支持阿拉伯人的獨立運動,於是阿拉伯人就開始對土耳其發動戰爭。但戰爭期間,法國同英國係度傾點分阿拉伯呢個餅,秘密簽署「賽克斯-皮科協定」,內容大約係,表面上獨立既阿拉伯國家,實則只係英法控制既殖民地,英法為左得到俄國支持佢地咁做,仲同意比俄國小亞細亞北部,埋左個炸彈比自己。

1917年,英國背住法國,對猶太複國主義者聯盟保證,可以係巴勒斯坦地區,比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當時猶太民族已經好有錢,英國擔心德奧方面會拉攏佢地而失去資金,所以咁做,但正正因為咁, 1917年俄國成立既共產政府,將整個「賽克斯-皮科協定」爆左出黎,暴露左英法無恥行為,將三個矛盾既協定曝光,形成今日阿拉伯混亂既局面。

「協定內容暖光」


東方線戰方面
由於德軍在1915年在馬恩河戰役失敗,所以希望改變謀略,主力進攻東線,逼使作戰不順利的俄國停戰,然而,俄國雖然節節敗退,但卻成功保留主力,維持作戰狀態。至1916年,俄國係東線謀動反擊,逼退德奧聯軍,但雙方兵力都有重大損失,數以百萬士兵失去性命,1917年,一戰為俄國帶來的影響浮面,1917年3月發生2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約200年的俄羅斯帝國宣告滅亡,11月,列寧成功取得政權。經過對外戰爭及國內革命,俄國早已元氣大傷,所以列寧在1917年年尾同德國議和,正式退出一戰,亦將第一個共產國家帶到世上,同時亦埋下二戰(恐懼共產主義使右翼興起)及冷戰(資本與共產的對立)的伏線。

俄佬坦克(1916)


列寧取得政權


末代沙皇
2016-12-02 23:59:23
留名
2016-12-03 00:02:57
一戰都算係最後一次有騎兵出現喺大型戰場上了



二戰德軍對波蘭展開閃擊戰
波蘭騎兵冇坦克支援就咁衝向德軍坦克


其實所謂波蘭騎兵向德軍坦克衝鋒呢件事係假既 係當年騎兵撤退 遍地馬屍 德軍宣傳部為左整 propaganda而作 當然有可能有零星沖突 但一定唔會係大型攻擊坦克啦


我記得好似睇discovery 二戰全彩實錄係影住波蘭騎兵衝向德軍坦克
有錯勿屌


印象中無呢段 可能我記錯 但有好多個source都指出成件事係propaganda屋企有本書專講propaganda 有一頁係講呢件事 番去搵下係邊再影上黎 另外 當年波蘭軍雖然未完全現代化但都係有少量坦克


記得睇過書 二戰個時波蘭坦克編制都唔係太少
同埋陸軍力量都叫新興國家叫強
陸軍硬件上唔係話輸好多
但戰術運用上 德國已經用緊閃擊戰 用輕坦的速度去直搗黃龍 挑戰後勤補給
但波蘭仲停留係縱深作戰到 當坦克係活動炮台
同埋空軍 德國超波蘭太多 波蘭空軍太廢 波蘭地面力量暴露哂出黎比空軍攻擊


德國用裝甲師編制嚟打閃擊戰嘅想法太前衛
就算波蘭法國裝甲部隊有咁上下都比人大屌
Btw 裝甲師編制好似是戴高樂諗

波蘭質素唔錯,但係佢同法國一樣分散用,亦都冇諗過要步兵配合打,所以畀人閃擊逐個擊破…
戴生佢有諗到,佢都有實踐到,不過當時德國已經打左大半個法國…


點解d Icon 轉撚曬嘅
明明冇打依幾個
2016-12-03 00:06:13
留名
2016-12-03 00:23:24
至於較少提及既東部戰線 尤其係土耳其

當年青年土耳其黨因巴爾幹戰爭同俄國滲透所以親德 邱吉爾認為土耳其戰時一定會倒向同盟國一方 索性扣押埋土耳其向英國訂購既2艘軍艦 加上德國借錢比土耳其 令土耳其加入 封死往俄的補給路線 變相迫死沙俄

其實當年形勢 土耳其既向德國靠攏 但又向英國購艦 明顯係親德之餘又唔太想得失英國 因為土耳其當年最大敵人係背後滲透巴爾幹同想得到黑海出海口既沙俄

當年青年土耳其黨有了係利比亞輸比義大利既時侯就失勢 而自由和睦黨係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失勢證明 如果冇極大誘因底下 就算一億法郎都未足以讓土耳其真正參戰(正如二戰西班牙佛朗哥一樣) 一來輸唔起 二來冇明確作戰目標(指戰前) 但邱吉爾既行為變相迫得青年土耳其黨不得不參戰
2016-12-03 00:23:30
至於較少提及既東部戰線 尤其係土耳其

當年青年土耳其黨因巴爾幹戰爭同俄國滲透所以親德 邱吉爾認為土耳其戰時一定會倒向同盟國一方 索性扣押埋土耳其向英國訂購既2艘軍艦 加上德國借錢比土耳其 令土耳其加入 封死往俄的補給路線 變相迫死沙俄

其實當年形勢 土耳其既向德國靠攏 但又向英國購艦 明顯係親德之餘又唔太想得失英國 因為土耳其當年最大敵人係背後滲透巴爾幹同想得到黑海出海口既沙俄

當年青年土耳其黨有了係利比亞輸比義大利既時侯就失勢 而自由和睦黨係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失勢證明 如果冇極大誘因底下 就算一億法郎都未足以讓土耳其真正參戰(正如二戰西班牙佛朗哥一樣) 一來輸唔起 二來冇明確作戰目標(指戰前) 但邱吉爾既行為變相迫得青年土耳其黨不得不參戰
2016-12-03 00:42:48
延伸閱讀:大戰之路by蘿蔔絲脾耳
http://hkgalden.com/view/186550/page/1
佢未癲之前寫嘢真心高質

依個都好正


高汁
2016-12-03 00:47:20
一直都唔明點解佢地覺得斯里芬計劃work…
要打比利時先可以實行到,但係打中立國當年係會製造個好大既外交問題


斯里芬計劃最大問題係佢既理念似以前騎兵及近現代坦克既包抄 但當時根本冇人諗到戰爭已演變做壕溝戰

至於比利時既外交問題係在於德國唔覺得英國會為左個小國開戰 我諗係德皇覺得兩邊皇室係親屬就唔會出事 但英國一來要守住戰略要地 二來德國係摩洛哥危機既取態令英國根本不能放任德國唔理

英國當年同法、俄同盟,就算唔打比利時,英國都應該要宣戰入場一齊打,依點德國應該知。
依個計劃可唔可以話佢嚴重低估比利時軍事實力?同埋佢好似冇plan b



如果要認真係評價施里芬計劃, 我諗首先要明白計劃本身重點。
德國先天地環境位處中歐,但東西兩側同樣都係敵人(法俄),戰略上要雙線作戰,十分不利,所以歷代參謀部都一致認為一旦開戰,一定要先集中兵力進攻其中一邊,希望短時間可以解決一邊戰線再同第二邊打。
施里芬前任老毛奇結合當時歷史國際形勢,計劃對俄採用攻勢,而對法國採取守勢。
去到施里芬上任,因為當時日俄戰爭大敗,施里芬大幅修改原先計劃:只留守極少兵力監視俄國,而集中一切力量去對付法國。
而對法國既戰術布置上,
(1) 左翼應最先接獲法軍主力且釘住呢班主力。一旦打唔過,左翼應該向後撤退以引誘該法軍向萊茵河方向前進。
(2) 右翼為主力軍,通過比利時(上面有巴打問過點解點打一個中立國拉仇恨。因為法德邊境自然+人工屏障(EG:Vosges, Ardennes, Verdun)極多, 而且不利大部隊展開。為左迴避法國守軍既地利先決定繞道而行),西南面繞過巴黎,然後向東前進,目標就係俾左翼釘住既法軍身後。(就係下面張圖既紅箭)計劃上預計法軍最後會係德瑞邊界潰散。
(3) 原計劃右翼59師, 左翼9師, 左右翼比例為100:15。



施里芬計劃精妙之處在於,
(1) 成個作戰計劃好似旋轉門咁。一邊用力推,另一邊會跟住轉,而且仲會撞到推門人個背隻。
(2) 左翼作戰地區便於防守,右翼作戰地區有利進攻,而且右翼作戰地區當中有法國鐵路中心,陸軍補給基地。
(3) 施里芬計劃假設法軍既兵力部署近乎同開戰實際情況一樣,計劃當中仲估計到英國會有十萬人到幫手。
(4) 計劃重中之重係右翼。

可惜計劃係好,不過施里芬下任小毛奇大幅修改計劃本質,先西後東方針不變,但西線兵力比例大幅調整且增強左翼。新計劃戰術上雙翼齊飛:右翼55師, 左翼23師, 左右翼比例為100:42。(戰爭初期法軍的確如施里芬所料踏入左翼的陷阱,但係好快德軍對法國進行反攻,推返法軍出陷阱)

所以話,預期話斯里芬計劃WORK,不如話係小毛奇既錯。

放大版嘅斜線陣
不過弱翼太強
2016-12-03 00:50:22
BF1
2016-12-03 00:52:11
多謝腦缺鈣巴打補充
2016-12-03 00:54:38
多謝樂高進打巴打補充

咁多位,我既資料唔夠詳盡,歡迎大家一齊分享
2016-12-03 01:08:20
Pish
2016-12-03 01:17:36
留名長知識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