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問月影巴
你篇文太長
不如我直接開一篇放係blog到
你寫得咁好應該留返低比人睇睇
唔知你介唔介意
可以呀!
咁我改少少野先
多謝巴打
最好諗埋個標題
領遊桃花源
首先標題桃花源,當中的源有起源、事物的根源之意,可理解為文章主要講述桃花源這種境界的起源由來。
整首精煉簡潔易明,表達出陶淵明對生命真理的感悟,再道出人從俗世進入理想嘅過程和必需嘅條件。係一步步前進;係一種個人內在嘅境界。而結構起又成為桃花源,也就是陶淵明所描寫嘅桃花之處。文章前部分係一個生命過程,中間係一種理想狀態嘅和生活方式,後兩句以例子引證開首提到的說法,有首尾呼應之意。
一開始,「
緣溪行」當中
緣字,有沿著順住之意,推而解為不能強求。加上前文後理,有順著生活而行,而且有必然發生的感覺,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到,是一種命運。每人都必然在人生中有機會遇到桃花源,但遇到又是否能進入呢?
「
忽逢桃花源」,
忽有忽然突然之意,是不可預料的,是突如其來。
逢解相遇已帶正面感情,古有酒逢知已、落花時節又逢君;今有人逢喜事精神爽、適逢佳節等,引申出有樂於迎接之意。所以你是樂於遇見且歡迎這種真實進入生命裏,但你並不能刻意和主動去接觸。這就像問人生意義、真理一樣,每人答案都不同,也沒有正式客觀的答案,像陶淵明就是認為要捨棄世俗思想煩苦,脫離掌權者社會才怡然自樂(這也是他開始田園生活原因之一)。所以答案是順着命運而來,突然遇上,需要自行體會,而當認知到答案後就要理解到如何實行和融合到生命中,也說明了下一個重點捨棄,
「便
舍船」是捨棄。是捨棄一個以捕魚為業的生財工具,也代表捨棄職業、社會價值和地位;世俗所賦予的精神和價值觀。這裏說明了要進入「真」是要脫離世俗一切煩苦,也表明文中末段最後二人為何找不到桃花所在之處。 這裏說的捨棄並不是一切,而是非生存必須、會受時間影響價值的事和物,金錢地位是非對錯等。這當然對人身心有極大影響,特別備受時間考驗。
「
初極狹」,
狹是環境所形成的壓迫,有不舒展受壓迫之感,推解為環境極困身、難受。「
纔通人」,
纔解僅僅,僅僅通過一個人,因此無人能與你共行、理解你,隨之產生巨大的孤獨感。而你只能去觀察超然的前人和俗世的後人,並成為兩者之一。整句推解出捨棄一切後會因環境改變而極為痛苦,你會成為孤獨一人,因為你已非俗世。然而忍受這黑暗洞穴,學習並實質應用過後,就會
豁然開朗。
這裏的豁然開朗是一種境界,是融會貫通才得到的一種心境。注意的是陶淵明描寫之後所得的理想地並非酒池肉林、絕色美女,而是相對平實的良田、美池,景觀也只是桑、竹之屬。這種平實安穩就是陶淵明的理想地,也是他的選擇。整段都是他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投影。
之後主要表達陶淵明理想世界的表現,不存在並且不需要權力和執政者,人與人之間是充滿互信和無私分享的心。桃花源不知朝代交替之事更表現出陶淵明懷疑政府存在於社會的價值和定位。而村人對朝代交替
皆嘆惋是寄託著陶淵明對戰爭的感情。而在村裏的各位一而再邀請漁夫回家款待,顯示出無私的心。而且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外人不但讓漁夫逗留,在離去時也只交付數句説話,並沒有其他動作,是充分的信任。這一切都是陶淵明的桃花源。
最後就是漁夫回去路上時處處做標記,但當太守派人再去時已經找尋不到桃花源處。這說明不能依照別人的方式去尋找桃花源,就算指導也得不出答案。而且不能指派他人,因為是要依靠自身去相遇再理解,期次是太守身負權力,有違桃花源存在的根本。而南陽劉子驥,是一位品德高尚之士,但也找不到。主要在於心態上,他太刻意去尋找,有違桃花源的緣和忽逢。
整篇文章道出陶淵明的人生哲理,但非教化之意,純粹寫下生命真理之義。利害在於他只是在舒發個人的生命感悟,隨興寫下,哪有想到成了千年過後的名作,更成了香港中學生必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