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夸父追日談神話之多向詮譯
兼談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九
神話同文學有咩分別呢?
有唔少文學史會包埋神話,視神話亦都係文學嘅一種
呢種講法係無錯嘅,但我地要理解到神話同文學係創作方面有好大分別
神話:集體創作 口耳相傳 源於先民嘅幻想
文學:個人創作 著書定冊 源於作者嘅情思
我地前面提過,閱讀文學係多向嘅詮釋,唔好太妄求作者本意
係神話閱讀,我地更加理解到多向詮釋嘅重要,因為神話嘅作者係多人,更可能唔係同一時代
所以我地每一個人閱讀神話,都係一種再創造,由新嘅讀者發現神話新嘅意義
呢樣亦都係神話迷人嘅地方,吸引左千古至今好多人埋首古籍
陶淵明讀左夸父追日嘅神話,寫左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九: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山海經·海外北經》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夸父追日,有學者話係代表中國先民農耕對太陽嘅崇拜,亦有話係因為乾旱對水嘅渴求
但呢種研究係屬於學術嘅,我地當佢係文學閱讀,會更加有趣味
陶淵明對夸父係欣賞嘅,視佢追日之志為宏大嘅志願,係對理想嘅追求
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
《山海經·大荒北經》載:「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夸父係有趣嘅,因為係山海經入面,對佢嘅講法有時係唔同章節入面,係互相矛盾,集體創作嘅特色
呢到對夸父有不自量力嘅詮釋,但陶淵明嘅評價係正面,正呈現左再創造嘅魅力
虞淵:即禺谷,傳說中的日落之處。
夸父到呢邊仲係好似無勝負,依然未輸比太陽
殊妙:佛家語,即玄妙無窮
傾河:飲哂成條河嘅水
餘迹寄鄧林,功竟在身後。
《山海經·海外北經》載:「棄其杖,化為鄧林。」
呢到係陶淵明捕捉到嘅一個文學中極美嘅意象
夸父追日,死前拋開手杖,手杖化作一片樹林,名叫鄧林
生前對追求理想嘅堅持,死後嘅精神依然不滅,由抽象嘅概念,變成具體嘅事物,餘蔭萬世
陶淵明果然係一個詩人,詩人嘅目光,看出夸父神話最動人嘅地方,賦予左佢一種美麗嘅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