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廟堂歸返田園的自主抉擇
讀陶淵明歸去來辭並序
有人話過,魏晉時代嘅散文大家只得一個,唯一一個
呢個就係陶淵明啦,佢寫嘅散文,除左王羲之嘅蘭亭集序,就再無其他文比得上佢
無錯,陶淵明除左五言、四言詩,連散文都寫得好出色嘅,例如提過嘅五柳先生傳、自祭文
今次我地黎細讀一次,陶淵明好出名,大家教科書都讀過嘅:歸去來辭並序
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正如我地反覆咁提過,古典文學入面嘅序係非常重要
相對而言,現代文學嘅序就比較不受重視
命題:定向閱讀,比我地睇全文嘅方向
序:可以視作係獨立嘅文學作品,同時又係全文閱讀嘅定向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
陶淵明妹妹死左,係令佢辭職嘅關鍵,可以幻想,佢係咪因生死而有一種不如為自己而活嘅覺悟呢?
陶淵明人生做過五次官,呢次做彭澤呢個縣令已經係佢出仕嘅高位啦
但正如佢自己講,只係做左八十幾日,就決定辭職啦
根據《晉書》記載: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後人成日話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就係出自呢到啦
金庸(無錯係寫小說果位)考證,五斗米唔係數字,而係比喻正常一個月嘅人工
所以唔好話陶淵明因為五斗米人工太少先走佬啦
生生所資:謀生之法
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各地起兵,咁諸侯就要請人
心憚遠役:好驚唔想去太遠
名句,成日比人提: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
本質性格係好pure,好true,唔係勉強改到;就算好凍好餓,但比唔上違心嘅病咁苦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只係睇第一段,就知道一定要讀埋出黎,好文章成日比到人呢種感受
古典文學自有一種音律之美,有人話讀之五內翻騰,好有Feel,大家可以讀讀
呢到主要係講,返去啦,塊田就荒蕪啦,仲唔返?如果認同心靈比形體控制,又點會成日唔開心呢?
金句欣賞: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過去嘅錯係不可改,但未來可以改;有呢種覺悟已經有得救,知道而家係正確過去係錯。
好少人會講埋後面四句,但我覺得後面四句係好重要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前面係一種理性嘅覺悟,後面四句係行為嘅實踐,係一種出走
颺:飄揚
征夫:出門在外嘅人
本身係陶淵明之前:
廟堂(出仕)>深山(隱居)
但陶之出走,開左另一條路:
廟堂(出仕)>田園(隱居,而不隔絕世界,過自己生活)>深山(隱居,隔絕世界)
出仕同隱居,其實好多都係一種政治抉擇,隱居係一種反抗
陶淵明雖然都有呢個方向,但比到我地睇其他諗法,原來隱居,都可以咁開心
原來隱居,可以有自主嘅可能,可以係實踐自我嘅方向,呢一樣係陶比後世無數文人嘅晨光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呢到講佢返去嘅情況,同佢之後生活
瞻:望
眄:斜視
審容膝之易安:呢間屋好細,但令人好安心
金句欣賞: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自成一個世界,係園中已經好開心
有門,代表不拒絕外界,常關,係一種不需要主動尋找外界嘅自主抉擇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雲之飄出山谷,係順應自然,唔係故意嘅
正如鳥群倦飛知還,都係順勢自己嘅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