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入門(一)]你所不知道的陶淵明

447 回覆
195 Like 1 Dislike
2017-02-23 08:18:20
推一推,最近攰到唔想留言

保重
2017-02-23 15:06:06
推一推,最近攰到唔想留言

辛苦哂絲打
柳暗山明又一村
加油呀!
2017-02-23 15:19:48
推一推,最近攰到唔想留言

辛苦哂絲打
柳暗花明又一村
加油呀!
2017-02-25 01:18:22
睇哂巴打解說陶淵明,感受好深,特別係最後嘅桃花源記。而且對你紅字左嘅緣、忽逢、舍特別認同,是文章精要之處。以下係我對於桃花源記嘅睇法,愚見。

首先標題桃花源,當中的有起源、事物的根源之意,可理解為文章主要講述桃花源這種境界的起源由來。
整首精煉簡潔易明,表達出陶淵明對生命真理的感悟,再道出人從俗世進入理想嘅過程和必需嘅條件。係一步步前進;係一種個人內在嘅境界。而結構起又成為桃花源,也就是陶淵明所描寫嘅桃花之處。文章前部分係一個生命過程,中間係一種理想狀態嘅和生活方式,後兩句更講出不能進入的其中一些原因。

一開始,「溪行」當中字,有沿著順住之意,推而解為不能強求。加上前文後理,有順著生活而行,而且有必然發生的感覺,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到,是一種命運。每人都必然在人生中有機會遇到桃花源,但遇到又是否能進入呢?

忽逢桃花源」,有忽然突然之意,是不可預料的,是突如其來。解相遇已帶正面感情,古有酒逢知已、落花時節又逢君;今有人逢喜事精神爽、適逢佳節等,引申出有樂於迎接之意。所以你是樂於遇見且歡迎這種真實進入生命裏,但你並不能刻意和主動去接觸。這就像問人生意義、真理一樣,每人答案都不同,也沒有正式客觀的答案。像陶淵明就是認為要捨棄世俗思想煩苦,脫離掌權者社會才怡然自樂(這也是他開始田園生活原因之一)。所以答案是順着命運而來,突然遇上,需要自行體會,而當認知到答案後就要理解到如何實行和融合到生命中,也說明了下一個重點捨棄,

「便船」是捨棄。是捨棄一個以捕魚為業的生財工具,也代表捨棄職業、社會價值和地位;世俗所賦予的精神和價值觀。這裏說明了要進入「真」是要脫離世俗一切煩苦,也表明文中末段最後二人為何找不到桃花所在之處。 這裏說的捨棄並不是一切,而是非生存必須、會受時間影響價值的事和物,金錢地位是非對錯等。這當然對人身心有極大影響,特別備受時間考驗。

初極狹」,是環境所形成的壓迫,有不舒展受壓迫之感,推解為環境極困身、難受。「 纔通人」,解僅僅,僅僅通過一個人,因此無人能與你共行、理解你,隨之產生巨大的孤獨感。而你只能去觀察超然的前人和俗世的後人,並成為兩者之一。整句推解出捨棄一切後會因環境改變而極為痛苦,你會成為孤獨一人,因為你已非俗世。然而忍受這黑暗洞穴,學習並實質應用過後,就會豁然開朗。

這裏的豁然開朗是一種境界,是融會貫通才得到的一種心境。注意的是陶淵明描寫之後所得的理想地並非酒池肉林、絕色美女,而是相對平實的良田、美池,景觀也只是桑、竹之屬。這種平實安穩就是陶淵明的理想地,也是他的選擇。整段都是他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投影。

之後主要表達陶淵明理想世界的表現,不存在並且不需要權力和執政者,人與人之間是充滿互信和無私分享的心。桃花源不知朝代交替之事更表現出陶淵明懷疑政府存在於社會的價值和定位。而村人對朝代交替皆嘆惋是寄託著陶淵明對戰爭的感情。而在村裏的各位一而再邀請漁夫回家款待,顯示出無私的心。而且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外人不但讓漁夫逗留,在離去時也只交付數句説話,並沒有其他動作,是充分的信任。這一切都是陶淵明的桃花源。

最後就是漁夫回去路上時處處做標記,但當太守派人再去時已經找尋不到桃花源處。這說明不能依照別人的方式去尋找桃花源,就算指導也得不出答案,因為是要依靠自身去相遇再理解,而且太守身負權力,有違反陶淵明的桃花源存在的根本。而南陽劉子驥,是一位品德高尚之士,但也找不到。主要在於心態上,他太刻意去尋找,違反陶淵明桃花源的緣和忽逢。

整篇文章道出陶淵明的人生哲理,但非教化之意,純粹寫下生命真理之義,利害在於千年過後也能套用。可能當中有我個人過份解讀,請大家指正。
2017-02-25 06:24:37

巴打太令人感動!!!
我一陣得閒再回
2017-02-25 12:04:08


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涘。
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


呢段點解?
2017-02-25 12:40:50
app同網頁既回覆好似唔同步??
2017-02-25 13:26:03
忽發奇想
我睇過 沈從文 «邊城» 當中既地方有D似桃花園
記番多D再分享比較下
2017-02-25 15:09:55
忽發奇想
我睇過 沈從文 «邊城» 當中既地方有D似桃花園
記番多D再分享比較下


巴打講好多書我都無睇過 等你分享
2017-02-25 16:09:31
忽發奇想
我睇過 沈從文 «邊城» 當中既地方有D似桃花園
記番多D再分享比較下

沈從文同陶淵明係好相似類型嘅文學家
兩者都奉自然為價值最高
邊城如詩,係一部奇特出色嘅小說
2017-02-25 16:11:22


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涘。
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


呢段點解?

呢段出自止酒詩
即係話
止酒成仙,容顏不老,千萬年亦是如此
2017-02-25 18:25:32
app同網頁既回覆好似唔同步??

好似係呀
我有時都會
2017-02-25 18:50:08
忽發奇想
我睇過 沈從文 «邊城» 當中既地方有D似桃花園
記番多D再分享比較下


巴打講好多書我都無睇過 等你分享


其實上網見人講到 «邊城» 點正

就去圖書館借黎睇(無買),一口氣幾乎兩三日就睇完
當時去台灣出trip機上就花左大部分時間睇,感受頗深,因為作品節奏明快(雖然部分細節有點累贅),充滿湘西民俗風情,呢個"桃花源"完全隔絕於外面飽受戰爭威脅既國度,故事有喜有悲,文字亦見淺白。

閱後感到莫名的奇怪,30年代應該係戰火連天既歲月,人人陷入戰爭既恐慌中,沈生豈有閒情寫呢類講述民俗風情既小品?

五四後一代新文學既小說作品普遍都同政治掛鉤,或充滿人性陰暗面、社會諷刺,或被悲劇既宿命所支配 (例如老舍,茅盾,張愛玲既作品)

可以話, «邊城» 係一本講述民俗性,而不涉及政治成份既作品。可以想像在一個充滿政治鬥爭、意識形態戰鬥既社會入面,居然出現一部名著描述一個民族、湘西人民情感如此樸素純真既面貌,呢點算難能可貴。

以上,就係«邊城» 能夠打動我既原因

未睇過其他沈從文著作,當然不應以偏概全。不過再翻查沈從文生平,原來佢40年代被眾人(包括郭沫若)猛烈批評佢寫作不夠政治性,欠缺革命精神云云,沈生就一怒之下停止文學創作。
咁我覺得«邊城» 之純寫人民、民族既樂觀面應該係一定程度上出於佢對政治現實既厭惡、失望、無力感??
透過塑造一個近似於"桃花源"既世界,來逃避現實??

(希望無理解錯。如有錯誤亦請指出)

有一點值得提出
同巴打指出,沈從文«邊城»裡的世界,與 陶淵明想像中既桃花源有一點不謀而合---- ”並非一個可以讓人不勞而穫既天堂,而係需要靠自己努力爭取成果既烏托邦” (故事中囡囡既呀爺死得好慘 )
2017-02-25 19:36:01
回返月影巴打先
其實你嘅賞析已經好精彩
尤其用人尋覓嘅過程去解釋如何進入桃花源

桃花源有個特色確如巴打所講
係有少少無政府主義嘅特色
如果用中國式嘅講法
但有父子,沒有君臣
父子係自然人倫,係天生而有嘅
君臣係政治權利,係後天而設嘅
陶淵明好明顯後期係認為小型農村生活
不涉及大政府嘅管理
人反而能夠活得更加開心快樂

呢到算係少少補充
巴打講嘅嘢令我學到更多睇文本嘅方法
2017-02-25 19:43:03
忽發奇想
我睇過 沈從文 «邊城» 當中既地方有D似桃花園
記番多D再分享比較下


巴打講好多書我都無睇過 等你分享


其實上網見人講到 «邊城» 點正

就去圖書館借黎睇(無買),一口氣幾乎兩三日就睇完
當時去台灣出trip機上就花左大部分時間睇,感受頗深,因為作品節奏明快(雖然部分細節有點累贅),充滿湘西民俗風情,呢個"桃花源"完全隔絕於外面飽受戰爭威脅既國度,故事有喜有悲,文字亦見淺白。

閱後感到莫名的奇怪,30年代應該係戰火連天既歲月,人人陷入戰爭既恐慌中,沈生豈有閒情寫呢類講述民俗風情既小品?

五四後一代新文學既小說作品普遍都同政治掛鉤,或充滿人性陰暗面、社會諷刺,或被悲劇既宿命所支配 (例如老舍,茅盾,張愛玲既作品)

可以話, «邊城» 係一本講述民俗性,而不涉及政治成份既作品。可以想像在一個充滿政治鬥爭、意識形態戰鬥既社會入面,居然出現一部名著描述一個民族、湘西人民情感如此樸素純真既面貌,呢點算難能可貴。

以上,就係«邊城» 能夠打動我既原因

未睇過其他沈從文著作,當然不應以偏概全。不過再翻查沈從文生平,原來佢40年代被眾人(包括郭沫若)猛烈批評佢寫作不夠政治性,欠缺革命精神云云,沈生就一怒之下停止文學創作。
咁我覺得«邊城» 之純寫人民、民族既樂觀面應該係一定程度上出於佢對政治現實既厭惡、失望、無力感??
透過塑造一個近似於"桃花源"既世界,來逃避現實??

(希望無理解錯。如有錯誤亦請指出)

有一點值得提出
同巴打指出,沈從文«邊城»裡的世界,與 陶淵明想像中既桃花源有一點不謀而合---- ”並非一個可以讓人不勞而穫既天堂,而係需要靠自己努力爭取成果既烏托邦” (故事中囡囡既呀爺死得好慘 )


沈從文
蕭紅
呢兩個都係果個時代嘅異類
而佢地嘅文字反而超前於他人
沈相信人性係光明,亦相信農村鄉下人嘅生命力
自然可以調節遇到嘅人生問題
佢站係高呼西化、現代化嘅時代
反而能夠保存本心(佢自喻自己係鄉下人,佢嘅出身都係),係好難得
你會睇到佢嘅作品入面,都係一個封閉式嘅世界
同外面鬥得吵吵嚷嚷嘅情況對比,係好寧靜嘅

佢後期因爲文革好慘
只好從事古典衣服嘅研究,都好有成果
文革完左想再寫返嘢
但已經寫唔返啦,文革比人搞嘅影響力太大啦

巴打可以睇埋佢有一篇好出名嘅短篇
蕭蕭
相信睇完再用黎同邊城對照,會有更多諗法
2017-02-25 19:51:32
睇哂巴打解說陶淵明,感受好深,特別係最後嘅桃花源記。而且對你紅字左嘅緣、忽逢、舍特別認同,是文章精要之處。以下係我對於桃花源記嘅睇法,愚見。

首先標題桃花源,當中的有起源、事物的根源之意,可理解為文章主要講述桃花源這種境界的起源由來。
整首精煉簡潔易明,表達出陶淵明對生命真理的感悟,再道出人從俗世進入理想嘅過程和必需嘅條件。係一步步前進;係一種個人內在嘅境界。而結構起又成為桃花源,也就是陶淵明所描寫嘅桃花之處。文章前部分係一個生命過程,中間係一種理想狀態嘅和生活方式,後兩句更講出不能進入的其中一些原因。

一開始,「溪行」當中字,有沿著順住之意,推而解為不能強求。加上前文後理,有順著生活而行,而且有必然發生的感覺,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到,是一種命運。每人都必然在人生中有機會遇到桃花源,但遇到又是否能進入呢?

忽逢桃花源」,有忽然突然之意,是不可預料的,是突如其來。解相遇已帶正面感情,古有酒逢知已、落花時節又逢君;今有人逢喜事精神爽、適逢佳節等,引申出有樂於迎接之意。所以你是樂於遇見且歡迎這種真實進入生命裏,但你並不能刻意和主動去接觸。這就像問人生意義、真理一樣,每人答案都不同,也沒有正式客觀的答案。像陶淵明就是認為要捨棄世俗思想煩苦,脫離掌權者社會才怡然自樂(這也是他開始田園生活原因之一)。所以答案是順着命運而來,突然遇上,需要自行體會,而當認知到答案後就要理解到如何實行和融合到生命中,也說明了下一個重點捨棄,

「便船」是捨棄。是捨棄一個以捕魚為業的生財工具,也代表捨棄職業、社會價值和地位;世俗所賦予的精神和價值觀。這裏說明了要進入「真」是要脫離世俗一切煩苦,也表明文中末段最後二人為何找不到桃花所在之處。 這裏說的捨棄並不是一切,而是非生存必須、會受時間影響價值的事和物,金錢地位是非對錯等。這當然對人身心有極大影響,特別備受時間考驗。

初極狹」,是環境所形成的壓迫,有不舒展受壓迫之感,推解為環境極困身、難受。「 纔通人」,解僅僅,僅僅通過一個人,因此無人能與你共行、理解你,隨之產生巨大的孤獨感。而你只能去觀察超然的前人和俗世的後人,並成為兩者之一。整句推解出捨棄一切後會因環境改變而極為痛苦,你會成為孤獨一人,因為你已非俗世。然而忍受這黑暗洞穴,學習並實質應用過後,就會豁然開朗。

這裏的豁然開朗是一種境界,是融會貫通才得到的一種心境。注意的是陶淵明描寫之後所得的理想地並非酒池肉林、絕色美女,而是相對平實的良田、美池,景觀也只是桑、竹之屬。這種平實安穩就是陶淵明的理想地,也是他的選擇。整段都是他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投影。

之後主要表達陶淵明理想世界的表現,不存在並且不需要權力和執政者,人與人之間是充滿互信和無私分享的心。桃花源不知朝代交替之事更表現出陶淵明懷疑政府存在於社會的價值和定位。而村人對朝代交替皆嘆惋是寄託著陶淵明對戰爭的感情。而在村裏的各位一而再邀請漁夫回家款待,顯示出無私的心。而且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外人不但讓漁夫逗留,在離去時也只交付數句説話,並沒有其他動作,是充分的信任。這一切都是陶淵明的桃花源。

最後就是漁夫回去路上時處處做標記,但當太守派人再去時已經找尋不到桃花源處。這說明不能依照別人的方式去尋找桃花源,就算指導也得不出答案,因為是要依靠自身去相遇再理解,而且太守身負權力,有違反陶淵明的桃花源存在的根本。而南陽劉子驥,是一位品德高尚之士,但也找不到。主要在於心態上,他太刻意去尋找,違反陶淵明桃花源的緣和忽逢。

整篇文章道出陶淵明的人生哲理,但非教化之意,純粹寫下生命真理之義,利害在於千年過後也能套用。可能當中有我個人過份解讀,請大家指正。

高汁呀
2017-02-25 19:57:29
睇哂巴打解說陶淵明,感受好深,特別係最後嘅桃花源記。而且對你紅字左嘅緣、忽逢、舍特別認同,是文章精要之處。以下係我對於桃花源記嘅睇法,愚見。

首先標題桃花源,當中的有起源、事物的根源之意,可理解為文章主要講述桃花源這種境界的起源由來。
整首精煉簡潔易明,表達出陶淵明對生命真理的感悟,再道出人從俗世進入理想嘅過程和必需嘅條件。係一步步前進;係一種個人內在嘅境界。而結構起又成為桃花源,也就是陶淵明所描寫嘅桃花之處。文章前部分係一個生命過程,中間係一種理想狀態嘅和生活方式,後兩句更講出不能進入的其中一些原因。

一開始,「溪行」當中字,有沿著順住之意,推而解為不能強求。加上前文後理,有順著生活而行,而且有必然發生的感覺,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到,是一種命運。每人都必然在人生中有機會遇到桃花源,但遇到又是否能進入呢?

忽逢桃花源」,有忽然突然之意,是不可預料的,是突如其來。解相遇已帶正面感情,古有酒逢知已、落花時節又逢君;今有人逢喜事精神爽、適逢佳節等,引申出有樂於迎接之意。所以你是樂於遇見且歡迎這種真實進入生命裏,但你並不能刻意和主動去接觸。這就像問人生意義、真理一樣,每人答案都不同,也沒有正式客觀的答案。像陶淵明就是認為要捨棄世俗思想煩苦,脫離掌權者社會才怡然自樂(這也是他開始田園生活原因之一)。所以答案是順着命運而來,突然遇上,需要自行體會,而當認知到答案後就要理解到如何實行和融合到生命中,也說明了下一個重點捨棄,

「便船」是捨棄。是捨棄一個以捕魚為業的生財工具,也代表捨棄職業、社會價值和地位;世俗所賦予的精神和價值觀。這裏說明了要進入「真」是要脫離世俗一切煩苦,也表明文中末段最後二人為何找不到桃花所在之處。 這裏說的捨棄並不是一切,而是非生存必須、會受時間影響價值的事和物,金錢地位是非對錯等。這當然對人身心有極大影響,特別備受時間考驗。

初極狹」,是環境所形成的壓迫,有不舒展受壓迫之感,推解為環境極困身、難受。「 纔通人」,解僅僅,僅僅通過一個人,因此無人能與你共行、理解你,隨之產生巨大的孤獨感。而你只能去觀察超然的前人和俗世的後人,並成為兩者之一。整句推解出捨棄一切後會因環境改變而極為痛苦,你會成為孤獨一人,因為你已非俗世。然而忍受這黑暗洞穴,學習並實質應用過後,就會豁然開朗。

這裏的豁然開朗是一種境界,是融會貫通才得到的一種心境。注意的是陶淵明描寫之後所得的理想地並非酒池肉林、絕色美女,而是相對平實的良田、美池,景觀也只是桑、竹之屬。這種平實安穩就是陶淵明的理想地,也是他的選擇。整段都是他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投影。

之後主要表達陶淵明理想世界的表現,不存在並且不需要權力和執政者,人與人之間是充滿互信和無私分享的心。桃花源不知朝代交替之事更表現出陶淵明懷疑政府存在於社會的價值和定位。而村人對朝代交替皆嘆惋是寄託著陶淵明對戰爭的感情。而在村裏的各位一而再邀請漁夫回家款待,顯示出無私的心。而且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外人不但讓漁夫逗留,在離去時也只交付數句説話,並沒有其他動作,是充分的信任。這一切都是陶淵明的桃花源。

最後就是漁夫回去路上時處處做標記,但當太守派人再去時已經找尋不到桃花源處。這說明不能依照別人的方式去尋找桃花源,就算指導也得不出答案,因為是要依靠自身去相遇再理解,而且太守身負權力,有違反陶淵明的桃花源存在的根本。而南陽劉子驥,是一位品德高尚之士,但也找不到。主要在於心態上,他太刻意去尋找,違反陶淵明桃花源的緣和忽逢。

整篇文章道出陶淵明的人生哲理,但非教化之意,純粹寫下生命真理之義,利害在於千年過後也能套用。可能當中有我個人過份解讀,請大家指正。

高汁呀

隨時打得耐我果篇桃花源記
2017-02-25 20:23:46
睇哂巴打解說陶淵明,感受好深,特別係最後嘅桃花源記。而且對你紅字左嘅緣、忽逢、舍特別認同,是文章精要之處。以下係我對於桃花源記嘅睇法,愚見。

首先標題桃花源,當中的有起源、事物的根源之意,可理解為文章主要講述桃花源這種境界的起源由來。
整首精煉簡潔易明,表達出陶淵明對生命真理的感悟,再道出人從俗世進入理想嘅過程和必需嘅條件。係一步步前進;係一種個人內在嘅境界。而結構起又成為桃花源,也就是陶淵明所描寫嘅桃花之處。文章前部分係一個生命過程,中間係一種理想狀態嘅和生活方式,後兩句更講出不能進入的其中一些原因。

一開始,「溪行」當中字,有沿著順住之意,推而解為不能強求。加上前文後理,有順著生活而行,而且有必然發生的感覺,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到,是一種命運。每人都必然在人生中有機會遇到桃花源,但遇到又是否能進入呢?

忽逢桃花源」,有忽然突然之意,是不可預料的,是突如其來。解相遇已帶正面感情,古有酒逢知已、落花時節又逢君;今有人逢喜事精神爽、適逢佳節等,引申出有樂於迎接之意。所以你是樂於遇見且歡迎這種真實進入生命裏,但你並不能刻意和主動去接觸。這就像問人生意義、真理一樣,每人答案都不同,也沒有正式客觀的答案。像陶淵明就是認為要捨棄世俗思想煩苦,脫離掌權者社會才怡然自樂(這也是他開始田園生活原因之一)。所以答案是順着命運而來,突然遇上,需要自行體會,而當認知到答案後就要理解到如何實行和融合到生命中,也說明了下一個重點捨棄,

「便船」是捨棄。是捨棄一個以捕魚為業的生財工具,也代表捨棄職業、社會價值和地位;世俗所賦予的精神和價值觀。這裏說明了要進入「真」是要脫離世俗一切煩苦,也表明文中末段最後二人為何找不到桃花所在之處。 這裏說的捨棄並不是一切,而是非生存必須、會受時間影響價值的事和物,金錢地位是非對錯等。這當然對人身心有極大影響,特別備受時間考驗。

初極狹」,是環境所形成的壓迫,有不舒展受壓迫之感,推解為環境極困身、難受。「 纔通人」,解僅僅,僅僅通過一個人,因此無人能與你共行、理解你,隨之產生巨大的孤獨感。而你只能去觀察超然的前人和俗世的後人,並成為兩者之一。整句推解出捨棄一切後會因環境改變而極為痛苦,你會成為孤獨一人,因為你已非俗世。然而忍受這黑暗洞穴,學習並實質應用過後,就會豁然開朗。

這裏的豁然開朗是一種境界,是融會貫通才得到的一種心境。注意的是陶淵明描寫之後所得的理想地並非酒池肉林、絕色美女,而是相對平實的良田、美池,景觀也只是桑、竹之屬。這種平實安穩就是陶淵明的理想地,也是他的選擇。整段都是他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投影。

之後主要表達陶淵明理想世界的表現,不存在並且不需要權力和執政者,人與人之間是充滿互信和無私分享的心。桃花源不知朝代交替之事更表現出陶淵明懷疑政府存在於社會的價值和定位。而村人對朝代交替皆嘆惋是寄託著陶淵明對戰爭的感情。而在村裏的各位一而再邀請漁夫回家款待,顯示出無私的心。而且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外人不但讓漁夫逗留,在離去時也只交付數句説話,並沒有其他動作,是充分的信任。這一切都是陶淵明的桃花源。

最後就是漁夫回去路上時處處做標記,但當太守派人再去時已經找尋不到桃花源處。這說明不能依照別人的方式去尋找桃花源,就算指導也得不出答案,因為是要依靠自身去相遇再理解,而且太守身負權力,有違反陶淵明的桃花源存在的根本。而南陽劉子驥,是一位品德高尚之士,但也找不到。主要在於心態上,他太刻意去尋找,違反陶淵明桃花源的緣和忽逢。

整篇文章道出陶淵明的人生哲理,但非教化之意,純粹寫下生命真理之義,利害在於千年過後也能套用。可能當中有我個人過份解讀,請大家指正。

高汁呀

隨時打得耐我果篇桃花源記

我諗我要花一D時間先細味到月巴既分析
2017-02-25 21:25:06
明日會開另一個文學家
敬請期待
2017-02-26 13:25:07
明日會開另一個文學家
敬請期待

引頸
2017-02-26 13:28:10
巴打係咪睇大部分文言文都大致睇得明?
深少少我都無句睇得明
2017-02-26 19:04:03
巴打係咪睇大部分文言文都大致睇得明?
深少少我都無句睇得明


以前同你一樣
而家好少少
一個字:讀得多
2017-02-26 19:10:11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陶淵明講後記

唔經唔覺,已經到左第一講完結嘅時候啦
用陶淵明做主題,十五篇文
其實講到一半,我已經覺得用陶淵明係好好嘅入門
至少我地都叫聽過佢個名啦,叫熟熟地
佢又對後世影響好大,樹立左好多文學傳統
以前我成日問:佢算唔算偉大嘅文學家
係我講桃花源記果陣,就搵到答案,佢係當之無愧嘅

老實講,係之前我唔算好鍾意陶淵明
有老師同過我講,當你到左中年,就會睇到好感動架啦!
文學嘅閱讀,離唔開我地嘅人生經驗
因為我地係以成世嘅經歷去感受文學
但係除左呢種本身個底夠勁嘅閱讀,係咪可以有另一種方法呢
如果佢地係咁嘅:
豐厚之人生經驗>閱讀文本>生出許多感慨、思考>化之為文
我地呢種普通人係咪可以咁:
人生經驗不足>參考旁人的看法>閱讀文本>搵到屬於自己的感受

陶淵明係一個好豐富多面向嘅文學家
正如好多巴絲打提出會唔會講埋邊首邊首作品果陣
就係證明左陶淵明仲有好多作品值得睇
但文學係談不盡,我相信跟住談過嘅作品
大家已經對陶有一個基本理解,可以用呢條鎖匙入門



《論語》:「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
人生最徬徨無助嘅時候,通常係知道自己想要咩嘢,但又搵唔到門口行入去
教科書支離破碎嘅知識,成日比到我地睇咩係文學之醜
而唔係比我地見到咩係文學之美
文學離唔開人,一個又一個驚世嘅文學家,先係核心
透過認識佢地,一篇又一篇嘅作品,先可以深入文學
呢一道門,或者唔係最好嘅
但我保證,呢一道門,永遠為有心人而開

《歸去來辭並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我直接開左個Blog黎放文,方便自己又方便人地:
http://deliver90.blogspot.tw/
之後嘅前路係:
1.每逢星期日係呢邊更新古典文學入門post
2.再開一post,暫時未定主題
3.唔定期嘅文藝短評
晨光雖然好微弱,卻能照亮斗室,假如你願意擘大隻眼嘅話

總之,廢話唔再講啦
希望各位巴絲打繼續支持啦!
2017-02-26 19:12:33
終於搞哂排版放文嘅嘢
另外我放係blog到
有放埋唔少同巴絲打高質嘅討論
如果有人介意唔想放,隨時話比我知
而家出第二個主題啦
2017-02-26 19:17:50
忽發奇想
我睇過 沈從文 «邊城» 當中既地方有D似桃花園
記番多D再分享比較下


巴打講好多書我都無睇過 等你分享


其實上網見人講到 «邊城» 點正

就去圖書館借黎睇(無買),一口氣幾乎兩三日就睇完
當時去台灣出trip機上就花左大部分時間睇,感受頗深,因為作品節奏明快(雖然部分細節有點累贅),充滿湘西民俗風情,呢個"桃花源"完全隔絕於外面飽受戰爭威脅既國度,故事有喜有悲,文字亦見淺白。

閱後感到莫名的奇怪,30年代應該係戰火連天既歲月,人人陷入戰爭既恐慌中,沈生豈有閒情寫呢類講述民俗風情既小品?

五四後一代新文學既小說作品普遍都同政治掛鉤,或充滿人性陰暗面、社會諷刺,或被悲劇既宿命所支配 (例如老舍,茅盾,張愛玲既作品)

可以話, «邊城» 係一本講述民俗性,而不涉及政治成份既作品。可以想像在一個充滿政治鬥爭、意識形態戰鬥既社會入面,居然出現一部名著描述一個民族、湘西人民情感如此樸素純真既面貌,呢點算難能可貴。

以上,就係«邊城» 能夠打動我既原因

未睇過其他沈從文著作,當然不應以偏概全。不過再翻查沈從文生平,原來佢40年代被眾人(包括郭沫若)猛烈批評佢寫作不夠政治性,欠缺革命精神云云,沈生就一怒之下停止文學創作。
咁我覺得«邊城» 之純寫人民、民族既樂觀面應該係一定程度上出於佢對政治現實既厭惡、失望、無力感??
透過塑造一個近似於"桃花源"既世界,來逃避現實??

(希望無理解錯。如有錯誤亦請指出)

有一點值得提出
同巴打指出,沈從文«邊城»裡的世界,與 陶淵明想像中既桃花源有一點不謀而合---- ”並非一個可以讓人不勞而穫既天堂,而係需要靠自己努力爭取成果既烏托邦” (故事中囡囡既呀爺死得好慘 )

高汁啊巴打,的確亂世中嘅清泉特別吸引。特別想知佢地點擺脫世界嘅流向

有機會一定拜讀,不過你劇透我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