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liff Yeung
"Nothing in all the world is more dangerous than sincere ignorance and conscientious stupidity." - Martin Luther King, Jr.
If the exam architects are extremely sincere and conscientious, their ignorance and stupidity would be of comparable degree to have caused such calamity.
公開考試的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給大學收生提供一個參考。香港的大學進行收生時主要參考學生的文憑試成績,若考試的成績並不能反映學生的能力,會製造錯誤訊息,以這些成績的優劣作收生決定會是災難性的。學生與不同學系的學位會岀現嚴重錯配,投放在人才培育的資源付諸流水,社會也難有合適的人才以配合未來發展。
之前的文章分析了通識科的評改準則,內容錯漏百出,有違反常識的、有邏輯錯誤的。讀者需知,通識科的評改準則是在整個評核過程中所有直接或間接決定考生成績的通識教育專家經過反覆討論而得出來的的產物,質素如此低劣,實際的評核工作是何其荒誕混亂,讀者自行想像。執行上如此差劣的考試,很難說服大眾這考試的成績可以準確反映學生能力。
事實上,某些大學很可能已經察覺到這問題。在2012年第一屆通識科文憑試舉辦完畢之後,香港科技大學在2013年9月宣布更改2014年的入學計分法,由中文、英文、數學及通識四個必修科均列入「必須計分科目」,改為只將英文及數學列入「必須計分科目」,中文及通識科成績只需符合大學最低入學要求。香港科技大學說更改入學計分法的原因,是分析數據後,發現2012年度入學的學生在科大的校內成績與這兩個科目的文憑試成績沒有多大關係。這是對文憑試中文科及通識科投下的不信任票。
其後也有其他大學的個別學系不把中文科及通識科列入「必須計分科目」,改為計算最佳五科或最佳六科成績。及至2016年11月,香港中文大學宣布改變入學計分方法,57個學科中的41個學科由原來計算四個必修科加兩個選修科,改為計算最佳五科成績。這些變動有助減低通識科對大學收生造成的混亂,也有助減少通識科對社會造成的破壞,但如果學生在通識科取得好成績,計算最佳五科成績仍是會把通識科製造的錯誤訊息考慮在內。為了社會褔祉,全面取消通識科的公開考試是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