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是以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成其德。」
此句出自大平天囯天王洪秀全著作《原道醒世訓》開首點題:「從來福大則量大,量大則為大人;福小則量小,量小則為小人。是以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成其德。凡此皆量為之也。」意即作為統領天下嘅君主,要心胸廣闊、用人唯才,方能治國有道,天下歸心。若各位有涉獵晚清歷史,相信必定對「太平天囯之亂」略有耳聞。大平天囯軍只需兩年時間就由金田打到金陵,一介落第書生洪秀全成為一國之君;然而其政權不出十餘年就分崩離析、土崩瓦解,到底是為何故?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生於1814年嘅洪秀全,出身於廣東一鄉村,係一個平凡不過嘅百姓。父親見其子嗣中唯洪秀全最有書緣,所以自佢七歲起就帶佢入私塾,供書教學,望其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洪秀全喺十六歲、廿三歲、廿四歲時三考院試均名落孫山;寒窗苦讀近廿年只得個童生,洪秀全一時受唔起打擊,大病一場。傳聞洪秀全昏迷期間,夢見一老人自稱上帝耶和華,又指洪秀全實為其幼子(即耶穌為其大哥),並予其寶劍,叫佢到凡間斬妖除魔,為民除害。後來,洪秀全痊癒後,三十歲時再考院試,但又再度落選。終於,佢領悟到「真理」:自己係上帝之子、耶穌之弟,又何需讀孔孟聖賢書?因此,喺1844年,洪秀全毅然創立宗教組織「拜上帝會」,同其遠房親戚馮雲山喺廣州一帶傳教,亦招攬到唔少信徒,如楊秀清、蕭朝貴等人。
.科舉考試自隋代而始、晚清而終,歷時逾千年。清代時期,科舉分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逐層而上。通縣試、府試是為童生;通院試是為秀才;通鄉試是為舉人;通會試是為貢士;通殿試是為進士,亦所謂金榜題名。通殿試者又分三甲:一甲是為進士及第,共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是為進士出身,若干名。三甲是為同進士出身,若干名。成語「連中三元」,即鄉試、會試、殿試皆取第一;千年以來只得十七人,可謂彌足珍貴。
然而,由於「拜上帝會」以「打破傳統宗教」為名經常搗亂、破壞寺廟,又煽動教徒動亂,開始被清廷通緝;1848年,「拜上帝會」頭目馮雲山更喺廣西被捕,身陷囹圄。此時,洪秀全身在廣東,「拜上帝會」一時群龍無首、方寸大亂。其中,燒炭工楊秀清突然虎軀一震,原來「天父上身」,命令教徒以金錢賄賂官員,以釋放馮雲山;之後,同為燒炭工嘅蕭朝貴又突然「天兄上身」,成為指揮教徒嘅新首領。喺廣東返嚟嘅洪秀全,得知佢離開期間天父、天兄已經強勢加盟「拜上帝會」,一時感到錯愕;但佢見個個教徒信以為真、奉若神明,只好認可此事。
自道光年間起,清廷腐敗無能、地方連連旱災卻無所救濟;洪秀全眼見如此,便策眾反清。1851年,「拜上帝會」於廣西金田起義,建國號「大平天囯」;洪秀全自封天王,並分封諸王:東王「天父」楊秀清、南王馮雲山、西王「天兄」蕭朝貴、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當時大平天囯軍逾萬人,士氣高漲、勢如破竹,接連攻陷桂林、武昌;1853年,攻陷南京後定都該地,更名天京。
-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