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多圖] 有無人對古代生物有興趣?一齊傾下

744 回覆
742 Like 7 Dislike
2017-05-08 22:57:13
有草食性合弓綱,
就當然有肉食性合弓綱


異齒龍 Dimetrodon (= "two measures of teeth")
二疊紀早期,2億9500萬年前 ~ 2億7200萬年前




異齒龍(屬名:Dimetrodon)又名異齒獸、長棘龍、兩異齒龍,是肉食性合弓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於二疊紀(阿丁斯克階到卡匹敦階),約2億9900萬-2億100萬年前。異齒龍與哺乳類的關係較接近,離真爬行動物(如恐龍、蜥蜴、鳥等)較遠。 (按︰梗係啦,佢係合弓綱,唔係蜥形綱)



儘管一般大眾將異齒龍聯想是恐龍的一份子,但異齒龍其實並不是恐龍。更確切地說,牠們被歸類為盤龍目。異齒龍的化石在北美與歐洲等地均有發現。二疊紀時北美與歐洲的氣候大概像大陸性氣候一樣乾燥,所以異齒龍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在牠們生存的時代裡,異齒龍是大型頂級掠食動物,身長達3.5米。屬名的意思是「兩種尺寸的牙齒」,因為牠的大型頭顱骨中有兩種不同型態的牙齒(切割用的牙齒與銳利的犬齒)[1]。有這種差異的生物通稱為異齒動物。牠利用往側邊攤開的四肢及大型尾巴來支撐身體。異齒龍也許以類似現今蜥蜴的方式行走。

背帆
異齒龍最明顯的特徵是背部的高大背帆,某些盤龍類(基龍、伊安忒龍、楔齒龍)也有這種特徵。這背帆可能用來控制體溫,背帆的表面可使加熱、冷卻更有效率。這種溫度的調節非常重要,因為可讓牠有更多時間來捕獵獵物。背帆也有可能用作求偶或是嚇阻獵食者。背帆是由脊椎神經棘支撐,每一條連接自個別的脊椎。在1973年,有研究計算一隻200公斤的異齒龍從26℃提升到32℃的體溫,若沒有帆狀物需要205分鐘,但若有則只需80分鐘[2]。
2017-05-08 22:59:28



2017-05-08 23:03:46
當然,都會有D大型兩棲類,例如一D好似爬行動物既兩棲類



闊齒龍
闊齒龍屬(Diadectes)是一類已經滅絕的動物,生活在二疊紀,屬兩棲綱迷齒亞綱。




2017-05-08 23:04:05
2017-05-08 23:26:50
哺乳類既曙光



呢一切既奇妙既事,都係沿自於一群合弓綱生物........
無左佢地,今日我地可能唔係呢個世界上.....

楔齒龍類
石炭紀後期 ~ 二疊紀中期



楔齒龍科(Sphenacodontidae)是合弓綱盤龍目的一科,生存在晚賓夕法尼亞紀到中二疊紀。楔齒龍科的體型從小到大都有,原始的物種(例如哈普托獸)通常尺寸較小,約60公分到1公尺;但在早二疊紀晚期,這些動物逐漸長大到3公尺甚至更長,成為牠們所處環境中的頂級掠食動物。




楔齒龍科的頭骨是長、深、狹窄的,是強壯下頜肌肉的適應結果。前方的牙齒大、呈匕首狀,兩旁與後方的牙齒較小。異齒龍的名稱來自於「兩種尺寸的牙齒」,雖然楔齒龍科的所有屬都有這種特徵。


楔齒龍科的幾個大型物種(切齒龍、櫛椎龍、異齒龍)的背部有高大背帆,由脊椎神經棘延長、表面應該覆蓋者皮膚與血管,這背帆被推測有調解體溫作用。然而,這些動物不一定都擁有高大帆狀物。例如:其中一屬,楔齒龍,化石在新墨西哥發現,缺乏背帆;而另一類似且血緣親近的屬,異齒龍,化石在德州發現,擁有高大背帆。在二疊紀期間,這兩個地區被狹窄的海道分開,但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被地理上分離的群體,會一群演化出背帆,而另一群沒有。

楔齒龍科(較大)=/=楔齒龍類(較小)
楔齒龍科其實是個並系群,是根據原始的合弓類特徵來定義;這些動物構成由從原始的合弓動物到早期獸孔目的演化階段。楔齒龍類是用來命名楔齒龍與所有它的後代(包括哺乳類)的單系群演化支;而楔齒龍科包括特定的盤龍目生物,不包括更早期的原始物種,像是:哈普托獸、Palaeohatteria、Pantelosaurus、與Cutleria(在早期的遺傳學分類中都被分在哈普托獸)。在1997年,M. Laurin與R. Reisz將楔齒龍類演化支定義為:楔齒龍與獸孔目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其最近共同祖先的後代,由特定的頭骨特徵定義。
楔齒龍科的化石到目前為止僅在北美與歐洲發現。

楔齒龍與人比較
2017-05-08 23:33:57
楔齒龍屬(屬名:Sphenacodon)屬於盤龍目楔齒龍科,楔齒龍科是獸孔目的近親。楔齒龍身長約3公尺,生存於早二疊紀的北美洲,尤其是德州與新墨西哥。
楔齒龍的脊椎神經棘很長,可能作為大量的背部肌肉附著用,使得楔齒龍可用力地撲向獵物。雖然楔齒龍的脊椎神經棘很長,但牠們沒有異齒龍的帆狀物。然而,楔齒龍、異齒龍與其他楔齒龍類有接近親緣關係。楔齒龍的頜部厚重、牙齒健壯,具有長的犬齒與切割用牙齒,顯示牠們是肉食性動物。
2017-05-08 23:40:58
合弓綱:盤龍目:楔齒龍科:楔齒龍屬 之中,
演化出第一隻 合弓綱:獸孔目 動物了。
四角獸屬(Tetraceratops)可能就係第1隻獸孔目動物
獸孔目將會演化出哺乳綱動物。

四角獸屬
二疊紀早期,2億7500年前



四角獸屬(學名:Tetraceratops)意為「有四個角的面孔」,是種外表類似蜥蜴的合弓動物,生存於二疊紀早期。四角獸是已知最早的獸孔目動物[1][2],但也有科學家認為牠們是種外表特殊的盤龍目動物[3][4][5]。有研究顯示四角獸的顳顬孔類似巴莫鱷亞目以及其他時期接近的獸孔目。
四角獸目前只有發現一個頭骨,長9公分,在1908年發現於美國德州。


四角獸其實具有六個角狀物,一對位於前上頜骨,一對位於前額骨,第三對位於下頜骨的方骨突。當話時最初被發現時,研究人員只有發現前上頜骨與前額骨的兩對角。四角獸在生前可能看似具有頭部充滿角的蜥蜴。






獸孔目特徵
獸孔目的顳顬孔通常大於盤龍目。頜部較為複雜、強壯。牙齒已特化出前方的咬斷用門齒,與後方的刺穿、撕裂用犬齒,以及最後方的咀嚼用臼齒。
最早期獸孔目的頭顱骨,仍非常類似牠們的盤龍目祖先,但身體骨骼已演化出不同特徵。與一般爬行動物、盤龍目相比,獸孔目的四肢較為直立。腳掌形狀較為對稱,第一趾、最後一趾較短,中間三趾較長,顯示牠們行走時,兩側施力重心較為平衡。獸孔類的行走姿勢,較為類似哺乳動物;而盤龍目的行走姿勢較類似現代蜥蜴,四肢往兩側延伸[4]。
2017-05-09 01:07:10
留名學野
2017-05-09 20:42:14
近年,有科學家認為,四角獸只係一種盤龍目,未算係獸孔目,將佢踢出獸孔目之外。

如果係咁,咁最基礎既獸孔目,
就會係

Raranimus







獸孔目佢地都無咩鱗片,比較多係有皮毛,同今日好多哺孔類一樣。
2017-05-09 20:56:46
進入二疊紀中後期,獸孔目漸漸取代其他合弓綱盤龍目生物既地位,

獸孔目主要分成4種。

(1) 巴莫鱷亞目(學名:Biarmosuchia)
佢地比較原始。
可能係好早期,由楔齒龍過渡去獸孔目既過渡物種。
有時當係獸孔目,有時唔太當係。



巴莫鱷亞目(學名:Biarmosuchia)又名始巨鱷亞目(Eotitanosuchia)、漸衰鱷亞目(Phthinosuchia),是一群原始二疊紀獸孔目的集合體,是一個並系群,或者是獸孔目演化階段中的早期分支。
巴莫鱷類是中等大小、輕型肉食性動物,演化位置介於盤龍目楔齒龍科與更先進的獸孔目之間。



巴莫鱷亞目的頭骨非常像楔齒龍類的頭骨,差別在於更大的顳顬孔,但還是比晚期的獸孔目小、顱後輕微往後凸出(與盤龍目狀況相反)、牙齒數量減少、上下頜各一顆大型犬齒,與其他特徵。晚期的特化巴莫鱷類,外型類似有大型犬齒的麗齒獸類。較大的頜部肌肉,以及更強壯的咬合力,顯示頭顱骨後方是下頜肌肉附著的地方。



牠們的脊椎骨也類似楔齒龍類,但缺乏異齒龍與其近親所擁有的長神經棘,但巴莫鱷類的肩膀與骨盤、四肢顯示出更進化的結構。四肢較為對稱,顯示出牠們以大步伐往前前進,而趾骨長度縮短,所以牠們更像晚期的合弓綱動物。

-------



(2) 恐頭獸亞目(學名:Dinocephalia)
佢地係好原始既獸孔目。
但你見佢地四腳比較直立,無咁似爬爬下個D合弓綱生物了。



恐頭獸亞目(學名:Dinocephalia)是個大型早期獸孔目演化支,繁盛於中二疊紀的瓜達鹿白階,但之後滅絕而且沒有留下任何後代。
除了巴莫鱷亞目與始巨鱷科以外,恐頭獸類是獸孔目中最原始的物種,但仍擁有牠們的獨特特徵。牠們保有很多跟牠們的盤龍目祖先一樣的原始特徵(例如:沒有次生顎,小型齒骨),但是牠們也有許多獸孔目的較進階特徵,像是擴大的腸骨與更直立的四肢。牠們包括肉食性、草食性、雜食性動物,有些是半水生動物,有些是完全陸生動物。恐頭獸類也是二疊紀中期的最大動物之一,只有最大的卡色龍科與鋸齒龍科的體型比得上或超越她們。



所有的恐頭獸類都有咬合時上下門牙可交錯的特徵。在更進階的物種中,門牙的接近舌頭側根部,在頜部緊閉時可形成壓碎的表面,可磨碎植物。
大多數的恐頭獸類發展出加厚的頭骨,這似乎是物種間打鬥行為(用頭互相撞擊)的演化結果,也許為了爭奪地盤或求偶。在有些物種,像是冠鱷獸與戟頭獸個別演化出角狀的結構。



恐頭獸類的特別處在於牠們的大型體型。最大型的草食性(貘頭獸)與雜食性(偉鱷獸)恐頭獸類,重量可以達到2公噸,大約4.5公尺長,而最大型的肉食性(像是安蒂歐獸與巨型獸)也有類似的體型,而重型的頭骨有80公分長,而體重大約半公噸重。
2017-05-09 21:03:07
(3) 異齒亞目(學名:Anomodontia)
草食性。
二疊紀中後期優勢物種。
落到下一個紀,三疊紀(Triassic)後期,先滅絕。
可能還繼續存活到白堊紀早期,同恐龍一齊生活。





異齒亞目(Anomodontia)又名缺齒亞目、異齒龍亞目,是獸孔目的三個主要演化支之一,從二疊紀繁盛到三疊紀,可能還繼續存活到白堊紀早期[2]。牠們大多數為缺少牙齒的草食性動物[3]。




在二疊紀中期,異齒亞目已呈現多樣性,包括:文努科維亞獸科(Venyukoviidae)、奔龍獸下目(Dromasauria)、二齒獸下目,還有早期的原始物種,包括異頭獸(Anomocephalus)與Patranomodon。其中只有二齒獸類存活到二疊紀晚期,而且成為晚二疊紀的最成功、大量的草食性動物,在生態位上佔據從大型到小型草食性動物的位置。只有少數二齒獸類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之後存活下來,其中一科叫水龍獸科,後來發展出肯氏獸科。這些後來出現的動物,是大型、笨重、喙狀嘴的動物,依然成為陸地上優勢的草食性動物。直到晚三疊紀,當時逐漸改變的環境(也許是逐漸的乾燥)造成牠們衰落,最後滅亡,生態位被蜥腳形亞目恐龍所取代。在澳洲的白堊紀早期地層,發現可能屬於異齒亞目的化石紀錄[4]。

-------

2017-05-09 21:09:49
(4) 獸齒類(學名:Anomodontia)
大多數肉食性。
優勢物種,由二疊紀早期落到去白堊紀早期,同恐龍一齊生活。
同蜥蜴之類已經相去甚遠,開始愈來愈似哺乳類。



獸齒類(Theriodontia)是獸孔目的第三個主要演化支,生存在二疊紀中期到白堊紀中期。在傳統的林奈分類法裡,獸齒類是似哺乳爬行動物的一個亞目。在親緣分支分類法理,獸齒類不僅包括傳統的獸齒類,還有牠們的哺乳類後代(以親緣分支分類法的話,獸腳亞目恐龍也包括了鳥類次演化支)。
獸齒類跟異齒亞目幾乎同時在二疊紀中期出現,接近約2億6500萬年前。與同時代的恐頭獸亞目與異齒亞目相比,這些早期獸齒類更類似哺乳類。

獸齒類主要分為三類:麗齒獸亞目、獸頭亞目、犬齒獸亞目。早期獸齒類可能已經是溫血動物。早期物種都是肉食性動物,但在三疊紀幾個族群演化成草食性動物。

獸齒類的下頜比其他獸孔目更像哺乳類,因為牠們的齒骨更大,讓牠們咬合時更有效率。還有,其他下頜的骨頭(出現於爬行動物)移動到耳裡,使牠們有更好的聽力,而嘴巴可張的更開。這些特徵使獸齒類成為最成功的獸孔目。

真獸齒類(Eutheriodontia)指的是除了最原始的麗齒獸類以外的獸齒類,包括獸頭類、犬齒獸類與牠們的後代哺乳類。真獸齒類有更大的頭骨,可容納更大的大腦,且使更多下頜肌肉附著。

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之後,僅存的合弓動物僅有真獸齒類、二齒獸類。獸頭類包括草食性與肉食性動物,兩者都在早三疊紀後絕種。犬齒獸類是繼續存活的獸齒類,也包括肉食性的犬頜獸與較衍化的草食性橫齒獸科(Traversodontidae)。在三疊紀期間,橫齒獸科的體型從中型演化到大型動物(最長的物種有2公尺長),而肉食性犬齒獸類的體型逐漸縮小。到了三疊紀晚期,小型的犬齒獸類包括:類似齧齒目的三瘤齒獸科(可能是橫齒獸科的近親或是牠們的後代),還有體型迷你、類似鼩鼱的三稜齒獸科,三稜齒獸科最後演化出第一群哺乳類。三稜齒獸科在侏儸紀時期滅絕,三瘤齒獸科在白堊紀滅絕,而哺乳類則持續演化發展。在白堊紀末滅絕事件之後,許多哺乳類存活下來,而恐龍滅亡,使哺乳類可以在地表多樣化發展。

2017-05-09 21:16:53
-- 改正 --

(4) 獸齒類(學名:Anomodontia Theriodontia
2017-05-09 21:19:10

二疊紀快到尾聲。
獸孔目4大類,
有死去既,有跑出既。




(1) 巴莫鱷亞目(學名:Biarmosuchia) (全滅)
(2) 恐頭獸亞目(學名:Dinocephalia)
(3) 異齒亞目(學名:Anomodontia) ==> 二齒獸下目,跑出。
(4) 獸齒類(學名:Theriodontia)==> 麗齒獸亞目,獸頭亞目,跑出。
2017-05-09 21:27:22
異齒亞目︰
二齒獸下目(Dicynodontia)

二齒獸下目是群似哺乳爬行動物,屬於獸孔目異齒亞目。二齒獸類是一群體型從大型到小型、長者兩支長牙的草食性動物。牠們也是最成功且多樣性的獸孔目(不計算哺乳類的狀況)動物,已知超過70屬,大小從老鼠到牛都有。


始二齒獸、一種發現於中二疊紀南非的原始二齒獸類


水龍獸,少數存活過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的二齒獸類

二齒獸類在二疊紀中期首次出現,在一陣快速的演化輻射後,成為晚二疊紀最成功且繁盛的陸地脊椎動物。在這段期間,牠們佔據大量多樣性的生態位,包括大型、中型、小型、與短腿穴居的動物。



獸齒類︰
麗齒獸亞目(Gorgonopsia)



麗齒獸亞目又譯蛇髮女妖獸亞目,是合弓綱獸孔目的一個亞目。雖然合弓綱最初被認為是爬行動物的一個亞綱。在近年的親緣分支分類法上,合弓綱包括其後代哺乳類。麗齒獸亞目的屬名意為「蛇髮女妖面孔」,以希臘神話的蛇髮女妖為名。

麗齒獸類通常被認為是似哺乳爬行動物,但因為許多類似哺乳類的特徵,只有少數類似爬行動物的特徵,牠們更常被認為是類似爬行動物的哺乳類。麗齒獸類的類似哺乳類特徵包括:特化的牙齒形狀(異齒型)、完全發展的顳顬孔、直立的後肢、具有耳骨。麗齒獸類屬於獸孔目中較特化的獸齒類。麗齒獸類是二疊紀晚期的最大型肉食性動物之一。目前已知最大型的屬是狼蜥獸(Inostrancevia),身長接近4.5公尺,頭骨有45公分長,刀刃狀的牙齒有12公分長,應該是肉食性的演化結果。目前仍不確定麗齒獸類是否擁有皮毛、鱗片、或皮膚。

麗齒獸類、犬齒獸類、以及犬齒獸類的哺乳類後代,都屬於獸孔目中的獸齒類。麗齒獸類是二疊紀中期的獸孔類動物演化而來。早期麗齒獸類的體型不大於狗。二疊紀中期的優勢動物恐頭獸類的滅亡,使麗齒獸類在二疊紀晚期成為優勢掠食動物。在二疊紀晚期,許多麗齒獸類發展到大型狗或牛的大小,有些成長至犀牛的大小,例如最大型的麗齒獸類狼蜥獸(Inostrancevia)。麗齒獸類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時滅亡,是唯一在這是滅絕事件滅亡的獸齒類演化支。


獸齒類︰
獸頭亞目(Therocephalia)




獸頭亞目意為「獸的頭部」,是獸孔目獸齒類的一個已滅亡演化支,存活於二疊紀中晚期到三疊紀。獸頭亞目以牠們巨大的頭骨與牙齒為名,牠們可能是群成功的肉食性動物。

儘管合弓綱通常被稱為似哺乳爬行動物,牠們並不是爬行動物演化支的一部分。獸頭亞目與犬齒獸亞目的關係親近,而犬齒獸亞目演化出哺乳類;這層關係有者有解剖學上的證據,可能包括鬍鬚與毛髮。儘管發現化石,但獸頭亞目的內部演化關係、解剖結構、生理機能上,還有許多無解的問題存在。

南非卡魯盆地發現大量的獸頭亞目化石,俄羅斯、中國、南極洲也有發現獸頭類化石。在二疊紀中期,獸頭類起源於盤古大陸南部,但就像犬齒獸類一樣,快速散布到盤古大陸各處。許多獸頭類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滅亡,少數真獸頭類的物種存活到三疊紀早期並繼續多樣性發展。殘活下來的獸頭類在三疊紀中期滅亡,可能因為氣候變遷,以及肉食性犬齒獸類、多樣性的爬行動物的競爭有關。
2017-05-09 21:32:03
二疊紀末期,獸齒類之中,
出現犬齒獸亞目。
犬齒獸亞目,包含哺乳類在內
所以,犬齒獸亞目係由二疊期末期,一直至今。

犬齒獸亞目

犬齒獸亞目(cynodonts)是獸孔目的一類。它們是獸孔目中最多樣性的其中一群。它們以類似狗的牙齒命名。

犬齒獸類擁有幾乎所有哺乳類的特徵。牠們的牙齒全部分化,腦殼往頭後方突起,多數以直立的四肢行走。犬齒獸類仍然卵生,就像所有中生代原始哺乳類一樣。牠們的顳顬孔遠比牠們祖先的大,較寬的顴弓支稱強壯的下頜肌肉,證實更像哺乳類的頭骨。牠們也有除了獸頭類以外獸孔目所缺乏的次生顎,獸頭類與犬齒獸類有親近的血緣關係。它們的犬齒是牠們下頜的最大骨頭,其他的小骨頭移動到內耳。牠們可能是溫血動物,覆蓋著毛髮。


犬頜獸,早三疊紀(下一個紀)


南非的三尖叉齒獸,早三疊紀(下一個紀)


犬齒獸類是獸孔目中其中一群,與其他已滅絕的麗齒獸、獸頭類同為獸齒類。犬齒獸的演化可追溯到二疊紀的一群小型類似麗齒獸的獸孔目。最初的犬齒獸成員是原犬鱷龍科,包括原犬鱷龍與Dvinia。牠們都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滅亡。

最多樣性的犬齒獸類都在真犬齒獸演化支裡,這演化支也包括了哺乳類。代表的品種包括大型肉食性犬頜獸科、同等大小草食性的Traversodonts、還有小型類似哺乳類的三瘤齒獸科與鼬龍類。犬齒獸類如果非全部是溫血動物,至少部分地覆蓋者毛髮,可使它們維持高體溫。犬齒獸類似哺乳類的身體結構,暗示所有哺乳類從真犬齒獸類的單一類群中演化出來。
在牠們的演化過程中,犬齒獸類改變它們原本用來抓住獵物並完全吞下獵物的牙齒,加上特別化的牙齒,包括用來磨碎食物以促進消化的臼齒。此外,犬齒獸類的下頜減少骨頭數量。這多餘骨頭的移動演化成新的作用,成為哺乳類的內耳一部份。

更好的聽力使這些動物更能警覺他們所處環境,然後這增加的聽力使大腦增加更多的區域以接受聲音訊息。犬齒獸類也發展出嘴巴頂部的次生顎。這可讓空氣可從嘴巴後方流動到肺,使犬齒獸類可同時進食與呼吸。這特徵可見於所有現代哺乳類。
2017-05-09 21:35:51
二疊紀天氣

早期︰石炭紀後期有冰河時期
中期︰天氣回暖,內陸變乾
後期︰繼續變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nKueHktkaw
2017-05-09 21:36:49
2017-05-09 21:38:47





再見了,二疊紀

2017-05-09 21:51:58

因為,係2億5140萬年前,
終.極.冚.球.鏟!!
玩完喇!!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event,簡稱P-Tr)是一個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發生於古生代二疊紀與中生代三疊紀之間,距今大約2億5140萬年。若以消失的物種來計算,當時地球上70%的陸生脊椎動物,以及高達96%的海中生物消失;這次滅絕事件也造成昆蟲的唯一一次大量滅絕。計有57%的科與83%的屬消失。 在滅絕事件之後,陸地與海洋的生態圈花了數百萬年才完全恢復,比其他大型滅絕事件的恢復時間更長久。此次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的五次大型滅絕事件中,規模最龐大的一次,因此又被正式稱為大死亡(The Great Dying),或是大規模滅絕之母(Mother of all mass extinctions)。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的過程與成因仍在爭議中。根據不同的研究,這次滅絕事件可分為一到三個階段。第一個小型高峰可能因為環境的逐漸改變,原因可能是海平面改變、海洋缺氧、盤古大陸形成引起的乾旱氣候;而後來的高峰則是迅速、劇烈的,原因可能是撞擊事件、超級火山爆發、或是海平面驟變,引起甲烷水合物的大量釋放。持續時間大約6萬年。


海中生物
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海生無脊椎動物的滅亡程度最大。在中國南部的一些富含化石的地層,在329屬的海生無脊椎動物中,有280屬在二疊紀最後兩個沉積層(以發現牙形石化石為標準)消失。

陸地無脊椎動物
在二疊紀時期,陸地的昆蟲與其他無脊椎動物非常繁盛、多樣化,其中也包含地表上曾出現過的最大型昆蟲。發生在二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昆蟲大規模滅絕事件,其中有八、九個昆蟲的目消失,而至少十個目的物種減少。

陸地脊椎動物
在二疊紀末期,許多陸地脊椎動物消失,而某些演化支甚至幾乎滅亡。 某些存活的族系,並未長時間繼續存在,而其他族系則開始多樣化,並長期存活著。有充足證據顯示,超過⅔的陸生兩棲動物、蜥形綱、獸孔目的科在這個滅絕事件中消失。大型的草食性動物遭受嚴重的打擊。除了前稜蜥科,幾乎所有的二疊紀無孔亞綱動物滅亡;龜鱉目具有無孔類的頭骨,被認為可能是從前稜蜥科的近親演化而來(或是雙孔亞綱)。盤龍目早在二疊紀末期前就已滅亡。由於二疊紀的雙孔亞綱化石很少,無法確定滅絕事件對雙孔亞綱所造成的影響;雙孔亞綱包含大部分的爬行動物,例如蜥蜴、蛇、鱷魚、恐龍、以及恐龍的後代鳥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eTCw5Xk1I
2017-05-09 22:00:01
滅絕模式的可能解釋
滅亡程度最嚴重的海生動物,包含:可以製造鈣質外殼(例如碳酸鈣)、代謝率低、以及呼吸系統較弱的物種,尤其是鈣質海綿類、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具鈣質外殼的腕足動物、苔蘚動物門、棘皮動物門,上述動物中約有81%的屬滅亡。而無法製造鈣質外殼的近親,受到的影響較小,例如海葵(演化出現代的珊瑚)。具有高代謝率、呼吸系統良好、以及缺乏鈣質外殼的動物,滅亡的幅度較小;牙形石是個例外,約有33%的屬消失。

這種滅絕模式,與組織缺氧產生的效應相符合。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大陸棚海域都有嚴重的缺氧現象,但缺氧現象無法解釋有限度的滅絕模式;因此缺氧不是造成海生生物滅絕的唯一成因。一個針對二疊紀晚期到三疊紀早期大氣層的數學模型,指出在這段期間,大氣層中的氧氣有明顯、長時期的衰退;這個衰退不因二疊紀/三疊紀交界而增加,並在三疊紀早期達到最低點,但仍高於現今的比例。由此得知,氧氣比例的衰退與滅絕模式並不一致。

另一方面,海生生物的滅絕模式也與高碳酸血症(二氧化碳過高)產生的效應相符合。當二氧化碳濃度高於正常時,將對生物造成傷害:降低呼吸色素攜帶氧到組織的能力、使體液更為酸性、妨礙動物形成碳酸鈣外殼;當濃度更高時,會使生物進入昏迷狀態。除了上述反應,二氧化碳濃度高,會使生物製造鈣質外殼更加困難。與陸地生物相比,海洋生物對於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相當敏感。溶解於水中的二氧化碳,是氧的28倍。對於進行呼吸作用的動物,二氧化碳的排除,與氣體經過呼吸系統膜相關;所以海洋動物會將身體內的二氧化碳保持在低濃度,低於陸地動物。若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妨礙海洋動物合成蛋白質、降低受精機率、形成不完整的鈣質外殼。


可能事件

隕石撞擊事件

目前已在部分二疊紀/三疊紀交界的地層,發現撞擊事件的證據,例如:在澳洲與南極洲發現罕見的衝擊石英[71][72]、富勒烯包覆的外太空惰性氣體[73]、南極洲發現的玻璃隕石[74],以及地層中常見鐵、鎳、矽微粒[75]。但是,上述證據的真實性多受到懷疑[76][77][78][79]。在南極洲石墨峰(Graphite Peak)發現的衝擊石英,經過光學顯微鏡與穿透式電子顯微鏡重新檢驗後,發現其中的結構並非由撞擊產生,而是形變與地殼活動(例如火山)造成的[80]。
目前已經發現數個可能與二疊紀末滅絕事件有關的隕石坑,包含:澳洲西北外海的貝德奧高地[72]、南極洲東部的威爾克斯地隕石坑[81][82]。但沒有可信服的證據,可證明這兩個地形是由撞擊產生。以威爾克斯地隕石坑為例,這個位在冰原下的凹地,年代無法確定,可能晚於二疊紀末滅絕事件才形成。其中最爭議的隕石坑,是由地質學家Michael Stanton在2002年提出的,他主張墨西哥灣是形成於二疊紀末期的一次撞擊事件,而該撞擊事件也造成了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83]。

火山爆發

在二疊紀的最後一期,發生兩個大規模火山爆發:西伯利亞暗色岩、峨嵋山暗色岩。峨嵋山暗色岩位於現今中國四川省,規模較小,形成時間是瓜達鹿白階末期,形成時的位置接近赤道[88][89]。西伯利亞暗色岩火山爆發是地質史上已知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之一,熔岩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西伯利亞暗色岩火山爆發原本被認為持續約數百萬年,但近年的研究認為西伯利亞暗色岩形成於2億512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接近二疊紀末期[1][90]。

還有甲烷水合物的氣化,海平面改變,海洋缺氧,硫化氫,盤古大陸的形成等原因。
2017-05-09 22:07:38













2017-05-09 23:14:08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