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多圖] 有無人對古代生物有興趣?一齊傾下

744 回覆
742 Like 7 Dislike
2017-04-04 18:03:43


歡迎收睇泥盤紀天氣報告



全時期平均大氣O2含量︰約15 Vol %(為現代的75% )
全時期平均大氣CO2含量︰約2200 ppm(為前工業時期8倍)
全時期平均地表溫度︰約18℃(高於現代4℃)
海平面(高於現代)︰一般穩定於189米,逐漸下降至120米

無知一問 點樣度到以前啲空氣含量


1. 用碳同位素(isotope)
2. 跟據其他數據推斷(例如幅射數量,植物數量,各類岩石風化指數等等)

通常都係用電腦model去估,所以個數字成日轉

例如1999年啲人以為泥盤紀O2係停留喺15%,但係2006-7年就計到個數字係由25跌落13再升番上25
2017-04-04 18:16:04
再跟住係點?
我都唔知
因為有個叫 柔默空缺(Romer's gap) 既時期

3.6億年前 ~ 3.4億年前
搵唔到化石
所以四足類點再進化?
I don't know, we don't know
再等到3.4億年先有 瓦切螈 Whatcheeriidae 既化石
已經係石炭紀 (Carboniferous) 了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b/Pederpes22small.jpg
瓦切螈 Whatcheeriidae , 石炭紀 (Carboniferous) , 3.4億年前



柔默空缺
柔默空缺(Romer's Gap)是指約於3億6千萬年前泥盆紀末期,至3億4千萬年前石炭紀早期一段缺乏化石紀錄的時期。這段空缺是以古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來命名。在柔默空缺之前,正是節肢動物及脊椎動物出現陸地性的時間,但此之後卻突然缺乏陸地化石紀錄。
柔默空缺出現的原因一直受到爭議。一些學者指空缺是因化石化的問題,地層的地球化學並不適合化石的形成。古生世地球化學確定柔默空缺的生物學真實性,指當時曾有一段大氣層低氧氣濃度的時期。[1]另一些則指有可能是挖掘者未能準確掘出化石的所在地,而非沒有化石存在。
柔默空缺並非完全沒有化石紀錄,一些位點仍發現一些脊椎動物化石,如棘螈、提塔利克魚、潘氏魚來填補空缺。例如在蘇格蘭巴斯蓋特的東肯克頓石場,就發現了數個早期四足類化石。[2][3]

2017-04-04 18:19:34
泥盤紀上岸古仔講完
下次講

RHYNIOGNATHA HIRSTI IS THE WORLD’S OLDEST KNOWN INSECT.
2017-04-04 19:16:37
真係真係好想返返去
睇下以前個世界係點
會唔會仲有啲未被
發現既生物種
2017-04-04 19:22:15
正呀!!以前嗰啲"與xx同行" 正到痴線
特別係講古代海洋嗰套
同埋神話/傳說嘅生物都好鐘意,硬係覺得佢地係曾經存在嘅
2017-04-04 20:03:12
好正 lm
2017-04-04 20:12:06
其實係咪氧氣減少令動物體積縮減

另外生物小型化係咪證明敏/智>力
2017-04-04 20:15:36
仲有點解全部都係水生
我想睇長毛象劍齒虎
2017-04-04 20:36:34
樓主啊。環節動物幾時出現架,係乜嘢進化而成
2017-04-04 20:43:52
留名
2017-04-04 20:56:35
樓主啊。環節動物幾時出現架,係乜嘢進化而成


環節動物門
寒武紀 5.18億年前~ 今日



環節動物門是動物界的1個門,該門動物為兩側對稱、分節的裂生體腔動物,有的具疣足和剛毛,多閉管式循環系統、鏈式神經系統。目前已知的環節動物約有13000種。常見環節動物有:蚯蚓、螞蟥(又稱水蛭)、沙蠶等。
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共同構成關節動物(Articulata)。

身體構造[編輯]
環節動物的消化道由口,咽,食道,腺囊,肌肉胃,中腸和肛門組成。
循環系統由心臟,腹背兩套血管和滋養器官的小型側邊血管組成。身體細長
蚯蚓每一個體節里有兩個後腎管,它們負責收集前一體節的體液。體液通過腎孔流到下一體節,途中經過盤曲的腎管,直到膀胱。然後通過腎孔排出體外。終尿裡面是含氮的物質。而無機鹽則會被腎管上皮重吸收回到血液。為了平衡通過皮膚吸收的水分,蚯蚓的尿液會稀釋得很厲害。蚯蚓每天可排出約體重的60%稀薄尿液。後腎管被腹膜「綁」著固定於體腔壁上。
環節動物的繁殖能力非常強:體節的分離和出芽生殖的無性生殖。但有性生殖也很重要。多毛綱的動物大多是雌雄異體。而原環蟲綱則是雌雄同體。






你問來做乜呀
2017-04-04 20:58:23
樓主啊。環節動物幾時出現架,係乜嘢進化而成


環節動物門
寒武紀 5.18億年前~ 今日



環節動物門是動物界的1個門,該門動物為兩側對稱、分節的裂生體腔動物,有的具疣足和剛毛,多閉管式循環系統、鏈式神經系統。目前已知的環節動物約有13000種。常見環節動物有:蚯蚓、螞蟥(又稱水蛭)、沙蠶等。
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共同構成關節動物(Articulata)。

身體構造[編輯]
環節動物的消化道由口,咽,食道,腺囊,肌肉胃,中腸和肛門組成。
循環系統由心臟,腹背兩套血管和滋養器官的小型側邊血管組成。身體細長
蚯蚓每一個體節里有兩個後腎管,它們負責收集前一體節的體液。體液通過腎孔流到下一體節,途中經過盤曲的腎管,直到膀胱。然後通過腎孔排出體外。終尿裡面是含氮的物質。而無機鹽則會被腎管上皮重吸收回到血液。為了平衡通過皮膚吸收的水分,蚯蚓的尿液會稀釋得很厲害。蚯蚓每天可排出約體重的60%稀薄尿液。後腎管被腹膜「綁」著固定於體腔壁上。
環節動物的繁殖能力非常強:體節的分離和出芽生殖的無性生殖。但有性生殖也很重要。多毛綱的動物大多是雌雄異體。而原環蟲綱則是雌雄同體。






你問來做乜呀

唔該晒樓主答覆 ,我對佢哋有啲興趣
2017-04-04 20:58:25
仲有點解全部都係水生
我想睇長毛象劍齒虎


頂住檔先
2017-04-04 21:23:37

可放大來睇

Dated phylogenetic tree of insect relationships. The tree was inferred through a maximum-likelihood analysis of 413,459 amino acid sites divided into 479 metapartitions. Branch lengths were optimized and node ages estimated from 1,050,000 trees sampled from trees separately generated for 105 partitions that included all taxa. All nodes up to orders are labeled with numbers (gray circles). Colored circles indicate bootstrap support (left key). The time line at the bottom of the tree relates the geological origin of insect clades to major geological and biological events. CONDYLO, Condylognatha; PAL, Palaeoptera.


好複雜...... 唔識講
2017-04-04 21:28:03
古代有冇克蘇魯神話啲生物存在過

同埋幾時先到侏羅紀
好想睇恐龍
2017-04-04 21:29:00

講昆蟲進化史
呢個真係一個好難既任務
因為蟲又無骨留低
連科學家都R爆頭




我即管試下,你地backup我

2017-04-04 21:49:44

昆蟲的崛起



昆蟲祖先係乜?
科學家都唔知
不如睇下日本仔點講



我地講過,肉鰭魚類爬上地,鰭變腳,最後成為兩棲類
海中既節肢動物,都一樣
我地去返奧陶紀先....




大海之中,有甲殼亞門 Crustacean
甲殼亞門︰例如螃蟹,蝦,龍蝦,淡水龍蝦,磷蝦,和藤壺等等
近年研究顯示,係奧陶紀,一群甲殼亞門動物,上陸地進化成為昆蟲




Speleonectes tulumensis,屬於甲殼亞門槳足綱
分布於濱海地下含水層中的甲殼亞門動物,不具視力
科學家認為Speleonectes tulumensis係同昆蟲關係最密切既節肢動物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2/100216114034.htm

於是,係4.8億年前左右既奧陶紀,昆蟲係地上出現。
一開始,佢地係無翼,唔識飛既
2017-04-04 22:01:53
到4.0億年前,泥盤紀前期



Rhyniognatha hirsti ,第1隻有翼昆蟲,出現了

即係話,4億年前 再之前 ,有翼昆蟲已經出現。佢地適應左陸地既環境。

開初,昆蟲上陸地,除左植物,無咩好食。
Like other insects of its time, Rhyniognatha presumably fed on plant sporophylls - which occur at the tips of branches and bear sporangia, the spore-producing organs. The insect’s anatomy might also give clues as to what it ate. The creature had large mandible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been used for hunting.

Rhyniognatha hirsti 食下孢子葉,上面植物用來繁殖既孢子


Rhyniognatha hirsti 已經有昆蟲口器(dicondylic mandibles),個個"鉗"
2017-04-04 22:08:24
關於泥盤紀,昆蟲資料都唔係好多
算,大家知道開始有有翼昆蟲就夠
2017-04-04 22:13:51

蕨類植物


晚志留紀/泥盆紀早期-現今









蕨類植物門是植物界中的一門,約有兩萬個左右的物種,屬於維管束植物。
蕨類植物(羊齒類植物)比起較原始的石松門多了真正的葉子,但比起較進化的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則缺少了種子。和所有的維管植物一樣,蕨類植物有著一個世代交替的生命週期,由雙套的孢子體和單套的配子體兩者循環著。和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不同的,配子體是一游離的器官。蕨類植物典型的生命週期如下:
孢子體(雙套)經由減數分裂產生單套的孢子;
孢子經由細胞分裂形成配子體-其一般會含有可光合作用的原葉體;
配子體會經由有絲分裂產生生殖細胞(通常精子和卵子不會是由同一個原葉體,因為同一原葉體的藏精器和藏卵器成熟時間不同);
可移動、具鞭毛的精子讓仍黏在原葉體上的卵子受精;
受精後的卵子形成了一個雙套的受精卵,並經由有絲分裂成長成孢子體(一般所看到的蕨類植物)。



就一般的印象而言,蕨類植物是生長在陰暗潮濕的林地角落裡,但其實蕨類植物可以生長的棲地範圍要比這多出許多,亦有居住在高海拔的山區、乾燥的沙漠岩地、水裡或原野等地區的物種。蕨類植物一般認為大多生長在特定的邊緣地帶,通常是在環境限制了種子植物興盛的地方。但某些蕨類植物卻是這世上最煩人的雜草,包括生長在英國高地的蕨屬或生長在赤道附近湖泊的滿江紅屬,兩者都形成了廣泛且具侵略性的領域。蕨類植物的棲地主要有四種特定的類型:濕暗的森林、岩地的裂縫,尤其是可以擋住全部太陽的地方、泥塘和沼澤等酸性濕地、以及赤道的樹上,其中許多物種為附生植物。
許多蕨類植物和具有菌根的菌類有著關連性。許多蕨類植物只生長在特定的酸鹼值下,如海金沙只生長在潮濕且強酸性的土地上,而球莖冷蕨則只生長在石灰岩上。
蕨類植物的孢子中含豐富的脂質、蛋白質及卡路里,所以一些脊椎動物會以蕨類的孢子為食物,例如歐洲的小林姬鼠及紐西蘭的小短尾蝙蝠等。[2]
2017-04-04 22:22:08

陸地植物幾時出現?



5.1億年前,一開始由一D綠藻類開始


綠藻是一種微生物,可以在包括海水、淡水和汽水等所有的水中環境裡被找到。

泥盤紀開始有大量既植物生長係陸地上。
植物唔係我地重點,所以我都唔多講鳥~
有興趣可以睇Wikipedia.
2017-04-04 22:29:22

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





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英語:Late Devonian extinction),又稱泥盆紀晚期滅絕事件,是地球生物史上五次主要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之中的第四大物種滅絕事件[1],發生於古生代泥盆紀晚期。本次滅絕事件又可被細分為許多個別的小事件,而其中發生在3.74億年前的凱爾瓦塞事件(英語:Kellwasser event)是本次滅絕事件中最嚴重的,並標誌著泥盆紀最後一個時期法門階動物群階的開始,亦即弗拉斯階 - 法門階的邊界[2][3]。另外第二大的罕根堡事件(英語:Hangenberg Event)則終結了泥盆紀時期[4]。總體而言,約19%的科和50%的屬在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中消失[5]。



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圖中"Late D")有數次滅絕高峰期。
雖然在泥盆紀晚期時顯然有大規模生物多樣性喪失,科學界對於滅絕事件的發生時間和長度卻尚未確定。大致在有50萬至2,500萬年,落在吉維特階中期至法門階晚期[13]。此外,學界也不清楚此次大滅絕事件是否由兩次主要滅絕事件所組成,抑或只是一連串的小型滅絕事件。目前最新研究指出可能是300萬年間的多種原因與不同次的滅絕事件共同組成了本次大滅絕 [14][3]。另有人認為本次大滅絕可視為2,500萬年中7次不同滅絕事件,以及3次發生在吉維特階、弗拉斯階以及法門階末期的主要滅絕事件的組合[15]。



可能原因
由於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很難去分別出單一的成因,同時也很難將因果關係徹底的釐清[16]。沉積紀錄指出泥盆紀後期存在氣候變遷的現象,直接導致部分生物的滅絕。然而,氣候變遷的原因仍存在許多爭論。而關於本次滅絕事件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論包含由全球寒化、海底火山噴發所導致的海平面變化和海洋缺氧事件等。亦有說法指當時岡瓦那大陸漂向南極為上述現象之成因[1],但這並無法完整解釋所有現象[17]。

天體撞擊

彗星或其他天體的撞擊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18]。甚至有一種假說指出是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本次大滅絕[19][3],但目前尚無堅實的證據支持此說法。形成於凱爾瓦塞時期的阿拉莫撞擊坑與罕根堡時期的兀里撞擊坑的形成時間尚未確定,因此不足以用以證明與本事件有關[2]。

外來種入侵

部分統計數據顯示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可歸因於物種形成速率的降低,而非滅絕速率的升高[20][13]。這可能是因為全球性外來種入侵,而非單一事件所造成[13] 。另外,有頷下門類動物似乎並未受到礁岩減少或凱爾瓦塞事件的其他層面所影響,但無頷總綱類動物的數量在弗拉斯階結束前早已開始下降[9]。

植物演化

在泥盆紀時期,陸上植物經歷了劇烈的演化。它們的最大高度從泥盆紀初期的30公分演化至後期的30公尺,整整高出了100倍[21]。這種轉變可歸因於維管束的出現,使植物的身軀可以長得更大且複雜[6]。與此同時,種子的出現使植物的散布範圍擴展到不是常年潮濕的區域[6]。這兩個因素的結合使植物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力大增,尤其是古蕨屬植物所形成的森林分布在泥盆紀後期大幅擴展。
由於較高大的植物需要較深的根系以獲取水分及養分,並且提供較有效的支撐,森林分布的大幅擴展連帶破壞了地表上層岩石的結構,進而形成較深的土壤。這種風化作用從岩層中釋放了大量藻類需要的營養鹽,流入水中造成藻類的大量孳生,也就是優養化作用,使水底嚴重缺氧[6]。地層紀錄顯示,缺氧事件與滅絕高峰期的相關性大於全球冷化現象,因此缺氧事件可能在此次滅絕事件中扮演主要的角色[17]。而在泥盆紀時期大量的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明顯降低。由於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氣中的主要溫室氣體之一,這種現象可能導致氣候的寒冷化。例如泥盆紀後期位於南極點附近的北巴西當時就有冰河大量擴散的現象[12]。另外,含矽酸鹽的岩石風化也移除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加劇了全球寒化,並使海平面降低[22]。
2017-04-04 23:00:58



石炭紀 (Carboniferous)


(3.58億年前 –2.99億年前)






究竟32.5%既氧氣,係咩玩法呢!?
究竟32.5%既氧氣,可以令昆蟲去到幾大!?
究竟32.5%既氧氣,可以令製造幾多奇蹟呢?!?





盾皮魚趨於滅亡,輻鰭魚 正式上位!
鯊魚更加係佔領海洋,正式啟動!
鯊魚︰阿卡蒙利鯊



海百合



史上最大昆蟲!巨脈蜻蜒!




嚇撚死


節胸蜈蚣

媽呀!!!!


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又令兩棲類繼續進化,漸成羊膜動物︰爬行類






下回
巨蟲世紀



未~~~完~~!!!!!!


2017-04-04 23:06:03
抖下先
不定期更新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