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應該開喺學術台但我想多啲人睇到同討論。我知呢個post好長,但希望大家可以睇完佢。
睇咗飲喜茶有咩問題嘅唔同post,咁啱小弟份碩士論文係探討有關喜茶呢個流行飲食文化對香港人身分認同嘅影響,所以想分享吓自己嘅見解同埋想同大家討論吓喜茶文化呢個現象。
係咪咩都要同政治掛勾?
其實每個行為背後喺社會任何層面上都會有佢嘅權力(power)、意義同影響。飲喜茶作為一個社會上嘅消費行為(consumption),就會有佢本身喺社會上嘅權力同含意。Pierre Bourdieu對社會上嘅消費行為進行過研究,提出「區隔」(distinction)呢個概念,意思係唔同個體嘅品味判斷會造成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嘅差別,從而造成社會上存在唔同群體同階級。我哋嘅消費模式會影響我哋嘅品味而久而久之成為咗我地嘅習慣,最後就會成為身分認同(identity)嘅一部分。
飲喜茶係咪要政治化?
Michael Billig提出過「平實民族主義」(banal nationalism)嘅概念,指我哋嘅喜好習慣、每日做緊嘅事都係一種民族身分認同嘅體現,而透過重複性嘅行為都會強化我哋對該民族嘅身分認同。當然純粹飲喜茶呢個動作唔會同政治有咩關係,但現實就似Bruno Latour所講嘅「行動者網絡」(actor-network)一樣,所有事物係緊扣關連而互相影響。正如你買喜茶,你可以用wechat order,然後你又可以用wechat pay/alipay畀錢,甚至有人會為咗喜茶去埋深圳。呢啲行為單一咁睇好似唔會對你認同自己係香港人嘅諗法有咩影響,但當同時間有多個「單一事件」多角度影響緊你嘅時候,你就會慢慢地被潛而默化,慢慢地喺行為上成為咗一個「中國人」,而對應返上一個部分,呢啲習慣就會形成你嘅身分認同。
換個講法,呢種文化嘅流入可以講係一種「軟實力」(soft power),而佢隨之帶嚟嘅改變係一種「黏性實力」(sticky power),意思係當你一開始受到影響嘅時候,你就再無辨法擺脫,例如係社交媒體、電子貨幣嘅應用。你會開始習慣從而依賴,但你永遠唔會覺得對你有咩影響,可能只係會講句「__啫,唔需要咩都政治化嘅」。配合埋政治修例、基建設備、人口政策、商業呢啲「銳實力」(sharp power),香港就係咁一步一步被改變。
所以,無論係用簡體字幕又好,飲喜茶又好,甚至睇日本動漫都好,喺香港呢個社會背景甚至個體嘅詮譯入面呢啲行為都包含一啲意義同權力影響其他人。呢啲現象、流行文化、行為唔係單一咁影響緊香港呢個地方,而係作為一個強大嘅網絡同時間多方面咁影響。技術上嚟講,單一咁睇飲喜茶呢個消費行為並唔算係一個文化侵略(cultural invasion)嘅,但當佢配合埋其他文化、基建、社會上嘅改變,例如簡體字、抖音、wechat、港珠澳、一地兩檢、逃犯修例等等嘅應用嘅時候,呢一整個網絡就足以構成一個新殖民統治(neo-colonisation)手段。
唔講喜茶呢個品牌係有意定無意咁打入香港市場,但佢對香港嘅政治影響力係一定存在。因此希望大家消費嘅同時唔好忽略佢背後嘅力量。最重要係記得自己香港人嘅身分,消費外來文化嘅同時要好好守護本地文化。
如果有睇哂嘅巴絲多謝你 ,希望大家都為香港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