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rman_Emperor?wprov=sfla1
轉貼
http://cuphistory.net/歐洲各種「皇帝」,意義和權力可以差很大!/
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
位於北德的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於西元18世紀迅速掘起,在歐洲強鄰底下經過歷代國王的努力下成為了歐洲強權之一。19世紀民族主義興起,高呼德意志民族統一國家的聲浪日增。
當時彌漫著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思潮中出現了兩大方案—「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是指連同奧國在內建立一個普奧合併的德意志帝國;「小德意志」方案則是排除多民族的奧國,並以普魯士王國為中心建立的德意志帝國,所以「小德意志」有時也稱為「大普魯士方案」。
被稱為普魯士王國「鐵血宰相」的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以卓越的政治手腕,在普奧戰爭勝利後強迫解散以奧國為首的「德意志領邦同盟」,順利把奧國對成立德意志帝國的影響力排除。及後在普法戰爭勝利後,與北德意志地區的其他邦國成立了以普魯士王國為中心的「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在這個帝國內,普魯士王國佔了帝國領土的三分之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 I)被加冕為「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
值得注意的是,威廉一世並非「德意志帝國皇帝(Kaiser von Deutschland)」或「德意志人民的皇帝(Kaiser der Deutschen)」,而是「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這有什麼分別呢?那要說說「德意志帝國」是個怎樣的國家。
德意志帝國的前身是北德邦聯(Norddeutscher Bund),是俾斯麥在普奧戰爭後主導成立,並志在排除奧國影響力的過渡組織。沒錯,這代表後來的德意志帝國也是一個類似聯邦制的國家。雖然俾斯麥的最終目的是想建立一個權力集中的國家,但過份急進的話這定必引來歐洲列強和北德邦聯裡其他邦國的強烈反彈。因為這意味著其他德意志邦國會喪失權力,普魯士王國則權力和地位會迅速膨脹。所以,「德意志帝國皇帝」這個頭銜是不會得到各方贊成的。
至於「德意志人民的皇帝」這稱號,與舊時神聖羅馬帝國那個「羅馬人民的皇帝」頭銜太相似了。簡直就像間接承認了「德意志人民的皇帝」是個沒有實權的榮譽虛位,威廉一世也是絕不會同意,也不是俾斯麥所希望的。為解決矛盾,俾斯麥想到了一個巧妙的折衷方案,那就是把邦聯參議院中由普魯士國王兼任的主席一職,改稱為「德意志皇帝」。但這同時意味著,「德意志皇帝」意思只是個「德意志的聯邦主席」,地位並不比其他德意志邦國諸侯在聯邦議院要高。「德意志皇帝」統治國家的權力來自帝國憲法所賦予,並非由繼承此稱號自動獲得。
威廉一世被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時,認為這個是「從溝渠裡撿回來的皇冠」。他的理想,是建立一個包含整個德意志的普魯士,而非一個開頭以普魯士為首,隨著日子把普魯士消化掉的聯邦國家。無怪乎他在加冕前一天說過:「明天將是我最不快樂的一天,我們將把普魯士王國的王位葬送。俾斯麥,這全是你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