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邁克爾•艾普特(Michael Apted),於1964年開始拍攝《7 Up》系列紀錄片,採訪來自英國14個不同階層的7歲孩童,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孩子,有的來自於孤兒院。此後每隔7年時間,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現況、聊聊他們的夢想。
就這樣從7歲童言童語暢談「我的志願」開始,之後的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導演跟著這群孩子歷經青春期、戀愛、工作、結婚等種種階段。
2012年BBC完成了最後一個7年(56歲)的拍攝,短短三集150分鐘,濃縮了14個孩子56年的人生,最後紀錄片以《56UP》為名,做為終結。在這14個案例中,有的人事業與家庭兩得意,有的人卻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身為一個上層階級的孩子,就讀私立學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經每日在看《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他知道自己會上哪個高級中學,知道自己會進入牛津大學,並預測畢業後會成為著名律師等大人物。而49年過去之後,他們確實從牛津畢業,成了知名律師,承接上一輩過著優渥生活。並且他們的下一代,也將重複他們的人生,不斷不斷地循環。



而另一邊,出生自貧民窟的孩子,在言語中幾乎沒有夢想,眼前最大的希望就是看著爸爸能夠吃飽,長大後只要到附近超市上班就可以了,至於孤兒院的孩子,甚至連明天會怎樣都不確定。這些個來自社會底層階級的孩子,49年後,許多人已當上爺爺奶奶,而他們的孩子與孫子,也極少能夠上大學,只能做著普通服務性的工作,並經常性地伴隨著失業。



【49年來,只有一人翻轉】
農人的兒子 Nick,是唯一從中產階級晉升上層階級的人,他從牛津物理系畢業後,28歲移民美國,到威斯康辛大學研究核物理,最後順利成為大學教授,成功獲得自己想要過的日子;而另外一人Neil則是另一種翻轉,原本家庭條件很好的Neil,最終卻淪為流浪漢,不過這也可能來自於Neil本身心理疾病對他造成的影響(直到56歲的紀錄片中他才承認)。
49年過去,富人還是富人,窮人仍是窮人,而他們的孩子也正步上那條無限循環的道路。人生7年又7年,一次又一次輪迴,最後導演的一句話,能夠點出整部片的核心所在:「看到一個孩子7歲的樣子,就能夠刻畫出他們長大的樣子。這彷彿是英國的未來。」
不過此紀錄片也遭受批評,有人認為節目拍攝的7天,根本不足以呈現49年的生活,導演刻意挑出「重要的」部分,或他認為「有意義」的片段,並用巧妙的剪輯暗示導演早已預設的答案。
Source:http://www.ettoday.net/dalemon/post/2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