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量子力學研究者阿斯佩(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F. Clauser)及柴林厄(Anton Zeilinger)共同獲獎。三人透過不同時期的研究,發現「量子糾纏」真實存在,也證明愛因斯坦提出的EPR悖論是錯的;藉量子糾纏效應,可用於複雜的計算工作,比如開發量子電腦,或作為加密金鑰,用於軍事、銀行等用途。
對於一般人來說,量子科學和量子糾纏是極為高端的理論,絕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懂得和理解。對此,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解釋也盡量通俗化,簡要描述了阿斯佩、克勞澤和柴林厄的研究成果。他們三人各自使用糾纏量子態作了開創性實驗,其中兩個粒子即使在分離時也表現得像一個單元。他們的結果為基於量子信息的新技術掃清了道路。
愛因斯坦1935年曾針對物理學家波耳的量子力學理論,提出EPR悖論,質疑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1964年約翰.貝爾提出「貝爾不等式」,要佐證量子力學存在;1980年代初阿斯佩才有糾纏光子實驗;柴林厄等人於2015年用新實驗,獨立完成貝爾不等式的實驗,將過去實驗漏洞補齊,證明量子糾纏真的存在。
量子糾纏被證明後,也開啟量子科技新紀元。量子電腦運用量子力學基本原理,把問題變成不同量子位元,透過糾纏、疊加組合出不同狀態,若要將三百個位數的數字進行因數分解,古典電腦要做很久,量子電腦能讓使用者快速獲解。
量子糾纏能提高精準度,在量子密碼、量子計算、量子感測的貢獻意義重大。例如當量子效應發生,距離遙遠也能傳遞過去,且別人無法竊聽,可應用在軍事或銀行交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