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po】慘過寫印度

336 回覆
313 Like 1 Dislike
2022-08-10 09:50:32
普拉西戰役為視為英國征服印度之戰,孟加拉從此成為英國嘅附庸。但過咗幾年之後,孟加拉新節度使米爾·卡西姆同英東公司因為貿易稅問題發生衝突:米爾因為向歐洲商人收取入口關稅,同時廢除咗本地商人嘅稅金,惹嚟英國人不滿。

米爾因為想壯聲勢,就用錢搵咗皇帝沙·阿拉姆二世坐陣,希望以天子名義令諸侯,結果有奧德節度使響應。於是奧德、孟加拉、蒙兀兒就組成聯軍同英東打咗一仗。

戰爭於1764年喺比哈爾嘅布克薩爾展開,聯軍兵力雖然有壓倒性優勢(4萬人vs7千人),但因為三隊軍隊唔協調,所以都係大敗。

米爾落荒而逃,留低天子沙二世,落入英國人手中。



英東公司對皇帝呢個燙手山芋感到好為難,踢佢走又唔係又唔願養佢過世。而英國人係唔會做蝕本生意嘅,為咗收翻保護皇帝嘅成本,英東公司代表克萊武同沙二世喺1765年8月16日簽署咗阿拉哈巴德條約,沙二世將孟加拉、比哈爾同奧里薩邦嘅稅收權比咗英東公司。



英東公司根據該條約獲得向2000萬人徵稅嘅權利,每年約能獲得200-300萬英鎊收入。作為回報,英東每年向皇帝進貢26拉克盧比(約26萬英鎊)。
2022-08-10 09:54:13
2022-08-10 09:54:41
manson family
2022-08-10 13:16:39
>作為回報,英東每年向皇帝進貢26拉克盧比(約26萬英鎊)。
2022-08-10 13:27:24
普拉西戰役為視為英國征服印度之戰,孟加拉從此成為英國嘅附庸。但過咗幾年之後,孟加拉新節度使米爾·卡西姆同英東公司因為貿易稅問題發生衝突:米爾因為向歐洲商人收取入口關稅,同時廢除咗本地商人嘅稅金,惹嚟英國人不滿。

米爾因為想壯聲勢,就用錢搵咗皇帝沙·阿拉姆二世坐陣,希望以天子名義令諸侯,結果有奧德節度使響應。於是奧德、孟加拉、蒙兀兒就組成聯軍同英東打咗一仗。

戰爭於1764年喺比哈爾嘅布克薩爾展開,聯軍兵力雖然有壓倒性優勢(4萬人vs7千人),但因為三隊軍隊唔協調,所以都係大敗。

米爾落荒而逃,留低天子沙二世,落入英國人手中。



英東公司對皇帝呢個燙手山芋感到好為難,踢佢走又唔係又唔願養佢過世。而英國人係唔會做蝕本生意嘅,為咗收翻保護皇帝嘅成本,英東公司代表克萊武同沙二世喺1765年8月16日簽署咗阿拉哈巴德條約,沙二世將孟加拉、比哈爾同奧里薩邦嘅稅收權比咗英東公司。



英東公司根據該條約獲得向2000萬人徵稅嘅權利,每年約能獲得200-300萬英鎊收入。作為回報,英東每年向皇帝進貢26拉克盧比(約26萬英鎊)。
>作為回報,英東每年向皇帝進貢26拉克盧比(約26萬英鎊)。

幾好 打輸咗唔洗死仲塞錢入你袋
2022-08-10 13:49:12
咪即係港共班傀儡咁樣出賣香港人囉
2022-08-10 20:04:02
live咗
2022-08-11 08:58:26
資料來自邊本書
2022-08-11 10:31:28
同時 東印度公司靠收稅翻賺十倍
2022-08-11 12:44:03
馬拉塔軍一直佔領德里,直到1803年喺第2次英國馬拉塔戰爭中落敗。

馬拉塔人同英國嘅爭端源於佢哋自己嘅內鬥,喺第一次英馬戰爭中英國人支持拉古納斯·拉奧坐上佩什瓦之位,同馬拉塔嘅貴族們自此結下仇怨。

佩什瓦係馬拉塔帝國嘅地位近似內閣總理大臣,初時由8名由部落酋長擔任嘅閣員中選出,後來改由巴特家族世襲。

佩什瓦慢慢就好似幕府將軍咁,架空咗國王成為帝國嘅實權者,但佢喺封建制度下亦難逃下剋上嘅宿命,自身亦好似足利將軍咁淪為虛君。



1802年,英國又支持拉古納斯之子巴吉·拉奧二世做佩什瓦,巴二世仲同英東公司締結巴塞因條約,割讓領土以取得英國支持。此事令到馬拉塔貴族們大為不滿,瓜廖爾嘅辛迪亞家因為咁就同英國人打咗一仗。



戰爭又以英國人嘅勝利終結,1803 年 9 月 14 日,英軍進入德里,將又老又盲嘅皇帝沙二世納入保護傘,直到佢幾年後去世。

2022-08-11 12:45:42
主要抄維基

同劉仲敬印度憲制史
2022-08-11 17:07:23
好睇
2022-08-12 04:30:09
如果英國冇大搞殖民
遠東會唔會已經變晒穆斯林
2022-08-12 12:05:21
英東公司喺北部要面對馬拉塔人,南部就同邁索爾王國起咗衝突。

邁索爾王國當時由權臣蘇丹海德爾·阿里掌政,佢行伍出身係個穆斯林,憑藉軍功上位。





海德爾大量任用法國人做軍官、引用法國軍校同武器,勢力日漸強盛。眾所周知,英法兩國就好似cctoy同波台狗咁,一向勢成水火,親法嘅邁索爾亦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眼中釘。

喺1767到99年間,英邁先後爆發四次戰役,海德里同佢嘅繼承人蒂普蘇丹同英國人展開咗劇烈嘅鬥爭,直到蒂普喺1799年喺塞林伽巴丹戰敗身死。



蒂普蘇丹被稱為邁索爾之虎,佢喺1782年繼承父親之位,佢知道要同英國人抗衡就只有靠法國勢力。而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1794年蒂普就喺法國共和黨官員支持下,成立邁索爾雅各賓俱樂部,並自稱公民蒂普。



蒂普戰死後英國人將邁索爾分割,部份領土歸還比瓦迪亞國王,但自此邁索爾亦成為英東附庸。

蒂普雖然戰敗身死,但係佢發明嘅邁索爾火箭就影響咗後世軍事技術嘅發展,激發咗英國人發明康格里夫火箭,應用喺拿破崙戰爭中。


2022-08-12 12:05:33
仲有日本頂住
2022-08-13 10:53:58
當邁索爾降服之後,英國人嘅主要對手就淨低馬拉塔。1817年,英國人喺第三次英馬戰爭打敗馬拉塔嘅佩什瓦巴二世。馬拉塔聯盟正式解體,各馬拉塔王公如辛迪亞家,都歸入英東麾下。



被廢黜嘅巴二世被安排喺軟禁地退休,英東公司每年俾番8到10萬英磅嘅生果金俾佢。公司本嚟以為巴二世會好似佢啲祖先咁短命,但佢一直活到70幾歲先死。



此時印度次大陸已經大部份喺英國勢力控制之下,但印度到呢個時候依然唔算係一個統一國家,只能夠算係喺英東公司維持下嘅一個秩序。三百幾個土邦根據唔同嘅盟約同條款,分別同英東公司建立關係,形成一個近似歐洲嘅國際體系。

喺所謂英屬印度時代,英軍同印度土邦嘅勢力比例大概係一比七,而本地勢力當中亦只有一半係英東嘅藩屬或盟友。但因為規矩係由最強者訂立嘅,非英國盟邦勢力亦都喺壓力承認英國人嘅法律,包括蒙兀兒皇帝。



法國人因為支持嘅勢力失敗,自己喺印度亦都得返由幾塊飛地組成嘅本地治理地區,直到印度獨立。

2022-08-13 22:41:15
睇返以前A level
亞洲史嘅印度史都係由1800年開始
講蒙兀兒帝國嘅衰落同英法競爭
2022-08-14 10:29:23
英東公司自從喺孟加拉地區取得收稅權之後,就開始喺當地推行柴明達爾制度(zamindari),柴明達爾係波斯語「土地所有者」嘅意思,即係地主。喺英國人嚟到之前,佢哋係拉傑普特人同穆斯林領主嘅最底層,近似日本嘅下級武士。

柴明達爾制度亦唔係刻意設計出嚟嘅結果,而係英國人為咗節省成本而演化出嚟嘅制度。英東將稅收權外判比柴明達爾,由佢哋向農民收稅,好似判頭咁。




由於財政上嘅原因,英東公司開始派遣職員去各地處理稅收業務,因為生意好,啲職員好快就變成長駐當地。

呢啲收數佬去到各土邦之後好快就發現地方上有好多管理不善造成嘅財政問題,佢哋建議地主們參照英國嘅做法改革農業,例如種植經濟作物如靛青(染料用)出口賺錢。

接受建議嘅柴明達爾們大多都發達興旺,而就算佢哋唔接受建議,英國人亦唔會強迫佢哋。但唔聽話嘅地主好快就發現自己陷入困境----債主同敵人發現自己唔再有英東公司包底撐腰,信用評級大降。債主紛紛臨門,敵人亦都夠膽謀奪佢嘅家產。



英東嘅財政官就係咁成為咗各路土邦王嘅太上皇。英國人經過研究,認為印度土地問題嘅源頭係喺實際耕作者佃農身上,柴明達爾向佃農收嘅田租係浮動嘅,佃農嘅土地使用權亦無保障,地主隨時可以趕佢哋走,令佢哋缺乏生產積極性。

英國人認為孟加拉水網發達、土地肥沃,本來應該係經濟發達嘅好地方。一但餓死人就多數係人禍,例如政治上嘅聚斂同波動。

公司將英國嘅制度引入印度,新制度下農民只要喺土地耕作十年八載,地主就無權趕佢哋走。得到永佃權嘅佃農安全感大咗,產量亦都提高。
2022-08-14 10:45:21
收租業主只係數字遊戲,靈活性高
租客先係實際使用者,靈活性低
所以英國租務合約哲學係保障使用者
以前港英年代都係咁,業主收樓要有合理原因
港共一掌權,就搞一年死一年生約制度
2022-08-14 13:31:23
英國人對印度地主嘅建議亦包括輕徭薄賦、永不加賦,柴明達爾向佃農收嘅租金改為每年定額。



由於田租係按農地產量計算出嚟,有經營頭腦嘅佃農依靠新技術同銀行貸款,將產能提高幾倍,田租就顯得微不足道。

佃農搵到錢之後甚至將田地轉租別人耕作,自己進行商業行為,好多喺數代之後仲有錢過啲柴明達爾。

呢班農業資本家新貴喺搵到錢之後,就成立咗地主協會,呢個政治組織就係印度國大黨嘅源頭。

自此英國人嚟咗之後,孟加拉嘅饑荒就由十幾年一次減少為百年一遇。英國人雖然唔加稅,但係因為越來越多農民自願選擇登記喺東印度公司嘅財政官法院下,稅基大咗收入反而大增。

而對於蠻族性比較強、山高皇帝遠嘅馬拉塔地區,公司就採用萊特瓦爾制。萊特瓦爾制主要實行於南印度嘅馬德拉斯同西印度嘅孟買,馬拉塔地區同孟加拉唔同並唔係帝國嘅糧倉,但係亦因為無帝國嘅剝削,所以好少會餓死人。

萊特瓦爾制度係一個直接收稅嘅制度,英國人直接同村社或者自耕農收錢。由於山區同海岸唔適合種諸如靛青或茶葉呢啲經濟作物,居民多數都係種啲食物自給自足。因此喺納稅方面就不同於柴明達爾式嘅固定金額制,而係按百分比交。

稅額由財政官同農民每年談判決定,當收成唔好嘅時候農民就可以交少啲稅,甚至可以放棄土地。
2022-08-15 15:27:27
喺19世紀東印度公司對次大陸嘅統治漸趨穩定,然而英國國內嘅政治形勢慢慢開始對佢擠壓,令公司逐步失去權力。

1830年代係東印度公司走向衰落嘅開端,輝格黨人喺英國政壇逐漸抬頭,代表英國正由封建王朝向民族國家轉型,東印度公司以特許狀形式,單純以牟利為目的嘅營運方式變得不合潮流。新嘅意識型態強調政權要以人民福祉為目的。



東印度公司一向立場鮮明地避免干涉當地文化同社會規範,對於印度土邦王嘅倒行逆施一向隻眼開隻眼閉。但輝格黨人同而家嘅美國人一樣,認為應該將先進思想帶到落後國家。

喺呢種思潮影響之下,輝格黨人總督將一啲唔人道嘅陋習廢除,例如係將寡婦監生燒死殉葬嘅“撒提”習俗。英國人咁做純粹係出於道德本能,正如文明世界嘅人會覺得徐州鐵鏈女好可憐咁。

但係英國人畢竟係過嚟做生意嘅,係維持正義嘅同時亦會為利益辦事。有好多時亦會因為覬覦某啲土邦嘅地,藉口土邦主殘忍暴虐不人道,將佢廢黜,扶植聽話嘅傀儡。

喺印度人眼中,英國人嘅“文明化”嘅定義往往同叫佢哋信基督教冇分別,完全係赤裸裸嘅文化侵略。呢種不滿情緒嘅累積就導致咗1857年嘅印度士兵嘩變,徹底改變咗印度政治生態,亦為蒙兀兒帝國敲響喪鐘。

2022-08-17 13:04:52
1857年嘅軍隊譁變根據唔同嘅政治觀點而有著不同名稱,有人稱佢為民族起義,亦有人視之為叛亂。

此次譁變嘅直接導火線係傳言英軍所用嘅彈藥包,包裝上用豬油同牛油做ky,而士兵係要用口咬開個包裝,令到印度教徒同穆斯林都同時破戒。




印度兵因此大為憤慨,3月29日,一個土兵因為襲擊佢嘅英國長官而被處死。東印度公司將成個團嘅番號取消,以作為連坐性懲罰。此事引起其他團嘅不滿,終於演變成譁變。



1857事件由多個原因疊加而成,包括印度兵不滿薪酬太低同待不公,印度人只能夠做到下級軍官;不滿英國人廢除印度傳統習俗(例如容許印度寡婦再婚),以及派遣大量傳教士到印度宣道。佢哋認為呢啲都係想迫印度教人改宗基督教嘅陰謀。

另外因為種姓制度禁止印度教徒漂洋過海,如果違反就會被逐出所屬種姓。因此當1850年代東印度公司派印度兵去緬甸打仗嘅時候,就引起佢哋嘅極大反感。

譁變由北印嘅密拉特開始,喺短短幾個星期有如煉原之火燒遍中北印度。東印度公司嘅大部份土族部隊都加以響應,由於當時軍中歐洲人同印度人嘅比例只有一比五,好多歐洲士官都被殺害。



叛兵為咗取得大義名份,決定去德里搵當時嘅蒙兀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搵佢出嚟領導起義。



巴二世同李後主一樣係一個詩人,佢當時已經80歲,對文學同鴉片嘅興趣遠遠大於政治。喺當時蒙兀兒王室已經窮得只淨下個朵,依靠英國人俾嘅年金過活,政令不出德里城,旁支嘅王族甚至要偷呃騙過活。



巴二世對於是否響應革命一直猶豫不決,奈何叛軍人多勢眾,加上佢個仔米爾扎極力主張支持叛軍,喺騎虎難下嘅情況下決定上賊船。

但叛軍只係一堆無大台嘅烏合之眾,無一個中心領導者,甚至唔係人人支持蒙兀兒皇帝。而皇帝嘅出山亦令到長期受伊斯蘭迫害嘅錫克教決定支持英國人。喺得到旁遮普嘅幫助下,英軍喺9月攻陷德里,巴二世嘅幾個子孫包括米爾扎被英國人槍殺,巴二世本人被放逐到緬甸仰光,幾年後死喺嗰度。

2022-08-17 18:27:40
印度嘅動亂喺1857年達到高峯,之後東印度公司喺21個土邦協助下,於1859年大致將亂事平定。

此次譁變令三百多年嘅蒙兀兒帝國滅亡。喺蒙兀兒皇帝嘅最後歲月,佢為咗爭取歐洲正統君王嘅支持,聲稱自己係哈布斯堡同波旁王朝嘅階級兄弟,英國人喺印度嘅行為同喺歐洲扶持匈牙利、意大利人並無二致,都係高舉民主自己嘅旗幟,行損害封建傳統之事。

雖然歐陸國家無響應蒙兀兒嘅呼喚,但相比佢身處遠東嘅滿洲人親戚,蒙兀兒人已經對西方世界了解得多----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滿清貴冑依然相信洋鬼子膝蓋不能彎曲、同埋因為食太多肉,唔飲茶就會便秘而死

但係因為南亞比起遠東對英國嘅重要性大得多,因此蒙兀兒比大清要早亡幾十年。

同蒙兀兒一樣完成歷史任務嘅仲有東印度公司,根據1858年印度政府法案,英國政府將公司國有化,接管咗佢所有財產、行政權力同軍隊。東印度公司喺1874年宣佈解散。

1877年,英女王維多利亞兼任「印度女皇」,以繼承印度皇統方式,建立英印帝國。


事頭婆同佢嘅印度僕人阿卜杜勒


雖然1857年嘅躁動被日後印度民族主義者視為民族運動嘅先聲,但事實上民族意識喺當時並不存在,20世紀嘅獨立份子如果落喺當時嘅叛軍手中,只會被視為數典忘宗嘅基督教化印度人,同其他印度基督徒一樣被殺死。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