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英眼狙擊」: 放膽跟市場較勁 不需靠磚頭上位
「落錯車,如離開了幸福的高速路。」這句歌詞根本是香港中產階級的主題曲,因為周邊必然存在沽出自住樓,租樓等爆煲,結果一去無回頭的故事,爭在數目多與少的分別。自住樓是必需品,無謂扮勁亂咁沽,已經是香港人的信仰。林一鳴把一個平凡道理,以財經評論員作為主角撰寫文章,居然在假期期間成為熱門話題,故事包裝的確相當重要。
主人翁到底是誰並不重要,亦只有林先生才知曉。故事第一個反思,是資產宗教的形成,會對價格走勢有影響。2011年是落錯車高峰期的開始,當時香港樓價攀上高位,適逢歐債危機,美國國債又被調低評級,不少人以為雷曼再現,然之後一切都已成歷史。受過過去8年的教訓,除非經濟持續轉差一段長時間,投資者對長遠前景相當悲觀,否則都會以一個持有等待觀察的做法來應對,所以今時今日,樓價調整的幅度都相對淺。
股市之中,個別藍籌股亦開始有宗教意味。始終存在一班有錢人,需要管理每年新增的現金流。物業交易費用已經太高,租金回報亦偏低,於是一些長期表現突出的老牌公司股票,就成為了更佳的資金停泊目標。
執迷物業回報 忽略機會成本
事實上,經過去年幾一跌一升之後,愈來愈多人推崇月供優質股票,令到少數股票率先破頂,永遠比市場存在溢價。這種股票不能用以往的估值來評價,否則永遠也不用買,亦最好坐住一個倉位,表現長期喜出望外。
第二個反思,反而是過分看重物業的回報,可能忽略機會成本。筆者2010年才買多兩個單位,令到物業佔本身投資比重不至太低,和大部分同輩發達之路不同,不靠物業,完全是靠建立一盤生意。走失那個相對容易上車的樓價飛升期,事後回看並未太過後悔,如果當日被供樓負擔掣肘,未必敢貿然自立門戶,就算夠膽,亦只會戰戰競競,不會嘗試新打法,今日可能只是一個過氣、只會緬懷風光的所謂細價股王。
筆者也是財演出身,希望鼓勵一下各位後進,既然待遇不高,更加不應該留在舒適地帶,繼續用上一代老掉牙的理論來過活,例如用波浪理論來看恒指做買賣決定。放膽和市場較勁,不斷從勝負中學習,與時並進,才會有望有日殺出重圍,不需要靠物業上位,更加不需要為上市公司職位的五斗米而折腰。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好串,但又串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