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講出意外後, 講意外之前, 其實Mirror已經變左怪物. 阿Mo個意外, 只不過係病入膏肓既一個訊號.
Mirror壟斷整個娛樂圈產業, 所有創作都俾佢地公司用錢買起, 再夾硬套落12 個人身上面, 成個創意市場單一化. 所有音樂, 電影, 廣告都係佢地把聲, 已經變到唔可以百花齊放. 佢地壟斷娛樂產業, 有幾多細公司或做獨立創作既會有機會俾人見到.
另外就係創作質素, 佢地d 歌同電影好多都係短時間創作, 為既係要用最快時間攞市場主導. 係, 佢地的確做到, 但趕工既創作永遠都唔夠人花幾年時間創作既做得好. 而且因為佢地太多商業合作, 限制左佢地創作既多樣化特性, 成隊既創作都係大眾口味.所有音樂電影都變曬商業性質, 根本做唔出好既產品.
佢地公司力捧Mirror係合理, 都想像到, 個公司目標係整一隊香港BTS出黎, 又放曬風叫姜濤講咩要衝出亞洲. 所有佢地講既說話, 都係佢地公司寫出黎既講稿. 有人會覺得Mirror好成功, 但間公司只不過係將韓國果套搬過黎, 但人地韓國係講緊由10幾歲訓練, 講緊既係系統軍訓式訓練, 唔係參加完一個比賽就推12 個新人出新歌既訓練.
的確, 香港整到一隊Mirror望落好勁, 但香港社會本身已經無咩文化產業, 係嚴重商業化既社會, 當一隊有名氣既新組合彈出, 如果公司沒有好好保護佢地, 佢地就會俾商業社會同化加侵蝕. 講得簡單d, 佢地拍廣告用盡佢地既精神, 仲點有能力去打好根底. 就算佢地勤力捱得, 佢地既精神同心理狀態根本做唔到好既創作.
Mirror既出現, 本意幾好, 但奈何香港係嚴重商業化社會, 佢最尾只會變左幫商業產業壟斷香港社會藝術文化. 唔講包裝佢地既人唔識音樂, 講佢地既粉絲都唔係個個有質素. 當所有野夾埋, 就會變成宜家隔兩日又anson lo請大家搭巴士, 又姜濤請大家搭電車.佢地公司已經唔止要佢地壟斷娛樂產業, 仲要壟斷日常生活. 呢個係一間公司用錢建立既極致marketing. 原則上無錯, 市民有幾日免費巴士電車, 但講到尾都唔係健康既社會. 已經唔講果幾日免費搭車既marketing活動令粉絲聚集阻礙同影響其他人.
到最尾, 慢慢Mirror已經俾商業社會控制, 投資同市場價值愈變愈大, 令佢慢慢變左怪獸. 根本失去控制咁變大, 最尾個演唱會就已經係最尾既一個訊號, 而如果呢個怪獸仲喺到, 唔同訊號只會一個接一個出現. 演歌會單野, 由真係出左事到宜家, 間公司無諗住俾佢地停, 因為已經唔到佢地控制, 講緊佢地手頭簽左既天文數字商業合作既合約, 佢地根本無辦法解散Mirror, 當間公司俾錢去控制住, Mirror佢地就已經變左好危險既怪獸, 而間公司一定會用唔同方法迫佢地繼續表演. 呢個對12 個人係好危險.
個人對12 個人唔反感, 都覺得佢地好幾勁, 但佢地呢個公司係一間要搵錢既公司, 而且係一間喺商業化社會失去左控制既公司, 當佢地繼續利用12 個人去搵錢, 娛樂文化產業就只會喺未來出現更多林林總總既風浪.
如果唔停, 根本番唔到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