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0年代初計劃過東側嘅紅隧第3格/第2條沉管。不過係兩線,現南行車道要轉雙向。我加到3線,畀北行4線。喺西面擴建畀南行做4線可能好,但難搞。隧道口未諗到點起。
1. 同時告士打道會起2+2線天橋,同干諾道(除咗畢打街喺反對下改做隧道)、夏慤道類似。但唔清楚設計係點,而且東端喺紅隧南行出告士打道東行右側線往維園道天橋。所以我淨係整咗單線,剷咗而家西行個讓線。
2. 呢度主要將幾樣嘢融合咗。中環灣仔填海區有諗過兩條南北向走廊駁埋內陸同新填海區
2.1. 菲林明道走廊(次要概念,應該主要係市建局諗):香隧黃泥涌峽天橋--司徒拔道--菲林明道天橋南延皇后大道東(可駁堅尼地道、司徒拔道、皇后大道東)菲林明道天橋--菲林明道天橋北延博覽道東;或司徒拔道隧道--灣仔道擴闊,兩者皆需市區重建配合。另外可以起皇后大道東下通道穿過司徒拔道路口。
2.2. 堅拿道走廊:4個方案駁新填海區,堅拿道西高層天橋做南行(變咗而家沙田區T4噉靠右),直接喺現天橋起北行出口;向西擴闊堅拿道天橋,並拆告士打道西行上堅拿道天橋南行入口畀佢駁南行(我估當時填海喺地面嘅東區走廊連線應該可以起返呢條冇咗嘅路線);摩利臣山道--馬師道高架路;淨係馬師道或杜老志道深層隧道唔需要收咁多地,但就冇考慮到之後跑馬地馬場擴建北移埋體育道。我呢度就跟東京首都高日本橋段幻想,順便拆埋堅拿道天橋,還原條運河。(清溪川相對冇咁重要)
當然就未美化。而家其他地方擺好香港舊區唔使重建嘅公屋,諗緊起居屋同屋苑。商場同園景要搵啱 asset ,再難啲。
斜度大約用6%到6.5%估計(玩 game 唔方便整垂直曲線、同埋好難控制晒成個 node 平面嘅斜度,亦冇諗到起橋結構要有幾厚),最多應該都係8%喺標準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