咁樣係想當然耳
「相通」唔代表「唔可以分門別類」,今時今日有好多跨學科研究,咁唔通傳統學科分類就可以取消?
再重覆一次
我地話四部分類過時,主要係佢唔可以處理到現代既新興學科
(係清《四庫提要》入面,醫書類個小序出左名寫得衰、充內行,大家可以諗下點解)
但治傳統學術時,佢仍然好有用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提到古代圖書分類有兩個目的:
「一是為了查找分類。書多了不便查閱,於是根據內容,把相同相近的圖書放在一起...
二是能夠通過分門別類總結學術源流。中國古代圖書分類始終以圖書內容、學術門類為主要根據,從這個意義上說,分類是能夠從一個角度體現學術發展歷史狀況的。」
兄可能將焦點放左係一(而就算係咁亦不盡然),但第二點對學者黎講更加重要
四部唔止係一個分類咁簡單,佢反映左「傳統學術」到底係乜野 (例如,點解要分「經史子集」?經要第一大家都明,但點解史要第二,子要第三?)
古典學者治學,入門都係由讀目錄開始(漢藝文志、隋唐經籍志、清四庫提要)。中國古代目錄就似今日寫論文既文獻綜述一樣,除左分類又有提要,簡述了文獻既內容價值。
如治學必讀既《四庫提要》,清人已經幫你將治學最重要既文獻編排、分類一次,並且介紹該門學術既發展、成果。
空言無實,姑以《四庫提要》既經部為例: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7%B8%BD%E7%9B%AE%E6%8F%90%E8%A6%81/%E5%8D%B7001
首先係經部總敍。佢簡介左「經」既性質,然後講述「經學」二千年既發展,最後
「分爲十類: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曰孝經,曰五經總義,曰四書,曰樂,曰小學。」
再看易學分類,分類以下又有小序,介紹治易學的方法同流源
再看第一卷所列易書:
經部一 《易類》
《子夏易傳》 十一卷
《周易鄭康成註》 一卷
《新本鄭氏周易》 三卷
《陸氏易解》 一卷
《周易註》 十卷
《周易正義》 十卷
《周易口訣義》 六卷
《周易舉正》 三卷
除左最重要既幾本書,基本係按時序排列,每本書又有簡介、評述(由大名鼎鼎既紀曉嵐主筆——紀氏本人即是一超級學者)
如果過時係完全可被取代,我們邊度搵咁多人力物力再去整理傳統文獻一次?
用一句過時拋棄前人既成果,看似進步,其實係未察治學既實情。簡言之,兄係依方面唔係行內人 (隨便提一句,我聽過做文獻既人恥笑中哲學者整理既古籍,話佢地斷句校勘都有問題。字都唔識讀,講咩引申丫...)
古典文獻學(目錄、版本、校勘)係一個實用、經驗行先既學科, 好難好理論化咁講,所以咁鬼長氣,還請見諒
---
又,答薑汁巴打:
唔係大學打工,本人實際上做緊泥工
其實上打出黎既都係該科常識、不出google既野,再深D就露底,邊夠格去大學搵食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