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誕日 不如講吓佛陀

349 回覆
345 Like 10 Dislike
2024-06-01 08:04:20
我對seafood既教導唔了解所以比唔到意見,但見到咁群情洶湧就知唔「野少」
2024-06-01 09:06:18
1)一世說生命觀-->人死如燈滅,所以緊迫感特別強-->及時行樂,不吃眼前虧,利己主義,我鐘意點就點。
2)二世說生命觀-->基督徒與中國古人生命觀,現世行為對祖宗負責/未來永久的天堂生活,一種可觀的投資回報來約束自己。二世說,現世行為基督徒對上帝負責,中國人對祖宗負責。
3)三世說生命觀-->印度人的生命觀,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影響了中國人。-->「十八年後一條好漢」。三世說,心識流轉相續,現世行為對輪迴負責,對自己負責。

三大類生命觀中,你認同那種?對生命的不同理解,決定了對當下現實生命狀態的感受和信仰選擇。比如在決定一件事情做還是不做的時候,相信一世說的人就選擇做了,相信二世說的人就選擇不做。面對著一種生活境遇,可能相信一世說的人會感到很快樂,而相信三世說的人可能會感到很痛苦。

佛陀的教法分為四個層次:
1)不能夠認同三世說生命觀的人,可以把佛陀教法當作知識文化去學習;
2)認同了三世說生命觀但生不起出離心的人,學習佛陀的人天乘的法:「五戒十善,人天果報」;
3)認同了三世說生命觀又能约生起出離心,但生不起菩提心的人,學習佛陀的小乘教法「四諦無我,涅槃寂靜」;
4)能夠認同三世說生命觀,能夠生得起出離心,同時還能生得起菩提心,佛陀為這樣的眾生講了大乘佛教的法。
2024-06-04 04:48:19
所以呢?
2024-06-05 07:24:24
見到佛教同其他宗教/學說對生死睇法既分別
2024-06-12 16:37:56



晚星下,雙駒馬不停蹄咁前進,直至黎明來到,曙光輕灑落兩人身上。




面前嘅阿奴摩河 (Anoma) 水聲潺潺,兩人騎住馬,喺淺水位置渡江,越過釋迦國 (Shakya) 邊境。悉達多由馬背跳落嚟,撫摸犍陟嘅頸背:「辛苦你喇,犍陟。」




悉達多拎出短劍,削去髮髻,再搭着闡陀膊頭:「闡陀,多謝你一路陪伴!之後嘅路,就要由我自己行。」



闡陀潸然淚下:「多謝殿下一直以來嘅照顧,還望他日成道,毋忘初衷,保重了!」



悉達多強忍淚水:「你都要繼續好好生活,我哋會再見。」



悉達多目送闡陀帶住兩匹馬,漸漸遠去。
2024-06-12 16:46:45
離別,總係沈重。從新出發,又有一種輕盈。



話說,悉達多隻身上路,嚟到森林,遇到一個獵人,着住修行人嘅服裝。發現佢係想假扮沙門,等獵物唔會有太大戒心,方便射殺佢哋。

悉達多靈機一觸,就話:「不如我哋交換衫着啦。」

獵人見到,心諗:「乜咁傻嘅人都有嘅?」

悉達多見佢猶豫,就講:「你可以拎去變賣,以後就唔洗殺咁多動物為生。」

獵人聽到,即刻𦧲飯應。悉達多亦因此有咗件袈裟



失去:皇家行服一套
獲得:沙門服一件
2024-06-12 17:54:16


後來,悉達多遇見另一位沙門,得知當時一位高僧叫做阿羅邏伽藍(Alara Kalama),住喺毗舍離城 (Vesali)以北嘅淨修林,就決定出發去參學。

行呀行,過咗個幾禮拜,悉達多終於嚟到阿奴波村(Anupiya)附近,阿羅邏嘅淨修林!



呢個道場,規模一啲都唔細,眼見有四百幾位師兄,一言不發咁坐喺度,聽緊一個七十歲老人家開示。



開示結束之後,悉達多就走上前:「老師,我想跟你修行,請收我為徒!」



阿羅邏了解咗悉達多嘅背景同志向,好快就答應咗。



「師父請受徒弟一拜!」悉達多高興咁跟從古印度習俗,向師父行足禮。
2024-06-16 19:55:27
幾時更完
2024-06-16 19:59:11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024-06-17 11:20:56
Sor,由出家到證道嘅部份,牽涉婆羅門、沙門、佛門嘅義理,所以呢排研究緊,寫得慢咗
2024-06-17 11:57:56
唔緊要,有時幾隻字睇唔明搵解釋我都睇好耐,仲要慢慢消化衰在成日無入腦
2024-06-17 12:07:53
巴打有冇睇開邊啲經書
2024-06-17 12:20:39
不錯 延伸問題:印度各大宗派,都以涅槃為究竟目標,佛陀嘅涅槃觀,同其他有咩分別?
2024-06-17 12:23:09
想去Varanasi
2024-06-17 12:33:47
無特別睇開,只係屋企人日日去佛會,有時係屋企讀經或者播啲咒, 我就好奇啲咒嘅字係咩意思就上網搵解釋,比較隨緣最近就成日播藥師咒
2024-06-17 13:02:36
live左 支持
2024-06-17 13:55:19
梵文作為印歐語系之一,用拉丁文做載體去學習字根字義,有時覺得好過漢字:

namo bhagavate bhaiṣajya-guru vaiḍūrya prabha rājāya tathāgatāya arhate samyaksambuddhāya tadyathā: oṃ bhaiṣajye bhaiṣajye bhaiṣajya-samudgate svāhā.
2024-06-17 13:56:39
用BNO可能得 中国passport好似唔批
2024-06-17 14:26:08
當晚,悉達多被安排喺一間茅屋度瞓,雖然好簡陋,但悉達多就一覺瞓到天光



第二朝,悉達多瞓醒嗰陣,發覺一眾師兄已經做完早課 (坐禪),於是就跟佢哋持缽,去毗舍離城乞食。



悉達多逐家逐戶去乞食,其間學識點樣着袈裟、持缽、行路、接受食物、祝福答謝。



佢修習守護根門 — 眼、耳、鼻、舌、身,從中放下貪愛、瞋厭,用平等心接受供養,或者面對拒絕。



返到嚟寂靜林,大家坐喺樹下,開始止語進食。佢哋知道,進食並唔係為咗娛樂,佢哋只係食足夠份量,讓身心有營養去體悟大道。
2024-06-17 14:44:22
2024-06-17 18:49:22
金剛經開始
2024-06-18 12:08:12
食完野之後,大家就坐禪。



阿羅邏大師指導悉達多:「坐禪嗰陣,pat pat坐喺墊嘅前半邊,兩邊膝頭貼地,用三點支撐着個人,先會坐得穩、唔會腳痺。可以雙盆、單盆,或者散盆,總之舒服就得。雙手放喺大脾,或者喺腹前結印。腰背垂直,而唔僵硬。雙眼可以合上,或者垂視近處。」

悉達多細個都有坐禪,自然非常掌握師父講嘅野。

阿羅邏又繼續講:「之後,我哋將注意力放喺呼吸,有啲人觀察胸腹嘅起伏,有啲就感受鼻尖嘅氣息。吸氣嗰陣覺知吸氣,呼氣嗰陣覺知呼氣。呼吸係身體嘅工作,我哋要做嘅只係觀察,唔需要參與或者干預⋯⋯」

「入⋯⋯出⋯⋯入⋯⋯出⋯⋯」悉達多嘗試繫念呼吸,但慢慢,腦海又浮現耶輸陀羅嘅畫面,無法集中精神。



阿羅邏見到就話:「老師知你仲好掛住屋企人,而且仲有唔少疑惑。思緒就好似風咁樣,吹動水面波浪,令心浮動,唔得清明。呼吸係我哋嘅錨,讓心唔會飄走。如果心不在焉,毋須怪責自己,只需要將注意力放番喺呼吸就可以。當跟隨到入息出息,就可以覺察氣息長短深淺,甚至整個身體⋯⋯」



悉達多聽從老師嘅指導,呼吸同心念,開始形影不離,而且毫不費力,身體變得鬆弛,內心輕安喜悅。少量念頭,偶然仲會出現同消失,但由於心繫呼吸,念頭就好似溪澗嘅流水,完全唔打擾岸上觀者嘅安穩。喺嗰刻,悉達多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嘅定境。
2024-06-19 15:26:07
當悉達多坐起身嘅時候,已經係黃昏。佢向老師匯報自己嘅經歷,阿羅邏尊者聽到之後,非常高興,就慢慢教佢更深入嘅數論 (sāṃkhya) 義理同埋修習:



地水火風空、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語、手、足、生殖、排泄器,一切存有同變異,都係來自原質 (prakṛti 自性)。另一方面,苦樂背後嘅感知者,係神我 (puruṣa 原人)。

無始以來,無明愛欲,令自性同神我交纏,衍生覺 (buddhi)、意 (manas)、我慢 (ahaṁkāra),乃至以上種種,流轉不息。

數論瑜伽,旨在修攝五根,平等心住,精勤行禪,放下對「事物係我」嘅錯誤執取,洞悉萬物背後,不生不滅嘅真我,從而擺脫世間束縛,梵我合一,達致解脫 (mokṣa)。

求道心切嘅悉達多聽到之後,法喜充滿,開始更精進修行,務求親身體證老師所講嘅境界!



延伸閱讀:

《佛所行讚 • 阿羅藍欝頭藍品》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192_003

《Sankhya Yoga, Bhagavad Gita》
博伽梵歌 • 數論瑜伽
https://bhagavadgita.io/chapter/2

《Katha Upanishad》
https://arshabodha.org/wp-content/uploads/abc/teachings/Kathopanishad/kathaTrans1.pdf

《Sankhya Karika 數論頌》
http://www.kouroo.info/kouroo/transclusions/18/37/1837_SankhyaKarikaHTColebrook.pdf

《Mokshadharma Parva (Chapter 174–365), Shanti Parva, Mahabharata》
https://archive.org/details/mahabharataofvya122unse

《Encyclopaedia of Indian Philosophies, Volume IV : Samkhya》
https://dorshonshiksha.com/wp-content/uploads/2020/09/the-encyclopedia-of-indian-philosophies-vol.-4_-samkhya-a-dualist-tradition-in-indian-philosophy-pdfdrive.com-.pdf

P.S.: 了解古印度思想,有助拿捏佛陀,點樣基於當時已經百花齊放嘅精神文明,汲納前人教導,定義自己獨特嘅法門。從中亦可以見到,有啲教導喺古瑜伽/婆羅門一早已經流傳緊,但未必係佛陀本人採納嘅,隨着時間,呢啲思想逐漸滲入佛門,演變成後期佛法。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