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遊記 2:古典魏瑪
古典魏瑪
離開柏林,我沒有去慕尼克,也沒有去法蘭克福,卻去了一個叫魏瑪的小鎮。
魏瑪位於德國中部,人口只有六萬人。但這小鎮卻被譽為德國的雅典,也名列世界文化遺產。
她擁有歌德、李斯特的故居,也是包浩斯建築的發源地。
雖然她有這麼多涵頭,但我選擇魏瑪,卻是由於她是一部名不見經傳的憲法的誕生地。
魏瑪共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力求浴火重生。
當年為了避開政治紛爭,人們來到魏瑪訂立新的憲法,當時的德國也因此被稱為魏瑪共和國。
魏瑪共和擁有當時最民主的憲法,文化藝術上也百花齊放,在戲劇、電影、建築上多有突破,甚至被稱為“黃金的二十年代”。
可是,魏瑪共和只維持了十四年。
在她的後期,經濟崩潰,物價飛漲,也間接導致極端民族主義和納粹的崛起。這不由得令人想一探究竟。
我來到魏瑪,本來就是想從這憲法的發源地找尋一絲的線索。
可是我最後發現,魏瑪的居民很少提及以她命名的憲法和國度。
他們不是刻意不提,而是悄悄的遺忘了。
魏瑪共和國成為了歷史上的插曲,那黃金的二十年代,也成為褪色的回憶。
不過,魏瑪共和仍未消失。
在希特拉的打擊下,魏瑪共和的文人雅士四散各地,卻因此在異地開花結果-- 愛因斯坦在美國繼續研究,法蘭克福學派在美國落地生根,包浩斯的傳人更打造出現代建築風格……
魏瑪共和代表的活潑精神,如今已經滲入西方文化骨髓,難以分辨。
魏瑪市貌
懷緬過去常陶醉
魏瑪是個活在過去的城市。她以自己身為歌德、席勒、李斯特的故居而自豪。
但正如我在魏瑪的民宿屋主所說,他們都已經故去。
這懷緬過去榮光的感覺,不但在魏瑪,在整個歐洲都洋溢著。
人們紀念過去的榮耀,紀念古羅馬,紀念文藝復興,卻慨歎現在問題重重,人心不古。
魏瑪大劇院,連巴哈也曾在此駐場演奏。前面是歌德和席勒的塑像
魏瑪公爵的宮殿
李斯特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