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港大同香港保健食品協會2019年嘅調查(1)
接近6成人有食保健品嘅習慣
但原來唔係個個人都知自己食緊咩/有無效
小弟讀緊營養學 盡我所能幫大家做啲資料搜集


嚟緊首先會講下香港現行對保健品嘅監管法例
有機會嘅可以繼續出po講下唔同嘅保健品(維他命/褪黑激素等)

入正題!
一、 保健產品不等於中西藥
簡單而言 將產品定義為藥物要符合兩個條件(2)
1. 可以預防/治療疾病
2. 透過藥理、免疫或新陳代謝作用,恢復、矯正或改變生理機能
換言之,只要唔係聲稱可以預防疾病/可以恢復生理機能等等
就可以唔使註冊成為藥物 監管亦會比較寬鬆
*順帶一提 咖啡因(caffeine) 都係藥物活性成分(active ingredient)嘅一種
當然飲品類咖啡 唔會聲稱可以醫病 所以唔洗做藥物註冊
二、 保健產品列作食物監管
保健產品唔會話「可以治療癌症」、「預防心臟病」
因為咁樣會受藥物條例監管 上市發售之前起碼要8 - 10年測試 (亦未必過到測試)
所以 大家市面上就會見到「適合關注XX人仕」等等較含糊嘅字眼
去避開法律問題
保健食品 會按一般食品去監管(3)
換言之 保健食品需要遵守有關食物安全、食物標準同埋標籤要求嘅規定
而唔需要為佢聲稱嘅功效負責 只要食完唔會痾爛屎 就可以上市發售
當然消費者亦都聰明 唔會亂買冇實證嘅保健品 呢點之後有機會再詳細講
我唔係話所有保健品都係冇用 我想講嘅係 保健品唔係萬能藥 唔會適合所有人/所有情況
大家亦要留意 優質同劣質嘅保健品 同樣可以喺市面上發售
三、咁應該點做?
由於保健品冇王管 所以大家更加要留意營養標籤/品牌等等
就算係同一種nutrient 唔同廠商整出嚟都可以有好大分別
例如 魚油(omega–3) 都有分30%濃度 同80%濃度
濃度高啲代表雜質會少啲 相對會貴啲
最低限度 可以喺決定買之前 上youtube搵下係咪啱自己食
有緣嘅話會繼續開po講多啲 暫時係咁先

懶人包:
1. 一般保健品 有病唔好亂食 要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2. 政府對一般保健品嘅監管同一般食物冇分別 食唔死人就得 唔會理有冇功效
3. 買supplement要留意廠商背景/營養標籤/做多啲資料搜集
頭盔:
小弟都係上網搵資料 資料絕對可以錯 如果有錯歡迎指正
資料引用:(link太長 只列標題 google就會搵到)
(1) 香港保健食品協會與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發布「二零一九年香港保健食品的市場調查」結果
(2) 衛生署 藥物辦公室 常見問題
在香港,甚麼產品會被定為「藥劑製品」或「藥物」?
(3) 立法會十九題:「保健食品」規管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