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海陸軍惡鬥的確係一個日本制度上根本性缺陷,首先因為統帥權問題而令陸軍海軍能擁有各自「帷幄上奏」權力,令到佢地名自係日本擁有接近半獨立地位。其實早係1907年日本政府都試圖解決海陸軍中戰略不一嘅問題,係1907年曾舉辦帝國國防會議中希望統一海陸軍國防政策,但結果係依然各自為政,反而確保左海陸軍雙方能夠擁有獨立國防戰略,而且佢地更加可以自訂其假想敵。
![](https://na.cx/i/tGSsUB9.jpg)
米内光政 堅拒三國同盟 多次保護山本五十六
而係依刻,開始海陸軍惡鬥開始向國防預算蔓延,而後果甚至令日本步向戰爭。因為海軍要應對陸軍嘅大陸擴張政策,海軍開始建立一套南進論而把戰略重心係南洋,而一開始依套策略與其話係一套用黎侵略嘅計畫,不如話係用黎問政府攞錢嘅方法,俗稱呃BUDGET,而且海軍仲將美國定為假想敵(BUDGETARY ENEMY),目的就係因應美國艦隊規模而令海軍得到更多錢。依套制度一路行之有效而到八八艦隊計劃令日本海軍預算達到頂峰,而因為華盛頓會議令日本進入裁軍年代,直到1936年倫敦條約終結。
而係1936年後日本多次實行大型艦計劃,令日本艦隊實力大增,但隨著中日戰爭爆發令日美關係惡化,令海軍身受其害。因為海軍長久以來一直以視美國為假想敵,而當日美戰爭再不是不可能個陣,反而海軍開始大叫以和為貴,高呼海軍不戰。咁海軍其實處境好尷尬,因為當陸軍係中國打生打死,而海軍明明錢就攞足幾十年就閃閃縮縮,咁海軍有乜方法係未來繼續保障預算而又能證明過去嘅錢又用得其所? 依個可能就係令海軍南進論真係實現嘅原因,因為戰爭同戰果就係最好嘅證明。
而整個由海陸軍惡鬥到國防預算之爭,再由假想敵變成真正敵人,其實可以話係一個自我應驗預言,所以山本五十六、米內光正、井上成美等海軍左所做嘅派掙扎之失敗根本係意料之內。
![](https://na.cx/i/Waxc5JS.jpg)
井上成美
最後一位晉升的海軍大將 戰後拒絕政府補助 隱居橫須賀漁村 教授英語為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