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9
1935-6年係戰前最重要兩年,因為可以話係日本軍國主義正式形成時期。首先係1935年十二月到36年三月舉行的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其實係1934年事前會議中,日本決定派出山本五十六但並無成果(緊餘少數一個親美派兼有經驗同能力嘅人),亦係山本登上國際舞台後開始廣為人認識嘅契機。而係1935年舉行正式會議中山本亦被選中但佢拒絕接受任命(山本應該估到去左都冇用),而今次係永野修身帶領下,不論政府同條約派都無力反抗,而會議結果係災難性,任由加藤寬治一派係幕後將佢怨恨十幾年嘅裁軍協議打破,而太平洋馬上重新進入軍備競賽,日本正式脫離由美英主導嘅國際體系(華盛頓體系),美日關係真正開始出現裂痕。
![](https://na.cx/i/sb6EjO6.jpg)
永野修身
到依一刻大家都對條約派問艦隊派有啲認識,但係有啲重點要講番。首先條約派不等於親美而艦隊派不等於反美,條約派不等於愛好和平而艦隊派不等於好戰。
其實加藤寬治本身都唔太反美,但加藤寬治反對嘅係日美之間不平等,點解日本一定要犧牲自己國家安全? 雖然10:7比例都係求求其其計出黎但係點解日本必定要屈服係美國之下?相反加藤友三郎好似好開明,但佢一開始自己一言堂接受裁軍同10:6比例其實並冇通知同諮詢海軍內部意見,用一個獨斷方式去決定整個日本海軍走向係咪真係咁明智?
哟人雖然係佢生前包括加藤寬治都怕左佢冇人敢出聲,所以係佢死後艦隊派先反撲,加藤友三郎自己其實都明白問題,但早在會議中加藤友三郎身體已經唔好,會唔會病情影響左加藤判斷? 如果加藤友三郎處理好哟甚至係將加藤寬治早早排除出海軍核心的話,問題就唔會咁大? 所以本身不論艦隊派同條約派都係有理由同問題,而加藤友三郎嘅死已經令條約派無以為繼。(所以大正真係太不幸,天皇本身精神問題難以監督國家,天皇又不能親手教育昭和天皇,民選重臣被殺、加藤友三郎又早死而一死就有一個大規模天災係首都出現,咁黑真係
![](https://cdn.lihkg.com/assets/faces/normal/cry.gif)
)
而另一方面,整個日本係有根本制度問題,海陸軍各自為政、議會政府無力控制、皇族從軍而權力過大、海陸軍對自己中下層又屢屢緃容等等都係令整個日本軍部係短短十多年間完全失控,而人民由嚮往西方自由民主而變成一個反其道而行嘅國家。
而係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中發生嘅二二六事件正正將日本民主議會時代終結。
![](https://na.cx/i/sZGACA2.jpg)
二二六事件
下回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