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柯讀書組 (1)

244 回覆
71 Like 2 Dislike
2022-02-03 10:35:17
一直都唔明Foucault講嘅暴力係點解
似係一種制度暴力?

然後唔知係好事定壞事,開始感受到你講,入面啲嘢會重重複複
譬如講xxx唔係Foucault嘅關注點,當中嘅權力關係/主體先係
2022-02-03 10:54:35
睇完呢啲好似明多咗嗰種暴力

17世紀,禁閉所大量產生。
在巴黎,每100人有1人被禁閉。


瘋子會被展示,作表演,成公開娛樂。
瘋子被視為動物而非病人


用沉默和冷漠束縛瘋子。
用鏡讓瘋子看見自己是瘋子。
無休止地審判瘋子
2022-02-03 11:22:28
有一種歷史,是沒有圍牆、排斥、懲處、禁閉?


好似話呢啲都係現代社會嘅產物?
然後前現代(premodern)就係未有呢啲?
2022-02-03 11:29:06
我打既字,係一路睇本書,一路jot d我覺得明既points

我對作者指既Foucault講既暴力既理解:
人本應自主。人本應自己決定自己既生活方式。
社會用佢既制度、制度既權力、權力為個體以外既理由而非為個體本身既福利而所散播既意識形態:
令個體唔能夠再自主,而係特別係無意識地,依社會所導向既方向,去選擇自己過既生活方式。

制度係暴力。制度既權力運作係暴力。意識形態係暴力。
暴力係對人既自主同自由既傷害,既嗰種暴力。

後一步,一切物理上肉身上既暴力都係次要,只係為達成傷害人自由、馴服人既自由既手段。
2022-02-03 11:33:26
感覺上,作者係展望緊未來可能有既烏托邦?

當未來嗰時,有權者唔再為私利而強推一d權力操縱既手段或制度。
當人人都具備Foucault既視野,見到日常生活中既壓迫,會去反抗。
同時有足夠既道德感,自律令自己唔去做壓迫者。
人人都有足夠尊重他人選擇佢自己想過既生活方式。
有足夠知識,唔去因為他人同自己不同,就有非理性既反感同恐懼。

不過Foucault後來可能似你講,請d premodern既例子,作為可參考既對象
2022-02-04 08:00:27
速食入門for 非文史哲人士
https://m.youtube.com/watch?v=1YrLGNquR1o

利申:非文史哲人
2022-02-05 00:42:06
對讀好在就係可以睇吓自己嘅理解有冇錯
因為發覺自己都真係會錯

同埋你都提咗我,Foucault 講嘅同制度暴力有咩分別,制度本身可能都暴力,不過制度嘅權力運作就更加暴力。
2022-02-05 00:46:20
後現代之後,究竟係一個點樣嘅世界
2022-02-05 07:34:13
「制度」同「制度嘅權力運作」有咩分別?同一樣野嚟?
2022-02-05 10:22:05
我自己睇二手書睇到clinic停左
聽你講完 又想繼續返先
2022-02-05 10:31:19
諗左諗 不過唔太用得返 書既內容去諗
剩係常識去諗:

精神病院有制度
譬如明文喺某情況 唔俾病人自由活動

精神病院 既制度中既權力運作
譬如醫生有權力以自己既判斷 喺明文規則以外 去命令保安限制病人既活動
而醫生既權力 譬如會受精神醫學既研究 或資金贊助者 又或者行業主流風氣所影響

我自己既理解 制度係偏向靜態 而重複地產生類似既作用
制度既權力關係 係動態 而有生產性
譬如生產新既制度

我自己覺得區分呢兩樣野 係有意思

可能有人會覺得呢種區分係無用 唔去區分會好啲?
都有可能 只係我自己而家未特別反省
2022-02-05 13:34:52
有關clinic一書既印象 我自己幾鍾意知識論部分:

1
疾病分類學 同 臨床病理學
前者 有好多形上幻想 多餘而無根據既理論建構
後者 不知為不知 將所知限制喺實際感知範圍

前者引導好多無益實踐
後者似乎促進發明有效既治療

兩者比較 諗起奧坎剃刀
諗 自己既生活呢?

有幾多係無用既理論建構
如果將自己對世界既理解 限制更多於自己實際既感官
又會唔會改善到 自己同生活既關係?

2
對現象認知上既組織

疾病分類學 假設 現象要係一體 而邏輯一致

臨床病理學 可以將現象 分成更多獨立個體
譬如身體唔同部分既病態症狀 無需假設有共同病源
並且容許唔同現象有矛盾
但繼續只係如實描述眼前事實

前者似乎centralize
而後都decentralize知識

3
細節未了解 但 我睇有關birth of clinic
知識論呢啲面向 比權力面向更吸引我
2022-02-05 13:59:23
我又嚟分享吓我嘅理解先

制度:喺資本主義之下,監獄制度入面要求囚犯有生產力,物盡其用,所以囚犯要返工。根據馬克思嘅觀點,返工本身可能係一種壞事,因為係一種異化,係一種剝削。當然另一邊嘅睇法係,返工為人帶來意義同尊嚴。

呢啲都係討論緊「返工」制度嘅本質,而假設人作為客體,會被動地接收「返工」為我哋帶來嘅影響,不論係好與壞。

正如天線巴講,制度嘅權力運作係動態,除咗壓制性,亦都係生產性。而且權力運作係分散喺唔同論述實踐之中,係更加無處不在,而再唔能夠一概而論成某種結構性嘅影響,譬如:「性別/階級/種族壓迫」

比起「監獄入面返工」更加暴力嘅可能係,更加微觀面向,更加日常嘅嘢。譬如係監獄入面決定緊邊啲人可以返工,邊啲人做咩崗位,政治犯就去包啲屎尿嘅工場。而做決定嘅標準就係對囚犯嘅一種規訓,譬如話乖乖地聽呀sir話、唔搞事、唔會講嘢投訴、肯刷鞋等。對於囚犯嘅規訓,又遠超於明文規定要遵守以上嘅規則,而係令到囚犯甘於自我馴服,譬如為咗會想做到監獄廚房嗰啲荀位,因為可以偷食,所以就算無人話你都會乖乖地叫good morning sir。又或者係透過凝視、隔絕等權力技倆,令到人希望可以埋到堆,因此而就範。

由上面例子就睇到,制度嘅權力運作係更加錯綜複雜,返工嘅囚犯同時都係既得利益者。人亦都會喺制度壓迫下搵到自己成為主體嘅時刻。
2022-02-05 22:08:08
> 福柯的界線,第二章 話語/知識 二 知識型與語法

1
頭兩著作,瘋和臨,重歷史主義和結構主義的特質。
對醫學話語和體制的關係,作考古學批判。

結構主義的洞見是:
尋求深層本體論意義是無效的。

Foucault放棄了瘋中對體制的興趣。
專心於話語。
想發現控制話語的結構規劃。

《事物的秩序》充滿結構主義氣息。
抬高了話語的自律性。
即:
認為話語,不受歷史中的實踐所制約。
話語可以自我調節、做主、自我行事。

Foucault拋棄了共時性。
他有在歷史主義框架考察話語的轉換。
但歷史非話語的決定因素。
歷史是語境。

2
法國的科學和思想史,關注數學、宇宙學、物理。
不在意生物、語言和經濟學。
《事物的秩序》研究後3者。

前者接近哲學,想通過必然性,發現真理,體現理性。
後者是經驗性的,不規則地想像,是潮流,是盲目和直覺的混合物。

Foucault想研究:
經驗知識,如何在一定文化和時間內,形成明確的規範?

Foucault相信,在不同學科底部,各種不同性質的話語和知識底下,有種「實證無意識」。
那種「實證無意識」,決定各學科的潛在條件。
是共同構型規則,使各科顯現。

3
書中關心的是變化。
特別是兩個事實:

i 有些學科,無預兆地突然地進行了徹底的重組。
不同的學科有類似的變化。
類似的變法,又源自不同的法則。
不同的差異又好像有些相關性。

變化怎樣發生?
為甚麼有新概念?
Foucault不答這些原因,只描述變化本身,拋棄因果論。

ii 主體。
以往主體被認為是起因,變化的成因。
人們能不提科學家本人,而談論科學及其歷史嗎?
Foucault想用規則系統,取代個人主體。

個人主體的感知力、實踐可能性、功能,被操縱他們的條件所支配。

Foucault不從說話者,不從說話本身的形式結構出發,而從話語的實踐出發。
話語的實踐,就是在話語存在中起作用的規則。

從Foucault看來,是話語操縱主體,構成主體的可能性。

4
Foucault研究的對象,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或思想史。
而是針對決定性條件。
重新發現知識生產時所於的秩序空間。

5
知識型,不是知識的特質,而是知識的條件的範疇。
譬如,語言學和政治經濟學,內容差很遠,但構成形式的條件可能有共通性。
要理解知識型,就要理解結構主義的語法概念。

6
索緒爾認為,語言是形式,是記號系統。
語言(langue)是社會性的法規系統。
人們交流時要遵守的規約系統,似集體契約,有約束力。

言語(parole),是個別性的選擇行為,也就實現功能。
言語是個體在語言作為基礎下,自我表達。

沒有語言就沒有言語。因為無規則,就不能溝通。
沒有言語也就沒有語言。因為一開始,規則未成,總要由無規則的言語開始組織成語言。語言的更新也依賴流變的言語。

言語豐富、個別、沒有必然和規範性,難成學科。

7
神話不是源於特定心靈意識。
而是有其集體契約結構。

神話結構不理個體、主體或意識的作用。

8
Foucault想從各學科的理論和觀念中,尋找其深層語法。
知識型是語言結構。

神話是時間性的概念。
知識型則非時間性,也非敘事性。
但同樣有支配性。
知識型是生成條件。

Foucault認為,文藝復興時代、古典時代、現代,各有自己的知識型。

Foucault寫有關知識的歷史。
與權力、體制、機構、社會組織無關。
與歷史史實無關。
是自足的。
只與自己的語法有關。
2022-02-05 22:29:23
lm
2022-02-05 22:37:15
2022-02-06 13:51:40
> 福柯的界線,第二章 話語/知識 三 表徵的考古

1
相似(resemblance)從16世紀,在西方知識,是作為構建角色。
決定文本解釋,組織符號運作,讓隱蔽或顯現的事物形成,並控制藝術。
文藝復興的知識型是相似。
相關語義網:便利、仿效、類比、感應。

便利,是地點相鄰,事物間接近,邊緣貼合。
互相影響、移動、交流。

仿效,與地點無關。
可以遙遠,但鏡像式反映。
譬如宇宙中不同事物互相應答、彼此模仿。

類比的關係,是潛在的、隱約細微而巧妙的。

感應,沒有具體途徑、連結、線索。
可以簡單、可以複雜。
趨向同一。
反感與感應保持平衡,從而避免世界同一化。

文藝復興的語言不是對物的反映。
不是表達物的真理。

文藝復興知識的核心是解釋。

2
古典時期是表徵(representation)。
唐吉訶德是一例。
物與物,詞與物之間不再相似。
物存在於自我同一性,物就是物自身。
詞非物的記號。

相似是錯覺。

培根和笛卡爾批判相似作為知識來源。
拋棄相似,而轉向確定性。

保證確定性的方式是比較。
比較有兩種:
度量的比較和秩序的比較。

度量,將對象的整體分隔成多部分,即眾多單元。
根據一個共同單元,就同一性和差異性計算。

秩序是,找出事物最簡單要素。
再找出次簡單。
建立一個物的系統。

事物的關係,由秩序的形式表達。
度量最終是為建立秩序。
有了嚴格秩序,世界的要素可以被計算、定位、理解。

確定性、精確、同一性、差異,取代不準確的模糊。

分析取代類比。
比較取代相似。
系列的有限,取代相似的無限。
完全的精確取代不斷增長的可能。

心智活動是辨別、區分,而非聚集、吸引。

語言本身不再是真理的標記。
語言不再有自身的存在性。
語言只有功能,表徵功能。
不是場所,不是價值,沒有秘密。

3
原本詞語自主而有其秘密真理。
現在詞語聽命於知識。
從知識中,得到確切和可能性。

先前,是知識追逐詞語。
詞語是知識的目的。

現在,詞語服務於知識。
知識是詞語的目的。

表徵沒有自身的厚度。
是透明的。

4
文藝復興,符號系統中,有相似,去表達表徵關係本身。
但古典時代,表徵間係本身,沒有機制去將其表徵。
古典時代沒有人的位置。能指和所指,以透明的方式連接。
世界的秩序與人無關。
人只是世界秩序的澄清者。
人是被動的,無需發揮自己主動性,無需思考,無需構築意義。

知識的語言,是關於事物與其秩序,而非關於人。
甚至是排斥人。

5
古典時期,有3門學科:普遍語法、自然史、財富分析。
同時出現,同時消失。

自然史,只對可見性進行描述。
不就生物功能或內部組織描寫。
不視生物為有機整體。
視生物為器官的直接連接。

是一種命名、分類。
依數學和分類學,而非評論。

不像文藝復興,對深度的秘密進行寓言式挖掘。

不談內在構造,不談內在價值,沒有解釋或深度評論。
只是一種有組織的外在秩序。
語詞、分類、交換的秩序。

6
薩德是古典時代向現代知識型過渡的例子。
過渡是非連續的。
示意表徵的衰落。
對語言、生命、需求,作出解放。

說話者有模糊而頑固的精神。
有努力或暴力的生命。
有隱秘的需求能量。
全都是掙脫了表徵的生存模式。
表徵本身被限制、比較、束縛。
受外部,譬如意志、欲望、自由、意識型態所制約。

各種可能性的欲望,無所顧忌地浮現。

語言學中,語法取代被表徵物,作為語言表達的基礎。
語言學純粹有關語言的語法規律。

自然史中,開始涉及生物規律、功能、器官。
不以外相為基礎。
想在可見性底下,發現內部隱秘的結構。

財富研究,不再是貨幣符號之間的轉換,而是工作形式和質量,價值的生產者,生產活動本身,生產、運輸、時間成本。

形式讓位於本質。

7
知識空間,由水平轉向為垂直,是現代知識型的真正開始。
事物表徵只有通過稠密的深度,才能揭示。

更正方式,更接近對象,概念理性化,選擇了更好的形式化模式。

8
政治經濟學中,勞動可以測量,流通交換的商品。
勞動和生產,取代表徵交換,成為商品基礎。

價值非符號,而是勞動的產品。
交換不再是以符號,而是勞動為基礎。

9
生物學中,功能優先於器官。
器官配置服從於功能。
從外在器官的同一和差異,轉移到不可見的功能。
即,隱匿卻又具控制性的功能。

等級層次不再是表格,而是解剖學上的秩序。

10
詞失去表徵功能,隸屬於語法整體。
語法自主。
2022-02-07 17:12:14
《傅柯/危險哲學家》第八章「鄙民、政治與事件」
端傳媒舊文,有鍾耀華導論,有5個限定quota可以同大家分享

危險知識人——邊緣、鄙民、政治(上)|評論|讀書時間|端傳媒 Initium Media


1)規訓vs 懲罰
- 懲罰可能係隔絕,消滅犯罪者
- 規訓係指一種較為「溫和」嘅懲罰,目的唔再係報復,而係更生
例子:透過作息時間表,令囚犯日漸習慣規律嘅作息,令到心靈唔再毫無節制,有所紀律
- 實踐領域可以無形嘅教育,醫療,工作,社會文化,佢哋對人生意義作出定義,診斷生活型態偏離嘅人為有病,透過輿論壓力去改造我哋嘅思想
2)鄙民係咩?
- 指不受馴化、不從社會主流、難以被治理,同時屬於邊緣,不受社會主流認可,甚至被排斥,歧視嘅人
Foucault嘅例子:1961年法國發生咗一場抗宵禁嘅千人抗爭,二百幾個人被警察殺害。同時,一場反『祕密軍事組織』抗爭亦都造成九人死亡。最後被法國社會注視同談論嘅就只有後者

3)「鄙民」vs「人民」
- 「人民」因其記憶、傳統、「獲得嘅事物」、喺不同組織入面嘅身份同某些獨立網絡而同國家綁埋一齊,係政治與歷史的實體,佢哋合符權力嘅預想,有敘事與書寫記憶嘅語言及工具
- 相反,「鄙民」乃一種場合嘅產物,不斷離離合合,永遠多變,Be water。聚集嘅目的係為咗終結某個狀況、濫權或引發憤怒嘅事件,或為咗對抗其所憎恨嘅敵人。而且具有顛覆力量,可以拆解既定嘅權力分配,使得原本建立嘅情況失效或遭致破壞
例子:雨革時金鐘嘅群眾就係「人民」,佢哋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追求緊嘅係崇高嘅政治理念—我要真普選。過程要展現到香港人好團結爭取民主,合符抗爭嘅靚畫面,所以佢哋能夠喺媒體上發言,大部分傳媒亦都駐守金鐘,報紙、書籍寫嘅多數都係金鐘。而且亦都夠疊馬,學聯、和平佔領中環、學民思潮等政治組織都以金鐘為基地,同時吸引到唔少專業人士收工落嚟打卡唱歌嗌口號
旺角嘅群眾就係「鄙民」,佢哋聚集嘅目的多係因為不滿928黑警放催淚彈、藍絲鄉黑打學生,以及不滿金鐘大台等,要做到嘅就係「拆大台」、「以武抗暴(有別於俾人打都唔反抗)」、「要打就打大人」。佢哋日頭從事體力勞動,夜晚先至出嚟抗爭,有時係金鐘有衝突或者政府發癲佢哋先至出嚟。佢哋不善辭令,周身紋身,無權無勢。於是佢哋都被宰制者割蓆,被標籤為「鬼」、「搞衰場運動」再者,今時今日我哋可能仲記得發生喺金鐘嘅曾健超七警案,但係2014年10月3號一批反佔中人士無差別地挑釁、襲擊旺角示威者又係咪得到歷史上應有嘅重視,當日嘅受傷者/反抗者又係咪有名有姓有臉孔?

4)鄙民嘅權力互動
- 抗爭同戰鬥所帶來嘅情感同經驗,將會有助鄙民成為主體
例子:喺對抗政府打壓嘅經驗之中,「旺角人」搵到自己快閃嘅定位其後亦都喺發展成「我要鳩嗚(購物)」嘅抗爭,以抗衡黑警嘅清場行動
- 鄙民係秩序嘅產物或現代權力秩序嘅某種發明,係嗰啲被定義為無可救藥嘅人、極端恐怖分子。有別於「有人犯罪,所以需要警察」嘅邏輯,呢度更加強調,「有警察,有政治宣傳,然後界定咗邊啲人係罪犯,邊啲可以拉」
例子:「旺角人」就係「理性和平非暴力非粗口」嘅社運秩序下嘅產物,由政權去譴責呢啲人係滋事分子
- 呢啲社會秩序「廢物」嘅存在正好賦予鎮壓同控制部署嘅合法性
例子:政府話呢班「旺角人」違反咗和平集會嘅原則,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所以黑警要清場,而且任何煽動啲人出去抗爭嘅言論,都有被檢控嘅風險
- 喺資本主義社會入面,鄙民佔據策略性嘅地位,引起群眾對秩序、宰制和警治嘅不滿。而宰制階級就會盡力地分化勞動階級,煽動對鄙民運動嘅厭惡同憎恨,亦會對工人階級和工人運動進行制度化同合法化,並以此同鄙民進行對抗
例子:雨革年代,鼓勵年輕人用功讀書唔好一味無建設性地同政府搞對抗,覺得唔公平唔合理就入政府部門、做警察、入議會,入去改變個制度
- 鄙民嘅存在本身係抵抗整個城市嘅規訓,而鄙民存在於每個權力關係之間,我哋可以係宰制者,也同時可以係鄙民
從雨革嘅例子,我哋可以睇到鄙民抵抗緊嘅唔單只係政權,亦都包括對「和理非」、「有大台」、「有秩序、可被預測、長期佔領抗爭方式」等嘅抗衡,而且我哋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嗰個宰制者,對鄙民進行規訓,譴責佢哋嘅粗魯唔文明

4)傅柯所提出嘅建議
- 較少地以勢力儲存、累積和征服嘅觀點,而較多地以解放、疏離、脫鉤、瓦解嘅角度來看待政治
- 了解點樣將無產階級同鄙民連結埋一齊,而唔係越行越遠
譬如係無大台、各有各做、互相尊重?
2022-02-07 17:17:26
睇Truth and power睇到有啲氣餒,睇吓其他平衡吓先
2022-02-07 17:46:16
睇完呢篇之後,覺得開托咗我嘅字典,從此多咗「鄙民」呢兩個字,而且呢個字都好好用,好容易就套用到,帶出「唔入流」呢個主題

同埋最深刻其實係入面融合咗鄙民同知識分子嘅定位:

「真正的知識分子都是思想上之流亡者——他們拒絕主流,對權力榮耀保持距離,質疑與挑戰一切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體系,卻也沒有安身立命的「故鄉」,永遠難以釋懷」



唔知道大家飽讀詩書,又係為咗啲咩願景?
2022-02-07 20:27:18
反思自己既存在同生活
建構自己既生活模式 同思想風格 甚至感受既風格

感染其他人對佢地自己既存在同生活都反思
希望其他人都可以 佢地自己創造 而唔係完全無反思地跟從主流咁去生活同思考

最後 我同當中自己鍾意既人 共同生活 甚至構成某種共同體?

然後 希望共同體佢會有 唔係似上述限於個人層面既目的
而係共同體可以發揮群體既功能 做到一d 唔係個人咁能力有限
而係集合到更多資源既狀態下 去行動 影響社會

但具體 係點既團體 做d咩行動 咩影響 就完全無事先既概念

現狀都只係喺頭兩句
2022-02-07 21:57:50
> 福柯的界線,第二章 話語/知識 四 人的誕生和死亡

1
現代思想,放棄表徵、分類,令詞語獲得深度。
詞語得到歷史特質。
人的存在,主要透過人對語言、生命、需求和勞動,去表達。
也就是,語言學、生物學、經濟學。
人成為知識的客體。

古典時代,人不作為概念存在。
沒有人性的概念。

現代思想中,人同時是認知和理解的主體。
表徵消失。
人的主體取代表徵的地位。

古典時代,符號自足。
現代,人在符號和世界中間。

2
現代人,是一種有建構而來而有限的概念。

這種有限,有不同特質。
經驗—超驗;
生理學—解剖學;
歷史、社會、經濟條件。

人的認知總在歷史、人際、社會語境中形成。

我思—無思。
人對我思有思的邏輯有研究。
也研究無思下,人有的運作,其潛意識下的因果。

現代思想中,沒有明確起源。
不是一個確切的起源。
而是散佈著的來源。
人與起源相分離。

3
Foucault稱,現代思想,對人的分析,叫人類學。
Kant創造,基本問題是:人是甚麼。

Foucault對這種人類學厭倦。
他認為尼采的超人,可以消滅人。
尼采可以作為,當代哲學的新思考起點。
可以毀掉,以人作為知識主體和客觀的那種觀念。

4
Foucault說人的終結,不是具體的人,而是作為信念或意識型態的人。
那種以人為中心的學科,消失。

尼采的哲學,是超人取代人。

文藝復興和古典時代,人不存在,只有世界。
未來,人再消失。

5
人殺死上帝。
自己是最後一人。
與自己的語言、思想、笑聲埋葬。
人消失,超人出現。

6
尼采:我教你甚麼是超人,人應當被超越。

7
上帝與人互相寄生。

8
尼采指的人,是道德倫理的承載物。
超人擺脫道德負擔、禁忌、束縛。

Foucault的人,不是道德倫理主體。
更多是理念的人、認識論意義上的人。

人想要科學地認識人,不是為其倫理關注。
而是先想要將人,構成一門學問的對象,這動機為先。
其後以這種理解下的人,去發展現代中的倫理。

如果這種科學式的人的理念消失。
相應的倫理都可以消失。

9
道德的人和概念之人。
倫理主體和知識主體。
人文主義和人類學。
兩者交織。
一者死必引發另一者死。

10
暴風雨之水是一種保護。
海水是一種誘惑。

11
尼采和馬拉美,對語言作激進的反思。
問的問題,都是語言的存在性問題。
語言的存在性不在於所指和背後意義。
而是歷史、環境、用者、說話者本身。

尼采不問:說甚麼?
而問:誰在說?

馬拉美:詞的存在其背後之神秘在說。
人被抹去。
是詞在自說自話。

12
2022-02-07 23:20:43
反思自己既存在同生活
建構自己既生活模式 同思想風格 甚至感受既風格

一直覺得可以好踏實咁建立到自己都好唔容易
畢竟自己無人哋出身名門望族嗰種嘅自信
想感染到其他人我都share呀,都想自己可以有影響力,分享到自己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